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访江苏宿迁市保安水蛭养殖场场长张长威
春寒料峭,我们驱车前往宿迁市采访。这儿有位年仅26岁的年轻人,多年来,醉心于水蛭养殖的研究和开发,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而且带动了水蛭特养业的发展,在国内建起十多个养殖基地,使一大批农民脱离贫困,《农家顾问》、《专业户》等多家报刊曾刊载他的事迹。他就是宿迁市保安水蛭养殖场场长张长威。(电话:05274891345)
当我们来到张长威家的时候,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的质朴、率真和健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蛭俗称“蚂蟥”,传统名贵中药材。在我国水蛭入药始载于《神农春草经》,谓其能“逐恶血,瘀血”破“血瘕积聚”,即现代医学理论所说的具有抗凝血作用。汉代《贾谊新书》记载:“楚王殆有积血之病,故食蛭而病愈也”。以水蛭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药品有20多种,广泛用于淤血肿痛、心血管等疾病。
张长威养水蛭的最初想法,是1995年他在四川一所美院上学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在上学期间他一边学习绘画,一边留意各种致富信息。一次,他在一本科技杂志上看到养水蛭致富的报道,不禁眼前一亮。从此,他的床头有了各种农技刊物和有关医学书籍。
美院毕业后,张长威到上海一家工艺品厂当画师,他精湛的绘画艺术博得了领导的赞赏。厂里破例发给他每月3000元工资,对于刚刚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不菲的收入,同伴们送来的是羡慕的目光。但是,他对水蛭的研究仍然痴心不改,那份情结始终牵动着他。于是,张长威买来十几只鱼缸,宿舍成了试验场。他买来种蛭,采集不同水源和土壤,搞起了业余水蛭研究。
当时的水蛭养殖还属特养业的空白,不仅可参阅的资料很少,而且在这方面的技术人才也很缺乏。为此,在工作之余,张长威便一心扑在水蛭上,观察其生长、捕食、繁育等情况。厂里组织职工外出旅游,他却跑到郊外向农民讨教。经过一年多的刻苦研究,张长威掌握了水蛭的生长交配、产卵茧、育幼蛭的基本规律。
1996年底,张长威断然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办了苏北第一家水蛭养殖场。面对同事们惊讶的目光,面对父母的埋怨和责备,张长威自有自己的见解。他说,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呈上升趋势,而且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而由水蛭为主要原料配制的药品,有望成为这一顽症的克星。但是,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之农药、化肥在农田中大量使用,湖泊、河流污染严重,水蛭自然生长环境被破坏,导致资源锐减,一些药厂为资源紧缺而犯愁,人工养殖水蛭前景看好。
为捕捉第一手资料,张长威自费订阅了40余种科技报刊。他从别人手里承包了2亩鱼塘,改成水蛭养殖场。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他的养殖场取得了很好的收益,除留下200公斤种蛭外,还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销售干品400公斤,获利2万多元。
尽管张长威养蛭收入与在上海工作相比相差太远,但他看到了希望,也增强了信心。之后,张长威不断扩大养殖场规模,经过近6年的发展,保安养殖场现已拥有水面100多亩,成为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特养企业。在我国药材市场上,水蛭干品也从每公斤80元上涨到150元,国内一些药品生产厂家和药材市场定期要货,产品供不应求。
张长威养殖水蛭获得成功的消息被国内媒体报道后,电话、来函不断,有的农民不远千里来宿迁学习取经。张长威告诉我们,有时候也常常犯难,比如,偏远地区的养殖户想购买种苗,数量少,坐车来的费用比购种苗花的钱还要多。为此,张长威一方面在上海、安徽、内蒙等地建立养殖基地,对养殖户“近距离”供种,解决技术、销售等问题。另一方面,他多次与铁路、民航联系,采用“保活托运”的办法,不仅为客户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费用。为解决养殖户技术上的难题,他先后进行了上千人次的技术培训,并把全国市场水蛭品情况及时向养殖户通报,掌握市场行情,使他们能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在特养行业里,有的品种如昙花一现,有的故意人为炒作,以卖种谋求暴利,这不仅坑害了养殖户,而且不利于特养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张长威告诉记者,养什么能赚钱,关键在市场,把准市场脉搏,要有科学的预测,不能盲从,人云亦云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据悉,保安水蛭养殖场已被评为全国干县工程项目水蛭推广基地。张长威的养蛭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文/本刊记者李德勇 罗兵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