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河南新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构想。经过四年的努力,初步摸索出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农村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河南新乡市总人口576.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8.4万人,占总人口的66%。对于这个工业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中部城市来说,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不能照搬沿海发达地区的模式。因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2006年12月开始,通过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实践,强力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其具体做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一、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
提出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构想以后,新乡市在科学分析、准确把握本市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按照“试点先行、群众自愿、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稳步实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
1、科学编制规划。参照城市社区标准,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先行启动县城规划区内、干线公路两侧、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内的920个行政村,在未来5~8年规划整合为329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
2、坚持分类指导。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示范带动、分类指导的原则,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
3、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在推进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村建房由农民自主投资建设,同时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坚持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
4、完善政策体制机制。对在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房的农民,免费提供住宅户型图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或建筑材料补助。为入住农民办理城镇居住地居民户口,享受养老保险和城市低保、免费技能培训、优先安排就业等。
5、严格保护耕地。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要求当年建新、当年拆旧,鼓励先拆后建。社区所占土地利用建设用地周转指标解决,整合出的土地,及时收归集体,首先复耕,保证耕地不减少。
6、开展联包帮建活动。2009年全市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千人驻村联包帮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活动,指导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创业就业、宣传组织农民自愿建房入住。
二、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模式
在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
1、城中村改造模式。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在城市中心城区、郊区的农村集体土地上,按照城市建设用地区域的标准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配套设施,建设城市化标准的新型农民住宅小区。
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意义在于能够综合运用土地资源、地域空间及其他经济要素、依靠市场机制促进城中村的新村建设。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留足了空间;另一方面使城中村农民真正融入了城市社会,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发展了第三产业,扩大了就业渠道。
2、“以企带村”模式。“以企带村”模式的特点是直接利用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优势,一般由民营企业家担任村干部,将企业的发展与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家的经济实力,提供资金支持,强力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达到村企双赢的目的。
“以企带村”模式的意义在于可以破解一部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中的资金困难问题,同时也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同党和政府、群众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成为工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
3、旧村完善模式。旧村完善模式是指在传统村庄的基础上就地进行重新规划,将原来居住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村庄进行拆旧建新,由村集体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按照规划自拆自建进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从而彻底改变村庄面貌,同时也大量节约了土地。
4、产业园区带动模式。产业园区带动模式的特点是统筹园区与“园中村”和园区近邻村的规划,统筹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住宅小区,解决“园中村”居住混乱、生产混杂交叉、浪费土地等问题,形成产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条件同步改善的良好局面。
产业园区带动模式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盘活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为园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另一方面使园区经济环境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同时得到改善,促进“农民到工人、村民到市民”的过渡,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态势。
5、村庄整合模式。村庄整合模式的特点是将几个地域相近的传统村庄通过整合形成一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模式。这一模式的运行主要是依靠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进行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统一土地整合、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等加以推进。
村庄整合模式的意义重大,它可以使自然村庄跳跃式发展,有效地通过本地各种资源的不断集聚与发展创新,使其转化为现实优势,形成村庄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从而超越一般自然村庄,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6、异地搬迁模式。异地搬迁模式的特点是集中利用国家、省对该市扶贫搬迁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按照政府引导、自觉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庄进行扶贫异地搬迁。
异地搬迁模式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区域内的农民的生存生活和脱贫致富问题,而且为改善和恢复迁出地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基础,达到扶贫与生态建设双重效益。
三、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重大意义
目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质变,大大加快了新乡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其积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1、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据测算,以1,500户左右规模的新社区概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约519万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投入约434万元,共投入约950万元;平均每户建房、装修、家具消费约16万元,共拉动消费近24,000万元,大约可起到1∶24的投资拉动效果。全市建成329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需投入31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能拉动农民消费近740亿元。
2、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往往是和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村庄规模的扩大、土地面积的增多便于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培植新产业、推广新技术、完善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大量农民可以转移到当地二三产业就业,同时也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有利于土地向种粮大户和产业化经营组织集中,有利于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3、促进了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很多传统村庄小而分散,农民居住不集中,分别搞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必然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大大提升了公共资源的利益效率,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式的资源运作方式。
4、节约了土地资源。全市重点区域规划的329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通过5~8年努力建成后,预计能节约土地近24万亩,约占原村庄土地面积的47.9%。节约出的土地,首先用于土地复耕,实现占补平衡;暂不具备复耕条件的,可以先植树和发展畜牧业,为土地复耕创造条件,增加农村耕地资源储备。
5、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农村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有了更好的载体,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农民有条件接受更良好的教育,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接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新的住宅模式打破了旧的村与村、组与组和家族、宗族的传统居住格局,消除了邻里矛盾、家族矛盾,形成“广入住、大融合,谋发展、促和谐”的新的人际关系。
6、推动了城镇化进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逐步实现居住环境的城镇化;通过打造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城镇化;通过人口、产业、生产要素集中,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逐步实现就业结构的城镇化;在此基础上,推进农民消费方式的城镇化。
(作者单位:中共新乡市委党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