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00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0/9/1

作者

□文/侯建峰

浏览次数

2402 次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与对策
  提要 感恩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却出现了许多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甚至丧失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感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依据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高校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教育大学生形成健全优良的道德人格。研究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文明素养;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加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感恩这一传统美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中出现了知恩不报的现象。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有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从总体来看,不仅仅是思想教育问题,而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包括学校感恩教育缺位、家庭感恩教育失衡、社会感恩氛围淡薄等诸多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学校感恩教育缺位。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产业化的急功近利,学校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入大学后,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德育,高校普遍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
  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弱化,感恩教育缺失。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弃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既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高校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感恩教育退化。古人曾云:“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做人的基本前提。现在大学的教育对象是由独生子女占多数构成的群体,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子女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感恩意识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父母过分溺爱,过分照料,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变得任性,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烈而义务感和责任感淡薄的心态。
  父母过分的溺爱也导致了子女的错误观念,认为父母对其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而不知感恩与回报。还有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考试成绩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造成少数学生唯我独尊,从来不会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更不懂得感恩。因此,在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存在着家庭教育的退化问题。
  (三)社会感恩氛围淡薄。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中会受到诸如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大众文化以及群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社会目前功利主义盛行,同时也没有面向社会各阶层人士进行的感恩教育,整个社会的感恩氛围淡薄,在这一大背景下感恩教育很难有效进行。
  二、完善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但由于我们的德育工作长期忽视感恩教育,才使得感恩这个古老的话题今天在高校重提。如何给大学生补上感恩这一课,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使大学生真正拥有一颗感恩之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学校的感恩教育。学校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而高校则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因此,要使大学生知恩感恩,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加强高校的感恩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1、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在这个社会里,爱从来都是双向的,谁都没有只奉献不回报的义务,谁都没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权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学校和社会的恩惠,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此熟视无睹。有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因此,实施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捕捉、感受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启发学生挖掘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的价值。这样既能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时刻对身边的人和物心存感恩,又能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2、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教于学。不断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感恩思想,将对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同时,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用表率作用影响和感召学生。对大学生而言,教师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关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以德服人,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
  3、强化学生的感恩实践,使学生施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世界妙语大全指出:“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强化感恩实践,大学生才能将内心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实际行动,并将之形成一种习惯。例如,节假日可以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与考察、生产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挂职锻炼等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报答恩人、亲人、社会、家乡的事情;成立感恩社团组织,定期开展活动。
  4、创建感恩文化,营造温馨的感恩校园。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创建感恩文化,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感恩环境,创造一个充满人情关怀的校园。因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所以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倡导感恩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是子女的父母,不是子女的奴隶。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子女要正确施爱,不能溺爱,要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教导他们学会感恩,要让他们意识到,别人对自己做了好事、帮助了自己,自己就应当感谢,包括对父母。子女只有随时意识到别人(包括父母)的恩惠,才会谢恩和报恩,也才会产生爱别人的情感。同时,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要放手让子女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早些脱离父母的羽翼,少一些依赖,多一些体验,多一些磨砺,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精神和感恩情怀的现代人。
  (三)创造社会感恩氛围。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繁衍生息、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基础。感恩是一种文明,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我们要充分发挥报刊、影视媒体、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三者结合共同营建弘扬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感恩文化的良好环境。各种媒体应当理直气壮地宣传以感恩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使知恩、感恩、报恩形成主体主流的舆论共识,营造感恩的社会风尚,真正把我国建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志英.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张剑利.论中师生道德体验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惠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4]萧家芳.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7.
[5]郝大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
[6]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053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