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01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0/9/1

作者

□文/李 薇

浏览次数

776 次

从民工荒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一、经济发展环境
  2009年中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实现了保八的经济目标,经济平稳持续增长,2009年我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2008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相比形成了V型反转,2009年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6.2%、7.9%、9.1%和10.7%,2009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8.7%,这个8.7%的经济增长速度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直接减缓了世界经济的衰退幅度,充分说明了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当然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然而,中国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和46.15%;造船业在去年拿到了44.4%的新订单,跃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总额22,072.7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6.6亿美元,首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出口国。
  二、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总体经济发展形势是好的,但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就在2010年初,我国遇到了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什么在我国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还不及普通工人受欢迎?劳动力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反映出在我国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没有用武之地;相反,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需要普通工人,是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吗?是我们高等教育发展太快,培养的人才太多了吗?不是,我国经济要想更快更好地平稳发展需要更多的应该是人才,只有成为人才强国,我们才能进行创造发明,所以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不能归因于我国劳动力供给市场,应该从劳动力的需求市场找原因。“民工荒”指的是我国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大于供给,在对民工的需求中更多的是对“普工”的需求,即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我国之所以对普工有如此大的需求,是因为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基础。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我国现在的大学生太多,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没有更广阔的、相对发达的市场,所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远远小于供给。
  三、民工荒的主要原因
  经济迅速回暖增加用工需求。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生产的萎缩导致我国大批人员失业,2008年下半年大批农民工返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明显,2009年经济形势回暖后,生产的扩张使得用工需求增加,所以出现了民工荒,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实际上,我国的农民工人数在2009年之前一直在增加。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并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向城市进军去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地强调和谐发展,政府也不断地加大力度减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所以农民工家乡的经济也得到了好的发展,增大了用工需求,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同样可以找到相同劳动报酬的工作,享有与原来在城市一样的就业机会,与城市相比,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生活成本更低,并且可以兼顾农业生产。这样,农民工更愿意在自己的家乡工作,使得城市工人的供给减少,所以出现了民工荒。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就来之不易。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可以说是起点低、基础差,没有雄厚的资本更没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正是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绝对优势以及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企业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进行生产,自己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给我国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批人员下海经商,带动了我国工商业的发展,这时,城市相对于我国落后的农村来说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于是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转移,30年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一直呈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表1)














  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工人的劳动报酬提高了,工人相对于农民来说有更高的回报,农民外出打工就会获得比农业生产更多的回报。于是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转移。1983年我国只有200万的农民工,到1989年我国的农民工人数已经增加至3,000万人,到2000年我国农民工人数为7,550万人,2010年我国农民工的人数较2000年已经翻了一番。
  其次,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农业部门释放出劳动力。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落后,起初主要靠人力,但是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化大生产代替了人力劳动,解放了一部分人,释放了劳动力,使得城市的劳动力供给增加,即农民工人数增加。据统计,1978年我国2.83亿农民养活着9.63亿国民,相当于一个农民养活3.4个国民,1991年3.1亿农民养活着11.58亿国民,相当于一个农民养活着2.96个国民,2007年我国3.25亿农民养活着13.21亿国民,相当于一个农民养活4.06个国民。由此可见,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的。
  四、工资水平影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资水平也不断地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工资水平提高的幅度不断加大,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走低成本之路,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原材料价格较低,再加上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我们改革开放之初没有考虑环境成本,所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取得的竞争优势是靠自然资源的消耗、廉价劳动力、甚至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回来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工资水平已经翻了好几倍,1980年我国的平均工资为762元,1990年为2,340元,工资水平翻了约三倍,到2000年我国的工资水平已经达到9,371元,工资水平的提高,首先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水平的提高,拉动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使得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逐渐丧失,越南、印度的劳动力成本正在赶上中国。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工资水平的变化情况。(表2)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竞争优势丧失,对于我国来说是一大挑战,但是这也逼迫我国进行国内产业调整。我们在生产中的投入是最多的,但是回报却是最少的,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极低,为什么我国不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最主要的是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尤其以加工贸易为代表,我国被称为“世界加工厂”,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极低,利润空间极小。我国的GDP增长都是靠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带动的经济增长,是典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在对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基础上,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现代产业调整和优化,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应努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向集约式的增长方式发展。
  五、调整产业结构迫在眉睫
  我国一直以来被称为世界加工厂,一直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没有充分利用人才。在我国,科技含量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相对较少,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用武之地,造成资源浪费。其实,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远远算不上是人才强国,我国的教育投入也远远不够,从公共教育支出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参照比较看,东亚国家和地区1960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平均为2.5%,1989年上升到3.7%,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在1980年、1985年、1990年、1994年和1995年分别为2.53%、2.52%、2.48%、2.18%和2.08%,呈下降趋势。我国目前的公共教育支出比率还不及东亚国家和地区20世纪六十年代的水平。我国研究与开发支出比率也呈下降趋势。如,1990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是0.71%,而到1994年和1995年该比例下降到0.50%。即使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没有相对多的人才,但是在我国还是发生了资源浪费的现象,原因就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来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
  其实,20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地区和内地的情况类似,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的口号,中间是简单的组装加工,盈利性差,赚钱在两头,前端是附加值比较高的研发、设计等,后端是品牌营销、渠道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台湾地区以前主要做代工,类似于大陆的加工制造业,后来不行了,但是他们靠这个找到了出路,逐步地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实力雄厚、产业链相当完善,完全有优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业。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调整产业结构迫在眉睫,我国在调整产业时应该加大力度鼓励创新,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创新,有了创新,政府应当协助企业把它产业化。把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只有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才能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77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