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00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10/9/1

作者

□文/李春燕

浏览次数

1577 次

我国由出口贸易大国转型为贸易强国的对策
  提要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减弱,世界经济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出口贸易形势有所好转。然而,中国只能称得上是出口贸易大国,而并非贸易强国,出口贸易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和出口企业在促进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采取对策,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出口贸易强国。
  关键词:中国出口;贸易大国;贸易强国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由出口贸易大国转型为贸易强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增速下降,尤其是出口贸易深受影响。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弱,中国出口贸易形势有所好转,中国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1.2万亿美元,在出口规模上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虽然中国出口总规模大,但人均出口规模较低,出口商品国际竞争优势不明显,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没有主动权。其次,中国服务出口与货物出口发展不均衡,目前美国仍是世界上第一大服务出口国。与德国相比,中国出口的机电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大多属于加工贸易,而且多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所生产。因此,中国是出口贸易大国但仍非贸易强国。真正的出口贸易强国应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出口贸易强国首先应该是出口贸易大国,其出口贸易规模大,影响力强,辐射面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价格变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方向;二是出口贸易强国应该是经济强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明显;三是出口贸易强国应该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世界经济多元化的今天,成为出口贸易强国就意味着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享有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国商务部提出到2020年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2010年以后的十年更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国内出口企业如果能在政府引导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中国在国际出口贸易中将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进而保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实现我国从出口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成功转变。
  二、我国成为出口贸易强国的制约因素
  1、国际需求不确定。我国的出口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对美国、欧盟、日本三大市场的依赖程度超过了50%,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减少。尽管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商品的国际需求较之2009年有所上升,但工业制成品、钢铁、石油、天然气等的国际市场需求亦不稳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商品的国际需求都会有较大变动,这些都不利于中国出口贸易稳定增长,影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主要国家领导在G20峰会上表达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意愿,但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在很多国家出现了抬头。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达230~250起,同比增长11%~20%;新发起反补贴调查达41起,同比增长193%。继2009年9月轮胎特保案之后,美国政府又先后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氯化钡、熨衣板、四氢糠醇等产品启动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或复审。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加剧贸易摩擦,造成世界贸易额的急剧下降,而且会使世界各国陷入不信任的怪圈,大大延缓经济全球化进程,甚至会破坏已经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
  3、人民币升值压力大。随着经济复苏,美元贬值,人民币实际盯住美元使其对其他多国货币出现了贬值,于是“人民币被低估”一说近期频频出现在国际舆论中,人民币正面临越来越强的升值压力。2010年中国出口明显复苏之际,人民币将可能恢复升值,预计2010年人民币将小幅升值3%~5%。人民币升值将提高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中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影响中国在美元贬值期间转移效应和相对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大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影响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长,出口企业和海外工程承包企业有可能被迫在支付方式和信用期限上做出让步。
  4、能源资源消耗过多。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的低端,出口的产品多为能源投入高、产品附加值低、能源密度高的商品,由于产品出口,使我国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严重,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失去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例如,我国钨矿产品和一些稀土产品的过度开采和廉价出口,导致丧失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权就是最好的见证。可以说,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扮演着令人尴尬的角色:一方面是量增价跌后日益微薄的利润;另一方面却是接踵而至的贸易摩擦。一方面价廉物美,产品遍及全球;另一方面却背负了“倾销”的恶名,还带来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这样的情况表明,我国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贸易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
  5、出口贸易结构失衡。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依靠货物贸易,大量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而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发展比例却严重失调,服务出口额占贸易出口额比重偏低,与全球服务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相去甚远。我国服务贸易中比重较大的项目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由于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缓慢。总体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尚处于发展初期,水平低、结构不合理,而且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落后,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三、中国成为出口贸易强国的对策
  1、促进出口稳定增长。中国出口企业若要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优势,吸引国外消费者,促进国际需求稳步上升。首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努力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其次,应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应追求出口数量扩张,而应重视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多出口拥有科技和附加值含量高、原材料消耗低的产品;再次,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最后,企业要在继续瞄准美欧日等传统主销市场的同时,加速拓展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以此推进全方位、多元化、多渠道、多口岸的出口战略,构建我国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
  2、完善贸易救济体系。我国应加快制度调整和创新,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积极开展政府间的贸易谈判,争取各国早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消除诱发他国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因素。此外,我们也要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壁垒的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
  3、规避汇率风险。在人民币升值,价格优势被削弱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应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加强对汇率市场的研究,规避信用风险,保证顺利收汇。在短期内可以利用各种金融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也可以采取向经销商转嫁负担等办法来降低人民币升值的损失。而从长期看,则应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出口企业应根据汇率走势适当调整产品价格,在合理预期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础上,在融资和收款安排中加入人民币汇率波动因素。同时,政府应该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调节,稳定人民币汇率。行业协会也应该组织出口企业与外商牵头和出面,为增强与境外经销商的价格谈判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为了扩大具有竞争力的节能产品出口,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企业应继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一方面提升现有产品的技术档次,不断提高国际市场需求较多、我国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努力创造品牌,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一方面加大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研制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政府也应综合运用资源供应和税收杠杆,提高资源性商品出口门槛,以抑制多年来资源过度消耗、畸形出口的局面。如,调整出口商品暂定关税税率,进一步控制“两高一资”商品出口,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5、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首先要根据WTO规则,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第一,建立一部调整我国整个服务贸易领域的基本法律。为整个服务贸易立法建立基础;第二,一些重要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法律,例如《电信法》、《旅游法》等,以填补在一些重要的服务贸易领域立法方面的空白;其次,政府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积极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航运等服务贸易出口。同时,以服务业开放为契机,推动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结构高级化;最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加大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戴桂林等.中国贸易战略的实施对外贸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6.
[2]陈丽丽.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的调整[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张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78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