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93期/公共/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0/5/4

作者

□文/王明英

浏览次数

1869 次

高等专科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设想
  提要 笔者结合近两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高等专科学生特点及以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摸索出四点课堂教学改革思路:轻松课堂、师生互动、个性教育和突出主题,并尝试着在教学中融入这些思路,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轻松课堂;师生互动;个性教育;突出主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堂教学难题
  三尺讲台一直被认为是神圣而庄严的传播知识、培育高尚情操的地方。在如此崇高使命的指导下,教师往往倾向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向学生传播尽可能多的知识;往往用严肃的表情自我约束和约束学生,塑造出紧张而严肃的课堂,致使理应神圣的殿堂走上了歧路。
  (一)沉闷课堂。即讲台上教师慷慨激昂,讲台下学生纪律良好。然而,教师偶有提问,讲台下仍然一片沉静。师生没有达成共鸣,教师只好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从这位教师的立场出发,抱着神圣讲台理应传播知识的心思教学无可厚非。然而,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已经使学生应接不暇,陷入沉闷状态。同时,教师一直保持严肃的表情会让学生不敢言谈。
  (二)躁乱课堂。即教师在讲台上竭尽全力地讲,学生在讲台下竭尽全力地喧闹,师生两不相干。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失败源于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实际上是教师未抓住学生的心,致使其为逃避课堂而违纪。沉闷课堂和躁乱课堂表明,师生间思想交流的共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学生则以沉默或反抗的行为表示对课堂教学抵触,教师在神圣讲台上传播知识塑造人才的美好初衷以失败告终。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深厚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深切理解学生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沉浸于课堂中主动吸收和消化知识。从学生角度出发启发和引领他们探索新知识。
  二、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本着师生共鸣的原则,针对高等专科学生特点,笔者设想了几点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一)轻松课堂。《教育心理学》曾谈过,人如同水。水能哭,水能笑。向水播放动听优美的音乐时,水的波纹就会变得美丽动人;向水播放悲愤的音乐时,水的波纹就会变得可怕难看。学生如水,要使其积极向上、茁壮成长,教师必须向他们展示美好的音符,即真善美,使他们感受到爱与尊重。在面对不擅长的事情时人们常敬而远之。高等专科学生在以往抽象学习中处于劣势地位,自然对学习活动心生畏惧。面对课堂,学生不仅无心学习,更无法开动创新思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即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师生互动。心理学上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高等专科学生多属于第一种,活动好动,为人热情,注意力易转移,故长时间地安静听课比较困难。此外,长时间被动听课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互动。
  (三)个性教育。高等专科教育的职业性要求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感。高等专科学生来源多样化,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德国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个性,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着力培养学生在求异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突出主题。罗伯特•弗兰克在《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中讲,针对同一个对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理解的问题,没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回答正确率比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高两倍。他认为,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表现欠佳的原因是:经济学课堂上,教授一次给学生灌输的概念繁杂而模糊,学生难以理解透彻。高等专科课堂理论教学犯了同样错误。设计一到两个主题,佐以大量案例分析的课堂,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能教会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笔者试将以上设想应用于《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中,效果良好。在教学中,我院经济学基础选用的是吴汉洪的《经济学基础》(第三版),是经济学的入门教材,相对于国内的很多经济学教材而言,比较适合高等专科的学生使用。但是,开学不到一个月的实践,发现学生对它总是提不起兴趣,普遍反映该课晦涩难懂。笔者开始反思,经济关乎个人的财富积累,谈起应该是使人兴奋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学生反应?
  笔者仔细分析学生特点,发现学生对于传统的经济学教材借助数学公式、图形、假设等较抽象阐明理论的方式不太习惯,甚至难以接受,挫败了学生天然的兴趣。为还原该课趣味性,每堂课设计了一个经济理念,抛弃数学公式,仅用日常生活琐事说明。
  比如讲经济学的稀缺,一般的经济学的稀缺是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任何的资源总是显得不足。为了让同学们把握这个概念,笔者举了清人打油诗《十不足诗》为证,让学生感悟人心似海、永不知足那种欲望无限的心态。
  比如经济学的需求,首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我们的欲望(需求)划分一些层次,并举出具体例子。借此谈起满足人生不同层次需要的经济基础——收入;再深入到收入风险——通货膨胀。
  比如,同学认为比较易于混淆的两个基本概念:纳什均衡和占优策略均衡。笔者给同学举了两个例子,性别之战和囚徒困境。通过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让大家掌握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知识。
  这样一堂课一个主题的讲解方式,使学生对经济概念理解透彻,能够尝试着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经济学,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让枯燥的经济理论有了生活的气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结语
  通过高等专科教学体验,笔者发现目前高等专科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设想了一些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毕竟从教时间有限,经验不足,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还很不成熟。比如,在个性化教育中尚未找到明确的思路;简化主题的课堂案例不够充分生动。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尚需对教学工作进行长期的摸索及对教育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茅于轼著.生活中的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美)博伊斯著.徐弢,李思凡译.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美)罗伯特•弗兰克著,闾佳译.牛奶可乐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吴汉洪著.经济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137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