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投资的特点,注重信息技术投资战略与企业战略的高度一致性,以企业业务战略为核心,兼顾平衡IT投资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构造一个在企业信息化时代具有指导性、易于操作的投资收益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意义
信息化评价的产生历史短暂,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的企业里,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的价值也大不相同。在许多的工业企业中,信息化常被看作一项辅助性的技术系统,是一种支持性的活动。
二、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科学的信息化评价方法,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信息资源,保障建成的企业信息化能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信息化的开发运行状况,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科学立项决策并衡量与引导信息化持续、协调、高效运行的先决条件、运用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是保障信息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以适当的规模和速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通常企业建设信息化的目标有以下几个:
1、帮助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围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推进信息化。
2、有助于对企业绩效的横向比较,向行业先进水平看齐,从而找到自己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和研究产生差距的原因。
3、帮助企业将信息化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起来,促使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建立企业自我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信息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为了正确地对信息化进行综合评价,为企业或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使信息化更加完善,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管理者必须为期望的结果设计绩效评价指标。绩效指标就是一种可以用尺度量化的价值以达到比较的目的。将目标转换成可计量的绩效指标,通常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选择的指标要求可控和完整,但要达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指标可控性是指它仅仅受该部门所能控制的要素的影响。强调可控性是为了保障员工的行为动机最大化和不公平的想法最小化。一个理想的指标,应当只告诉该部门的真实情况,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理想状况不可能实现。因为总是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如市场波动和市场交易者的决策等外部因素)。在实际中,这些不可控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与部门或个人努力的影响很难区分,这就会影响到特定指标所包含的信息。指标的完整性常常也不容易实现。不完整的指标体系仅仅抓住了本经营单元行动的部分影响而没有反映全部。因为一个既定经营单元今天所采取的行动和决定有可能在今天和以后在本单元和在其他单元产生结果,致使行动与结果的分离。
完整性和可控性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常常需要均衡。当企业面临两个或者更多的下属经营单元相互依赖时,这时的绩效就尤其难以衡量。因为部门间的相互依赖使追踪计量每项决策的成本和相应的效益十分困难,结果可能使决策的成本和相应的效益最终被分离,分别记录在不同的管理单元。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在上层的组织进行绩效测评。以保证评价信息的完整性。但是,管理单元的扩大有时也存在稀释个别决策影响的可能,尽管能反映特定团队的活动,但对于单元的每个成员来说降低了指标的可控性;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多个绩效指标以抓住绩效的更多方面。但是,增加绩效指标的数目可能会减少指标的边际贡献。因为一般来说衡量指标是需要成本的(数据的收集和加工需要成本),而且人们仅仅能够对有限的信息进行消化和反映,如果对过多的指标进行测评,则需要太多的均衡,造成信息超负荷和忽略大多数获得的信息。
四、企业信息化分析步骤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某企业信息化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其步骤如下:
1、根据结构模型设计调查表。向专家组中领域专家发放调查表,请各位专家对该信息化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给出判定。
2、构造判断矩阵。AHP用两两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采用1-n比例标度来反映人的判断能力。设A表示目标,vi表示评价指标集,V表示评价指标,vi∈V(i=1,2,…n)的相对重要性数值。
3、计算单一权重向量。单一权重向量即各下属元素相对于上属元素的重要性程度的量化评判结果。其公式为:
Wi=■Vij■■■Vij■ (1)
则W=(W1,W2,…Wn)就是权数分配。
4、一致性检验。定义:设V为n阶矩阵,vij为V中元素,若对任意1≤i≤n,1≤j≤n矩阵V的元素具有传递性,即满足等式:
vij×vjk=vik (2)
则称v为一致性矩阵。一致性检验的公式为CR=CI/RI,式中,CR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称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RI称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中:
CI=(?姿max-n)/(n-1) (3)
式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姿max■■■,当CR≤0.1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否则需调整判断矩阵,直到达到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5、计算综合权重排序。由(3)算出的是准则层和方案层各指标的权重分配,而方案层、准则层相对于总目标层的权重分配计算为:
W=■WBjWCij,p∈(i=1,2,…n) (4)
WBj为Bj相对于A的重要性权值,WCij为Cij相对于Bj的重要性权值。当Bj与Cij没有联系时,WCij=0。
6、根据该企业的具体情况,征求专家的意见。结合该企业信息化基本状况调查表对各级指标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量化。
7、计算该企业各项指标的量化分数
I=■(W*P) (5)
综上,本文应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将受评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效益分解成不同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企业的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进行了分析,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信息化状况。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李清,陈禹.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总监和集成顾问必备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