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2008年以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我国引进外资方式也面临着转变。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吸引外资的现状,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关键词:引进外资;转移;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引进外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利用外资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国也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进入2008年以后,我国经济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调节对利用外资的结构带来影响,这导致吸引外资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1、服务业吸收外资的比重大幅增加。从外资投向的产业结构来看,一直以来,第二产业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绝大部分;第三产业吸引外资数额小于第二产业,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例还略有下降;第一产业吸引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小。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年底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使得对外开放领域越来越多。可以预见,第三产业将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
2、外商投资的区域布局有所优化。从利用外资的区域结构上看,以往我国东部吸引外资最多,在90%左右,中部次之,西部最少。但在2008年,外商投资的区域布局有所优化。据资料显示,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66.2亿美元,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74.4亿美元,增幅分别高于全国水平56.26个百分点和12.86个百分点,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也均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直接影响,从而促使外商投资的转移。
3、利用外资国别有所转变。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是国际投资的主体。从流入我国的外资看,发达国家所占的绝对份额则比较小,这一状况近年来有所改善,除了传统的外资来源地亚洲、欧盟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持续投资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等对我国的投资热情也不断高涨。按照利用外商实际投入金额排序,2009年1~12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依次为:香港(539.93亿美元)、台湾地区(65.63亿美元)、日本(41.17亿美元)、新加坡(38.86亿美元)、美国(35.76亿美元)、韩国(27.03亿美元)、英国(14.69亿美元)、德国(12.27亿美元)、澳门(10亿美元)和加拿大(9.59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8.3%。
二、我国引进外资方式转移中的问题
1、外资投向不合理。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看,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全部投资额中所占比例一直很低;而制造业所吸收的外商投资比重明显偏高,加工工业的数量占比重较大。这类企业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大量使用国内廉价土地、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国内能源、原材料供应的紧张。而且相当一批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在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吸收的外商投资比重在3%左右。
从技术密集度看,外资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规模则相对较小。科技水平含量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吸收的外商投资所占比重极低,根本没有达到吸引外国先进技术的目的。
2、引进的外资质量差,技术含量低。在我国不少地方存在着片面追求数量、不讲究利用外资实际效益的倾向,导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低,投资规模小,利用外资质量不高。一些地方政府不重视引资实际效果,将引资工作流于形式,把引进外资的多少作为衡量政绩大小的指标之一。为了追求政绩,好大喜功,盲目引进外资,过分热衷于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的建设,导致了一些低水平、同类型、高污染、假外资的引进,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整体战略的实施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我国大规模的引资中,相当一部分仍属于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一般加工项目,项目质量偏低,规模偏小,具有较大资金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项目较少;另外,外资企业基于对母国利益和技术垄断的考虑,通常会严格控制其核心技术的扩散,以维护技术垄断优势。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外资企业带来的技术虽比本土企业的技术先进,但通常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再加上信息不对称、我国企业吸收能力有限等原因,使得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未能很好地实现。而且外资企业利用在技术研发上的资金、设备、报酬等优势,挖走国内大量高级人才,造成高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影响了自主研发能力。
3、金融危机后的外资转移加剧。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各国新增投资出现冻结,并影响到对华投资。数据显示,2009年1~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外向度较高的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已出现部分撤离,一些实力较强的加工企业也纷纷下调出口目标。从今年开始,我国日益感受到外商投资下降的冲击,承诺投资而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屡屡发生。在经历了多年的“外资红利”后,我国的引进外资工程可能会遇到困境。
三、对策及建议
1、健全投资法规,优化投资环境。政府应加强对外资的全面和全过程管理。不仅要在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使其投向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同时应加强对外资经营阶段的检查监督,督促其兑现所承诺的技术水平、外销比例、资金和设备的到位,同时也督促中方企业在技术消化与技术改造方面的配套资金到位情况。
从长远看,更完善的法律环境、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将更有利于内外投资者实现共赢。我国新税法、《反垄断法》的颁布和即将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反映了我国致力于建设更公平合理的经济环境,是完善市场经济法制重要的一步,将推动我国利用外资走向更高层次。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外资投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一般性加工业项目多,农业、交通、能源、原材料、科技、教育等项目少,结构不合理。这些不仅有投资行业结构的不合理,也有地区结构的不合理。通常情况下,外商投资一般集中在东部地区及若干大城市,对中西部地区投资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制定合理的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相结合的利用外资政策,将利用外资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在今后的吸引和利用外资中,应促使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同时逐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从而形成我国利用外资的梯度推进。
3、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外资企业非正常撤离。外资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资企业的非正常撤离,不仅会造成大量的失业和银行的欠账,从而造成经济的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还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延长经济复苏的周期,甚至会危及我国的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因此国家要加强对外资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资本流动准确而及时的统计分析,研究制定有关监管外资的政策法规,对非正常撤离的外资要进行跨国追踪与诉讼,以减小经济损失,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与稳定。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瑞智.金融危机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河北金融,2008.12.
[2]赵晓宇.浅谈我国利用外资出现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经济师,2009.6.
[3]岳伟.贸易摩擦导致外资转移.中国现代企业,2006.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