[提要]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公共财政压力不断增大,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给社会保险基金造成巨大的冲击,出现严重的收不抵支问题。如何保证养老金财政的可持续性成为国家面对的重大政策问题之一,延迟退休年龄和养老金支付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鉴于此,本文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为背景,分析现行退休制度规定及主要问题,探讨延迟退休的争议,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延迟退休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并对延迟退休政策提供实施建议。
关键词:养老金并轨;延迟退休;社会保险基金;养老金支出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背景下延迟退休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1037806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1日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大大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还将以年均800万人以上的规模激增。因此,我国自1978年确立并沿用至今的退休政策,与当今社会的具体情况已不相适应。如果对延迟退休进行改革,可以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缩短其领取年限,由此缓解未来养老金支付面临的巨大压力。即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增加统筹收入,减少支出;同时,也推迟了统筹养老金缺口出现的时间,维持该制度的可持续性。
一、退休制度的历史性及现行制度评析
(一)退休的历史性及现行规定。唐宋文集中首次提到退休一词。韩愈曾在《复志赋序》中提起:“退休于居,作《赋志赋》”。《宋史·韩贽传》中也有记载:“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世,读书赋诗以自娱。”退休这一说法在古代来说,就是在朝廷辞官后闲居在家,颐养晚年。但是在古代比较特别的一点是,“退休”仅仅适用于官吏。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退休年龄,《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又说“五十而爵,六十不学,七十致政”,即70岁退休。
现行退休年龄的基本规定是: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10年的可以退休;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或者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该退休。
(二)我国延迟退休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法定退休年龄相对较低。经调查,中国2014年女性平均寿命77.37岁,男性平均寿命72.38岁,而制定退休年龄时,人民的寿命远远低于当前寿命水平。所以很明显,现在的法定退休年龄是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是不合理的;二是存在较大的退休年龄差距。退休年龄差距首先表现在性别上,男女退休年龄相差太多。男女干部之间退休年龄差距为5岁,男女工人之间的退休年龄差距为10岁,但是随着女性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女性寿命上的优势,现有的法定退休年龄已经与现实不适合。女性的退休年龄完全有理由与男性一致。其差异性表现在不同工作的人群,他们承受的工作强度存在差异,干部的退休年龄比工人要高5岁,现实情况是现在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机器代替人力已经遮盖大半壁江山,科学技术的进步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解放了劳动力,体力劳动者相对过去而言,工作强度明显降低,提高工人的退休年龄也是必然趋势;三是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大。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很大部分都要靠财政买单,从我国总量来看,2013年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为18,470.4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为27,916.3亿元,2014年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为21,754.7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为33,002.7亿元,由此看出,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占比非常大,给社会保险基金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随着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养老保险像财政要的钱将越来越多,当年保费收不抵支的省份数在不断增加,国家财政势必为此买单。如此一来,我国财政压力将不断加大,而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能跟上社会养老保险支付规模扩大的步伐,未来的养老金的支付问题在目前看来势必是对中国的一大考验。
二、国内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议
延迟退休年龄事关政府与职工的双方利益,政府部门期望适当程度地延迟退休年龄,延迟社会保障福利支付,以减轻养老基金对财政的压力,而交纳了一定年限养老保险的职工则不希望如此,他们甚至希望提前退休,以较早享有社会保障福利。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引起了国内强烈反响,同时围绕着是否应该在此时延迟退休年龄形成了赞成和反对的两大阵营。
(一)赞成者的主要观点
一是延迟退休有助于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根据2015年1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未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和企业员工一样交纳社会保险,这就意味着各级财政应当同时为其支付8%的养老保险金、12%的职业年金,同时当前工资水平不降,这无疑会给各级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只有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延迟社会保障支付,才能减轻财政压力。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专家郑秉文曾测算过,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则为200亿元,由此可见,延迟退休是减缓财政压力的重要手段。
二是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及增长预期寿命。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而同时我国现行退休年龄还是根据1978年《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方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方法》,内地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干部)或55岁(工人),女55岁(干部)或50岁(工人),1981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仅为67.77岁,而2016年这一数字已达到76.34岁,在欧美国家,相近的预期寿命下,退休年龄基本已经达到65岁,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延迟退休将成为必然。(表1)
三是有助于提高公民文化教育水平。随着时代发展,人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大多初中毕业,以1981年为例,若男干部18岁开始工作,则其工作年限为42年,养老年限为7年,而到2016年时,人们大多大学毕业,若男干部25岁开始工作,则其工作年限为35年,养老年限为16年。据调查,工作30年左右的劳动者最具有工作经验,如果对这一部分员工进行强制退休,则会使社会丧失一部分优秀的资源,导致人才流失,而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可以让这一部分劳动者继续发挥所长,甚至能帮助一些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更快地适应工作,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二)反对者的看法
一则可能增加就业压力。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愈发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去年全国退休人口新增约800万,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则意味着将减少800万的就业岗位,而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过剩的情况,所以如果启用延迟退休政策的话,势必会再次加剧就业的紧张形势,导致更大一部分人失业,甚至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
二则可能导致劳动者利益损失。延迟退休对于劳动者来说,需要缴纳更多年限的养老保险费,而同时,领取退休金的年限减少。在其看来,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却换来更少的报酬,造成他们利益的损失,所以劳动者在主观上并不希望延迟退休。
三、国外延迟退休制度分析
同样在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就业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实行了延迟退休的政策,给我国政策的研究制定提供了借鉴经验。
(一)美国弹性退休制度。在1983年,美国国会就提出了渐进式退休制度,这个制度分为三个层次。提前退休:年满62岁就可以开始领取退休金,但只能领取到70%;正常退休:根据出生日期的不同,美国社会保障局设定了渐进式的正常退休年龄,比如1937年及以前出生者,退休年龄是65岁,1943~1954年间出生者,退休年龄是66岁,1960年及之后出生的人,退休年龄是67岁,在正常退休年龄退休者可以全额领取退休金;延迟退休:在全额领取退休金的基础上还能获得奖励性的收益。这样的自愿性渐进式制度允许劳动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退休时间,同时奖励性收益又极大地鼓励了其延迟退休。
(二)法国现行退休制度。法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使得本国养老金长期收支不平衡,于是法国在退休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退休改革法案于2013年12月18日国民议会通过,2014年正式起效。法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实际退休年龄为59.4岁,法国法令规定工作年满40年可以领取“全额养老金”,即退休前工资的80%,规定从2020年起至2035年,逐步延长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最长至43年。如此看来,法国其实也在变相推迟退休年龄,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
(三)韩国的退休制度。韩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4年6月2日曾提出:韩国男性实际退休年龄为71.1岁,女性退休年龄为69.8岁,与法定年龄比较起来,韩国人要比法定退休年龄多工作10年左右。另外,韩国65岁以上的人才有机会享受老年人福利。韩国的《朝鲜日报》中是这么阐述韩国人退休后还要工作的原因的:养老储备薄弱。从上述数据可以明显分析得出韩国现阶段实行的退休制度并不完善,延迟退休也是必然趋势。
四、我国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必须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根据腾讯网调查,超过百万的受调查者中,高达91%的受调查者反对延迟退休,只有9%同意。反对者大多是大学毕业生、待业者、私营企业主、一线工人等,而同意者则大多是公务员、大学教授、技术人员等具有高学历和丰富工作经验的高质量人力资本。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并不会挤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增长趋势较为显著,增长速度惊人,加之岗位有限,大学生就业压力随之增大。大学生们认为,当人们退休了,才会有新的岗位空出,大学生便有了机会补充其空缺,所以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势必会延迟岗位空出的时间,会恶化本来就业压力就很大的局面。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2013年我国65岁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9.7%,2003年我国65岁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7.5%,1982年我国65岁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4.9%,相比之下,伴随着老龄化的愈演愈烈,我们没有了人口优势,人口二次红利可能消失。鉴于此,延迟退休正好可以增加劳动供给,总体经济会随之增长,进而拉动总需求,从而增加劳动力需求。相反,延迟退休必定会增加财政对社保的转移性支付力度,间接增加青年的社保负担和税收负担。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不会挤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
当然,我国现阶段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应正视下列核心问题:一是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智力劳动者比例较低。根据2013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编制的2013年全国受教育程度情况调查分布图,我国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公民只占全国公民比例的6%,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公民占全国公民比例的8%,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公民占全国公民比例的20%,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公民占全国公民比例的13%,还有3%未上过学,由此可见,我国人力资本收益较低,延长劳动年限的意愿不强;二是医疗水平偏低。一国的医疗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该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的长短,医疗水平越高,则该国人均预期寿命相应也越高,但是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贸然延迟退休年龄,只会降低国民整体福利水平。
基于上述两个假设均为成立,但是不意味着未来10年后或者更久的将来也不符合。纵观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我国也一定可以达到上述条件。当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智力劳动者比例很高,根据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模型,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就愿意接受更长的劳动年限,进而支持延迟退休年龄。同时,医疗水平普遍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国家的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增大,财政压力增大,税收负担随之增大,为了减轻税负,国民就会渐渐接受延迟退休年龄。
五、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实施建议
(一)选择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先行试点。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大专及以上人口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说明这些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接受延长劳动年限的意愿更强。所以可以在北上广等人力资本存量较丰富的地方率先施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改革。与此同时,也并不是这些城市的所有行业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都高,盲目在所有行业实施,风险太大,所以建议在北上广等地区的一些技术含量高或者劳动力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行业进行试点,例如:高校教师、程序员、公务员等。
(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建议使用弹性退休制度,也就是说根据人均预期寿命拟定一个合适的退休年龄,公民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行确定自己的退休年龄,可以小于官方公布的退休年龄,也可以大于官方公布的退休年龄。对于按时退休的公民发放标准养老保险金,但是对于低于官方退休年龄退休的公民发放的养老金少于按时退休的公民,相应的高于官方退休年龄退休的公民发放的养老金高于按时退休的公民。这样既可以鼓励公民延迟退休年龄,减小财政压力,还可以避免“一刀切”给公民造成的一时难以接受的局面发生。
(三)预期实现的目标。在上述条件和建议都落实之后,最终我们国家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当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时,官方发布的男(干部)的退休年龄延长至67岁,女(干部)的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男(工人)的退休年龄延长至62岁,女(工人)的退休年龄延长至60岁。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志泉.后危机时代国际退休年龄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2.5.
[2]卢纯佶,程琳敏.对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几点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3.17.3.
[3]刘鸿娟.退休年龄改革[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3.
[4]李慧.延迟退休不可“一刀切”[N].光明日报,2015.3.26.15.
[5]金刚.后危机时代国际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2.
[6]张步峰.男女退休不同龄制度的宪法学思考[J].社会保障研究,200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