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近几年来,邯郸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水作为重要的自然和战略资源,其战略地位、基础地位日益突出,保障作用、支撑作用更加明显。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对水资源保障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如果发展滞后,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如何高站位长远规划邯郸的水利建设,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一、邯郸水资源及水系基本情况
(一)水资源状况。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部,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主要地表水源为清漳河、浊漳河、滏阳河,主要地下水源为西部山区的黑龙洞泉域、东风湖泉域和东部平原的浅层地下水。邯郸多年平均水资源自产总量为13.3亿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19亿m3,地下水资源量11.05亿m3,水资源总量为扣除二者重复计算量),通过跃峰渠年均从境外调水约3亿m3,利用岳城水库和卫河水量0.8亿m3左右。人均水资源量仅157m3,在全省排最后一位,属极度资源性缺水地区,水的供需矛盾突出。
(二)水资源的年内和年际变化。邯郸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23mm。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特点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年降水的76%集中分布在汛期6~9月间,常形成灾害性暴雨,而春季农作物生长需水季节又常形成“十年九旱”的局面。
受年降雨量变化影响,枯水年和丰水年交替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持续干旱,邯郸曾一度面临“水荒”,河道干涸,水库空“腹”。进入21世纪以来,太行山山区年降雨量回升,岳城、东武仕等水库蓄水较多,2004~2009年均调蓄水量约6.4亿m3(其中,岳城4.3亿m3,东武仕2.1亿m3),两库均多次利用汛前弃水实施向境外调水。
(三)水系及水利工程概况。邯郸河流属海河流域南系,主要有漳卫河、子牙河、黑龙港、马颊河四大河系,漳河、卫河、滏阳河、洺河、老沙河等骨干河道。几十年来,邯郸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形成了13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现有水库80座,总库容为15.57亿m3,兴利库容8.55亿m3,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74座,主要分布在西部6个县(市)区。万亩以上灌区18处,其中大型灌区4处,中型灌区14处。中小型蓄水闸151座,其中中型21座,总蓄水能力为3,950万m3。现有机电井97,512眼,年提取地下水16亿m3。
(四)水环境状况。由于邯郸市老企业多、生产工艺落后以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外排,全市年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6亿m3,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境内主要河流除漳河岳城水库以上段水质较好外,全市半数以上河道水质属Ⅴ类或超Ⅴ类水,局部河段甚至丧失使用功能。洺河、卫河常年没有地表径流,河道内全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水质全部为劣Ⅴ类。邯郸的“母亲河”——滏阳河,除东武仕水库出库断面为Ⅲ类外,磁县以下段属V类和劣V类。地表水污染已波及到地下水质,东部平原70%的浅层地下水基本上已不能作为生活水源。
二、邯郸水资源利用现状
目前,邯郸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事业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骨干防洪除涝体系完备、重要工业和农业高产区供水有保障、水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抑制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在供水保障方面,水利工程每年平均向800万亩耕地提供水源13.3亿m3,向邯钢、马电等重点企业提供水源4.3亿m3,生活和生态用水2亿m3,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目前全市水资源形势仍然存在着缺水、透支地下水、水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
(一)邯郸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供需形势非常严峻。据水利部门统计,2004~2009年全市年均实际用水量20亿m3,其中用地表水4亿m3、占总用水量的20%,采用地下水16亿m3、占到总用水量的80%,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已远远超过了地下水的可开采量,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近10年间,东部平原浅层地下水位下降1.06~13.35m、下降速率为0.52m/年,深层地下水下降4.72~17.57m、下降速率为1.49m/年,已形成了东杨庄、天台山等四大漏斗区,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已达1,504km2,深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已达1,034km2。
按照邯郸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分析及河北省用水定额测算,考虑到人口增长、城市建设发展规模、项目建设以及火力发电用水的协调配套增长,预计2010年全市工农业、生活和生态总需水量将达到34.8亿m3左右,通过水源调节和节水、中水回用等措施,加上南水北调每年分配邯郸3.5亿m3水量,水资源可供量预计可达到25.3亿m3,将缺水9.5亿m3,如果保持现有供给水资源总量不变,且没有新开水源地的情况下,仍靠超采地下水补给,不仅不能实现水资源供给平衡,其所造成的生态恶化后果将无法想像,缺水将严重制约邯郸经济社会发展。
(二)水资源利用率低
1、主要河系、水库和灌区利用率低。据统计,2004~2009年邯郸主要河流漳河、卫河、滏阳河、洺河、老沙河年平均总来水量15.36亿m3,实际年利用量2.75亿m3。大中型水库经过除险加固后已基本能够达到原设计的防洪标准,但水库汛限水位兴利水位(正常运用最高水位)并未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调升,调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2004~2009年大中型水库年均调蓄水量7.16亿m3。小型水库由于建设标准低,安全隐患较多,基本上没有调节水量。灌区干渠工程比较完备,但支斗农毛渠不配套,工程老化失修,灌区利用率较低。18处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42万亩,2005年实灌溉面积仅53.88万亩。
2、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存在着“利用率低、近水远调”的现象。前几年,邯郸进入相对丰水年,岳城水库来水较多,由于防洪需要,每年弃水量约3亿m3。东武仕水库近年来也有不少弃水,2004年曾向邢台、衡水输送水源1,816万m3。2004~2009年两大水库利用弃水先后实施了济淀、济衡、济沧、济鲁等多次境外输水,年均输送水量2.1亿m3。2006年春,岳城水库又通过漳河向沧州输水1.2亿m3。此外,河北的邢台、衡水、沧州,山东的聊城、德州,还有天津等地,近年来纷纷要求从邯郸调水。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认识上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大发展的形势下,农业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水源涵养观念淡薄,用水经费得不到保障。近年来,邯郸仅2004年从岳城水库调水4,500万m3回补地下水,2006年从岳城水库调水5,000万m3用于农业灌溉,大量的岳城水库的水卖向境外;二是水源上的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邯郸进入相对枯水期,岳城、东武仕等水库蓄水较少,水源没有保证。为保证邯郸生活用水和邯钢、马电用水,不得不大量挤占农业用水。渠系工程由于10多年来无水可蓄、无水可调,大都被闲置起来,不少渠道老损毁坏严重,有的甚至被老百姓平渠种田;三是工程上的原因。邯郸骨干河道和干渠以上工程比较完备,但渠道调蓄工程和田间支斗农毛渠系不完善。如,跃峰渠上没有一座调蓄工程,卫河、卫运河没有河道,拦蓄工程,漳卫河骨干蓄水工程也较少,难以保障灌区渠道的引水规模和标准。同时,邯郸现有水利工程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人为和自然破坏,工程建筑物老损占66.8%,渠系利用系数仅0.4左右;四是机制上的原因。过去浇地靠政府、工程靠集体、收费靠提留的机制目前已不复存在,而新的灌溉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导致灌区管理单位连年水费亏欠,运转艰难,也导致了灌区用水逐年减少,灌溉面积逐年萎缩。
怎样谋划邯郸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呢?笔者认为,针对邯郸市实际,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在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大项目与小工程规划配套,打破各自为政格局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水源开发、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和灌溉一体化发展,实现水资源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开发利用的思考
针对邯郸目前缺水形势,当前急需我们做好的文章是如何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研究用好岳城水库水,争取多买水,用好外调水、过境水和弃水,把岳城水库以及卫河、卫运河3亿m3的可用水留在邯郸,并使之循环起来,充分利用,尽量多地弥补邯郸市用水缺口。
(一)要先行调水,实现沟渠通水。邯郸现有的民有渠、团结渠、东风渠横贯南北,渠系工程比较完备,只要有水,就能引蓄。制定用水政策机制,落实调水经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统一规划,调节使用,使之更好地发挥服务农业的功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工程建设,实现骨干渠道通水后,对原有河渠排水体系进行清淤、扩挖、疏通,并修建一些拦水坝、橡胶坝和闸涵等,完善民有渠、滏阳河、东风渠、卫运河四大工程体系,即可实现岳城东武仕两库贯通、四大工程体系联网、互为调剂、优化调度的格局,利用骨干渠道提水,不仅可实现沟渠通水,改变多数沟渠河道常年干涸的局面,而且使农民受益。在此基础上再利用1~2年时间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就可建成“水系大循环”的邯郸水网。这样,除汛期外,冬春也可实现“河渠有水,丰蓄枯用”的目标,不仅能满足东部平原13个县的农业、工业生产,补充地下水,涵养水源,为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还能保证邯郸市主城区约2,000万m3的生态和景观用水,为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水源保障。
(二)落实两项保障措施,创新用水和管水机制,实现改善生态、造福农民、水润邯郸的目标。岳城水库建在邯郸境内,水源多年来一直都是优先满足邯郸。在这次调研中,岳城水库负责人表示,可以低于现行水价政策保证邯郸用水。邯郸只需用较低投入,即可获取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按每年引岳城水2亿m3,引卫河、卫运河水1亿m3测算,便可实现恢复、改善、扩浇面积150万亩,不仅可减少地下水开采,还可以回补地下水。几年后,东部平原县大部分耕地可实现地表水灌溉,整个水源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同时,河水养分足、水温高、费用低,不仅可肥地增产(按每亩地增产50斤计算),而且可为农民节省大量生产成本。据测算,年可增产粮食约3,750万公斤,农民节支约6,000万元。二者相加可为农民增收节支1亿元左右。此外,还可满足邯郸主城区约15km2的生态和景观水面用水。这个目标一年就可见效益。
邯郸市财政收入连年高速增长,财政有能力对农业用水给予支持。建议我们继免收农业税后,在农业水费上制定适当的财政补贴或免收农业水费政策,改善农业用水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按照上游建水库调蓄、中游层层筑坝拦截、下游建塘坝蓄积补源的总体思路,根据邯郸降水季节集中的实际,积极探索洪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做到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节约地下水、生态涵养水。同时,结合文化旅游,加强景观水利建设,打造旅游开发新亮点。
一是西部山区要做好“引水调蓄文章”。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供给总量问题,把培植新的水源点作为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开辟新水源,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千方百计增加供水量。制定科学、可行的调蓄水工程建设规划,确定中长期引水、保护、开发的目标。实施沿途梯级开发、拦蓄塘坝工程,开辟后备水源,为漳河、跃峰渠尽量多的拦蓄汛期降雨和山区径流,加大拦蓄补给量,不断丰富漳河、跃峰渠的来水量;科学合理调整岳城、东武仕等大中型水库的汛限水位和兴利水位,增大调蓄水量。
二是主城区结合城市规划做好“水生态景观文章”。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按照“城市河道公园化”的治水模式,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充分利用主城区周边现有水利工程布局和水资源条件,实施“连通两库、规划三湖、整治五河”工程。具体思路是:通过河渠连通岳城、东武仕两大水库;规划利用渚河、支漳河分洪道梯级拦蓄造“南湖”,整修齐村大坝造“西湖”,整治黄粱梦围堤造“北湖”;整治滏阳河、沁河、渚河、支漳河分洪道、输元河。如此,主城区将形成以滏阳河、引岳济邯输水管线两经,渚河和支漳河、沁河、输元河三纬,经纬成“日”形,南、西、北三湖环绕,丛台、赵苑、滏阳、龙湖、罗城头五“湖”点缀,河湖相连,水水相通的城市水系框架,建成集防洪、供水、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亲水乐园,形成 “碧水萦回、温润叠翠、灵动祥和”的古城秀丽美景。
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县(市)要做好“水林经济链”文章。邯郸各县(市)大都有河渠穿绕城区,要结合城镇建设、工农业供水、河渠绿化、景观开发,坚持高起点统筹规划,每建一处工程,就要形成一个亮丽的景点,既形成水城环绕的景观,又做成能发挥防洪、灌溉、生态效益,打造“一泓清河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生态水利新亮点。
在开源的同时,一要坚持节约用水,打造节水型社会。通过教育引导,使全民增强水资源的危机感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形成爱惜水、保护水、自觉节约用水的新风尚。要加快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千方百计降低农业的总用水量;结合发展新型工业化,降低用水定额,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二要加大治污力度。按照“拒污入河、污水截排、导污回用”的思路,加大对企业和生活排污的治理监测执法力度和配套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大中水利用,进而形成开源节流、防污治污和中水回用的良性水循环体系。
(作者单位:邯郸市漳滏河灌溉供水管理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