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以湖南三次产业历年产值与劳动力分布指标为研究对象,分析湖南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规律;并将湖南产业结构水平与国内部分省份进行横向比较,指出湖南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湖南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迁;比较;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湖南产业结构的变迁
李新安运用1978~2001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状况,按照通行标界定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所处阶段和水平,并且运用区位商法分别计算中部地区各省的主导产业,详细分析了中部地区发展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剖析了中部产业下降趋势的原因,提出中部地区应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工业化步伐和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湖南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二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表1)
从表1可以得出,2000~2005年第三产业增长过快,与湖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不一致现象。从理论看,湖南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第二产业增加值居首位应为常态。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认为,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第1时期是初始阶段,第2~4时期是工业化阶段,第5~6时期是发达阶段。根据钱纳里标准模式分析判断,多项指标表明,湖南处于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即大致为人均GDP1,200~2,400美元的第3时期。也就是说,工业化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比重应该居首位。与其同期,东部发达省区,甚至天津这样的大都市,三次产业结构都是“二、三、一”,还没有进入“三、二、一”的高级化阶段。湖南产业结构的虚高特征,表明湖南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拓展空间还很大,远未达到由第三产业主导整个经济增长的地位,还必须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改变湖南产业结构虚高的状况。2006~2008年第二产业取得较快增长,经济结构由此前的“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应该是理性回归。
二、湖南产业结构国内比较
近年来,湖南产业结构虽然得到快速的提升,但由于作为农业大省,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在全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劣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表2)
由表2可知,湖南不论是就业结构还是产值结构,与其他省市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第一产业滞后系数=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
从滞后系数来看,湖南的滞后系数最大,比全国高3.5%,说明湖南产业升级面临很多的压力,50.7%的农村人口只有17.7%产值。从表2可以看出,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但该两项指标为相对数值,因为人均产出水平不同,二者之间没有可比性。在人均产出水平相近的中部地区,具有可比性,可知湖南农业产出效率比较低下,在中部倒数第二,仅高于河南。
三、湖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产业结构低级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三次产业结构中,与东、中部省市相比,第一产业无论是就业结构还是产值结构,比重最大,滞后系数也最大。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粗加工行业、资本资源密集行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难以形成对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形成拉力。而且,上述产业的增长率大都快于湖南的经济增长。2008年湖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纱增长率19.7%,加工大米30.9%,精制食用植物油26.1%,成品糖77.6%,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20.5%,原煤20.1%,钢材13.3%,十种有色金属12.8%,水泥28.3%,汽车30.8%,起重设备67.5%,混凝土机械66.3%,自动化仪表及系统53.4%。
(二)重工业与轻工业产值比重不协调,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加工贸易比重小。2007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的28.1%,而且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只占轻工业的25%左右。以毛巾、皮鞋、牙膏、电风扇为例,2007年毛巾产量37,115万条,服装12,628.13万件,皮鞋2,441.01万双,牙膏1,151.57万支,电风扇2006年没有生产,大多数轻工业产品自给不足。重工业产值占71.9%,重工业中以采掘、原料工业为主,加工工业只占40%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量较小,为9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出口额65.23亿美元,增长28.1%,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加工贸易5.5亿美元,增长42.9%,机电产品贸易16.94亿美元,增长73.7%,高新技术贸易2.13亿美元,增长52.7%。加工贸易规模小,增长缓慢,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与全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湖南加工贸易占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率1997年为21%,近年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
(三)省内各地区产业参差不齐。三次产业结构方面,长株潭趋同,张家界产业富有特色,第三产业极为发达,邵阳、益阳、永州、怀化第三产业虚高,与湖南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除长沙外,其他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
四、湖南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学研相融合,实现经济与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现实。湖南外商投资规模、产出规模都较小,占全国的比重小,甚至少于很多中西部省区。在区位方面,岳阳具有较好的水路和陆路运输,衡阳、永州、郴州离广东较近,陆路运输成本稍低,但湘中、湘西属于丘陵和山地地区,运输成本较高。整体而言,湖南区位条件一般,是湖南外资规模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人口流动比产品流动成本小,与东部相比较,湖南区位优势并不显现。与不利的外部环境相比,湖南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潜力。2008年科技资料汇编数据显示,湖南科技创新环境排名第21位,创新投入排名第17位,但创新产出排名全国第14位,可见湖南科技创新效率是很高的,问题在于创新的环境和投入。在资本方面,股份制、私营企业是湖南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巨大力量。此外,湖南商人在商业领域省外投资规模较大,在产业领域投资并不大,如何引导湖南省外的商业资本向省内产业资本转移,使一些大商人转化为企业家,如何把有限的资本同较强科技实力有机结合,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全新课题。
(二)加快产学研相融合,实现经济与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对科技创新的评价机制,利用中介机构对科研院所、企业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对创新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预测,把评价、预测信息对外公布,引导投资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使得创新主体的利益得到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转让制度,使知识产权有序进入生产环节;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对科技工作者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工作者的潜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高科技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外溢效应大的特点,在税收上要给予一定优惠,在融资方面要拓宽和畅通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制度、保险制度,对高风险进行合理分散,对高收益进行合理分配。
(三)加快产学研相融合,实现经济与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战略。根据省情,近期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产业重点有: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业、文化产业等。
(作者单位:1.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湖南涟源市第九中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新安.中部地区产业结构[J].华东经济管理,2006.6.
[2]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