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90期/公共/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0/4/1

作者

□文/顾爱怡

浏览次数

1024 次

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高等职业教育
  提要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当代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理论上对主体性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渗透进行初步探讨,对高等职业教育中主体性生成机制的缺失进行现实考察,认为要超越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职人才,必须通过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学习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等多种途径进行。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职业教育;人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任何学校和教师要首先明确的问题。
  一、理论追溯:主体性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的发生
  当代教育思想为我们构建高职教育教学新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理论,国内外教育改革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1986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审议经过概要(之三)》中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形成”,这是一种人格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欧美各国也有类似的提法。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也形成了改革潮流,上海等地提出了“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新思维”,北京吉利大学提出了“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的教育新理念,也贯穿了主体性教育思想,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趋势和改革、实践的基础,提倡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倡劳动道德和人文价值,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教育是技术性教育,强调的是综合应用能力,是一种致力于将外在知识,技术内化为能力的教育,离开了学生的认同感和主动参与是难以奏效的。因此,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改革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后,目前已进入教育教学的新体系建设时期,其目标就是在20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精神构建富有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与中国社会经济现实情况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其基本问题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问题,重点是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主体教育思想,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便成为人们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
  二、现实考察: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主体性生成机制的缺失
  (一)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的缺失。现行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在教学目的上是直接实现教学的外在社会目的,即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具有文化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人,而不是实现学生主动的学习和建构主体这种内在教学目的,教学的外在目的代替了教学的内在目的,不是通过内在目的实现进而达到外在目的的实现,因而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
  (二)学生主体非反映客体活动形式的缺失。现行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主要以学生主体反映客体的认识活动为主,其他几种形式的主体活动贫乏甚至没有。这种教学实际上成了唯认知教学,仅发展了学生的认识主体性,学生只是认识主体,严重压抑了学生其他方面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三)学生主体与社会交往活动的缺失。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在他与其他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成熟和提高。教学中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活动除了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外,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同样重要。但现行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很有限。
  (四)非理性活动的缺失。现行的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唯理性教育,它以传授理性知识,培养理性精神能力为唯一目的,借助具有固定含义的语言、概念逻辑、科学等理性化手段和工具来实施,而缺失了非理性的教育活动。因而它培养出来的人主要是具有理性精神而缺失人文精神的不完整的人,是主体性残缺不全的人,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三、超越:高职学生主体性培养途径
  主体性教育思想应有实践性,必须能够应用到高职院校之中,指导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以最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主体人格的形成。这就要求构建主体性教育模式,它主要包括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等。
  (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主体性教学模式,这是主体性教育实施的关键。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尤其是在学校专门实施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只有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多种形式,多种场合实践活动中都能表现出主体性,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才能更好地成长。而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情境因素,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一个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教学活动模式,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并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学生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为辅助,形成完整的教育活动体系。
  如何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边心理互动的过程,又是学生与周边环境(教材、教具、同学等)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因素(认知、情感、意向)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主张,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目与尝试。与基础教育相比,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更具有优势,因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源于职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学习内容的实践性相吻合,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强调学生主动探索,不受学科体系约束,追求知识、经验的联系和运用,这些都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始终追求的目标。所以,在高职院校推进研究性学习,是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改革政治辅导员工作为核心,构建主体性德育工作模式。这是主体性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主体性教育的实施,要求政治辅导员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发挥自己的指导、帮助、服务及榜样作用,更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其他德育活动,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自强不息”。
  1、政治辅导员要根据社会要求和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工作。现在的大学生虽然身体上处于迅速发展期,但在心理上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尚未最终形成。面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运行下的复杂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必须改变过去单调呆板、简单说服式的政治辅导员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始终以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审美情操来引导学生;②运用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方法于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关心学生,反对对学生压制、专横,或者放任不管,提倡民主、平等、鼓励的德育工作作风;③注意发挥学生班集体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和班风,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2、政治辅导员要争取任课教师、家长、学校等其他部门的配合进行学生德育工作。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审美、劳动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之中,在多方面支持帮助下,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包括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包括了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优化校园文化心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充分利用学校隐性的和显性的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进行,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以创造优美、整洁、舒适、文明的物质环境为基础;②以建立健全学校的各种组织管理制度、规范,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为纽带;③以养成师生的主体人格,形成自觉、自律,勇于创造、科学文明的良好校风为核心。
  (三)引入心理辅导机制,发挥心理辅导的独特育人功能是主体性教育实施的新特点。心理辅导是助人自助的师生积极活动过程,符合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要以发展性辅导为主,以活动课的形式为主,以依靠全体教师为主,以发挥学生自我调造、自我保健为主。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内容、多种方法的心理辅导,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阻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使其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因此,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抉择,并追求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和学新.主体性教学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J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钟启泉.课程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5]戴革萍,郑丹文,王庆文.主体性教育: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现代教育科学,2003.2.
[6]吴航.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11.
[7]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
[8]张建.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9]曾桓松.弘扬主体性德育浅探[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038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