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95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10/6/4

作者

□文/王建华

浏览次数

1551 次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问题
  提要 本文深入分析供应链企业与知识市场的关系,就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主体与交易方式进行全面论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实施交易的障碍,并提出知识市场交易有效运行实施对策。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市场;知识交易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1998年达文波特在《Working Knowledge》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概念,认为在企业内部存在着一个“知识市场”,其作用与有形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类似,之后便出现了一些对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研究的文献。Matson运用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概念分析企业知识管理问题;Desouza & Awazu(2003,2005)研究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组成并分析了建立知识市场需要克服的一些因素,并用数学模型分析了价格机制在知识管理中所起的关键作用;Kafentzis等构建了便于组织间进行知识交易的平台电子知识市场,并对这个交易平台的战略问题、商业模式及收入模式等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分析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交易系列问题的基础上,对知识市场交易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
  二、供应链企业与知识市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被认为是企业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唯一持久资源,对供应链成员企业来说,利用供应链企业间的密切关系,获取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和价值创造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可以提高本企业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同时可以使整个供应链的管理绩效得到提高。因此,供应链企业间在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方面正取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以充分挖掘供应链中蕴藏着的丰富知识资源。
  出于利益的考虑,供应链企业不会主动或无偿地将知识共享给知识的需求者,在市场作用的推动下,成员企业间也逐渐形成一个无形的“知识市场”,使得知识可以作为商品通过市场机制在成员企业间流动。但在供应链中,基于企业独有知识在企业参与供应链利益分配时的地位,知识在企业间的交易存在着诸多障碍和风险。
  三、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主体与交易方式
  (一)知识市场的交易主体。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市场主要由知识需求方、知识供给方、知识市场管理方及知识交易环境四大部分构成。知识需求方和知识供给方分别指寻找知识和供给知识的企业。寻找知识的企业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进行知识创新,通过获取的知识解决生产或销售中的问题,他们付出一定代价,并要求获得相应的回报,如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增加敏捷性等。知识供给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以获得经济报酬、行业声望等。知识市场管理方作为知识交易的中介,一般由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或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担任,其职责包括搜集并规范知识信息、建立知识平台、约束和规范知识交易行为、控制知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等,从而使得知识市场良好有序地运行和发展。知识市场的交易环境指知识市场交易规则、交易场域、支付媒介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
  (二)知识市场的交易方式。目前,通常将知识市场的交易方式按三种方式分类:按知识特性分为显性知识交易和隐性知识交易;按管理方分为核心企业作为管理方的交易和第三方作为管理方的交易;按知识获取途径分为市场采购、正式战略联盟和非正式合作。
  1、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交易的分类基于知识本身的特性。显性知识主要指专利、工艺流程、商务计划、产品设计、市场研究、软件代码等。隐性知识主要指某种专长、诀窍、设计、制造、管理经验等。显性知识在编码、储存、搜寻、转移以及定价等方面较隐性知识易于操作,因此更容易交易。供应链企业间隐性知识的交易在找到知识产品本身的同时,还需要找到知识的提供者。其转移可能需要知识提供者与知识需求者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和交流才能实现。在对知识产品定价时,可以由供应链企业买卖双方单独谈判,也可以采用明码标价的方式或采用拍卖的形式。隐性知识在定价时往往需要买卖双方更多的博弈,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交易的成本。对于知识的货币支付既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金钱货币,也可以是合作、互惠等特殊货币。
  2、核心企业作为管理方与第三方作为管理方会使得知识市场的交易具有不同的特征。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的领导者,各成员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核心企业。如果在交易过程中由核心企业作为知识市场管理方,知识交易过程中,知识的搜寻、转移及定价等方面成本会适当降低,同时由于核心企业一般不会因外部竞争条件和自身变化而脱离供应链,从而使知识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更加稳定。但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作为知识市场交易的管理方更符合市场要求,无论谁作为管理方都需要购置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建立交易平台,并组织相应的团队提供服务,所以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作为知识市场管理方参与知识交易:一是可以使服务更加专业化,从而促进买卖双方更安全便捷地交易;二是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作为知识市场管理方可使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仅作为知识交易买方或卖方,避免其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的浪费,从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按知识获取途径可将知识市场交易方式分为市场采购、正式战略联盟和非正式合作。一般市场采购的方式适用于显性知识,便于知识搜寻、定价、转移、支付及评估等。正式战略联盟的交易方式是指:供应链企业通过协议结成的正式战略联盟,从而彼此共享双方的资源,达到双赢的目标,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且提高交易效果。非正式合作指知识交易双方通过非正式合作的途径进行交易,如供应商参与实践、协同商务等。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了供应商协会,丰田汽车公司的顾问被派驻到各个供应商处,通过轮岗以共享和扩散最佳实践经验。这种供应商参与实践的知识交易活动促使丰田汽车公司把供应商当作创新伙伴,与之形成了相互信任和依赖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也为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四、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交易实施障碍
  (一)知识市场交易的高风险性。由于供应链是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所构成的合作联盟,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是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多个供应链之间又具有交叉性,节点企业可能同时属于多条具有竞争关系的供应链,其在知识需求的内容上十分相似,难保企业或企业中的个人不在利益驱动下将知识共享给竞争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因此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活动面临诸多风险,能否认识和控制这些风险是构建高效率知识市场的重要方面。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交易中,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知识交易的结果难以测度和评估。首先是知识交易对效益的贡献难以区分出来;其次是知识交易带给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可能被成员企业低估和忽视;另外,知识交易的价值常常具有滞后性,比如交易某项成果,可能需要几年或更多的时间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交易机制需要在交易价值体现上给出更多激励措施,使参与知识市场交易的企业获得更现实和更直观的利益,以鼓励成员企业积极参与知识市场交易,在推动整个供应链前进的同时也加速各个成员企业的发展。
  (三)缺乏统一有效的知识交易平台。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知识编码系统和管理系统是独立和分散的,在知识的形成、存储、传输和更新等方面存在差异,若要实现知识交易的快速、高效和低成本,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统一的知识交易平台作为基础,规范知识的编码规则,方便知识的形成和转移,以及交易的支付、评估和监督等。
  五、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交易有效运行实施对策
  (一)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的风险控制机制。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交易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市场风险控制机制的重要性。从企业个体来说,在知识交易过程中要尽量降低知识信息的不对称性,规避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从市场机制来说,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交易风险,如规范信息编码方式从而提高信息透明度并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优化合同模式、建立监督机制等。
  (二)建立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的激励机制。管理方应当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使得各成员企业得到更多知识交易带来的实惠,从而调动其进行知识交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采取商誉激励、订单激励、价格激励、信息激励等,对积极参与知识交易的行为给予鼓励,对有损知识交易的行为给以惩罚,最终逐步形成企业间知识交易的文化氛围。
  (三)建立知识库和信息网络。供应链知识库的作用主要是供应链的成员将各自拥有的知识识别、分类和加工,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显性知识易于操作,但隐性知识所具有的特征使其不便于格式化,可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识别和挖掘,使其有序化、系统化,最终实现编码化。知识库建立以后,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远距离知识转移提供技术支持。在供应链内建立交流的网络,将各成员的知识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并提供供应链中常用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和专家的情况。企业还可通过该网络进行知识交易的反馈和监督,从而使得所有供应链成员企业都能快速、便捷、低成本地搜寻和获得所需的知识,并在知识转化和吸收过程中得到全面和全程的帮助。
  (作者单位: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Matson E,Patiath P,Shavers T.Stimulating knowledge sharing:Strengthening your organization's internal knowledge market[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3.
[2]DESOUZA K C,AWAZU Y.Constructing Internal Knowledge Markets:Considerations From Mini Ca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3.
[3]DESOUZA K C,AWAZU Y,YAMAKAWA S.Facilit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hrough market mechanism[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5.12.2.
[4]Kafentzis K,Mentzas G,Apostolou D.and Georgolios P.Knowledge marketplaces:strategic issues and business models.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038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