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02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10/9/25

作者

□文/董朝晖

浏览次数

1396 次

货币经济学理论进展
  提要 本文在回顾主流宏观经济学货币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货币经济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包括“新货币主义经济学”以及信贷学派的发展等。本文总结各派货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思想、观点、政策意义,以及各学派之间的联系,梳理货币经济学理论进展的脉络。
  关键词:货币;货币政策;信贷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Friedman和Schwarz(1963)对名义货币存量与实际产出之间的统计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正向关系,并且名义货币存量的变化领先于实际产出的变化。在此之前,Phillips(1958)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Okun(1962)描述了产出增长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即奥肯定理。综合以上这些著名的研究结果,可以描述一条货币存量与实际产出之间相关性的逻辑:货币存量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实际产出增加。这条逻辑解释了弗里德曼等的统计发现,并成为了货币政策的重要基础: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操纵货币存量,抚平经济周期。
  然而,无价值的纸币为什么能够影响实际产出?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也正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促进了货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本文在回顾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货币经济学理论近年来的新进展,分析货币经济学各学派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货币政策的意义。
  一、外在货币与内在货币
  要研究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货币。根据Mishkin(2007)的定义,货币是一种被大众所接受的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或者偿还债务的资产。但是,这个定义在实际的货币统计中并不好操作,在现实中,许多资产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支付的功能,因此货币的边界并不清晰。在现代货币统计中,货币主要包括法定货币(现金)和存款。法定货币是政府(央行)用国家信用保证的纸币,在法律的支持下强制流通;而存款则可以看作是银行发行的信用凭证,这类凭证可以很方便地兑换成法定货币来流通,甚至也可以直接流通,因此又被称为“准货币”。从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来看,现金和存款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在货币存量的统计上往往不加区别。
  然而,从货币创造的角度来看,现金和存款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因为法定货币不可兑现,不需要相应的价值来担保,并且政府不需要为其支付利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定货币的发行是完全可控的,不受发行者偿还能力的制约,因此又被称为“外在货币”。存款需要相应的价值作担保,并且银行要对存款支付利息,因此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受到其偿还能力的制约。实际上,银行对存款的需求量取决于公众对贷款的需求量。银行吸收到的存款是下一轮贷款的基础,而公众获得贷款以后,很大一部分又转换成了银行存款,存款和贷款密切相关,是借贷关系这个硬币的两面。从这个意义上看,准货币体现了人们之间的借贷关系,信贷数量与人们的投资和消费计划,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密切相关,而不是任何人可以主观控制的,因此又被称为“内在货币”。在现代社会,由于金融体系的发展,内在货币的存量大大多于外在货币,前者往往是后者的数倍,因此内在货币对外在货币有放大作用,称为货币乘数。
  因为货币乘数是不稳定的,如果在分析货币存量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时候,货币的界定包含了内在货币,那么两者之间的联系实际上主要反映了信贷数量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而信贷数量又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因此货币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仅仅反映了预期产出与实际产出之间的联系。这时,货币存量的变化领先于实际产出的变化,只是因为人们调整内在货币余额的速度比调整生产的速度更快(坎普和弗里曼,2001)。可见,这种分析并没有太大的政策意义。
  在验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候,货币应该界定为外在货币,而不应该包括内在货币,内在货币存量的变化可以作为货币政策起作用的一个中间指标。如果外在货币存量的变化灵敏地影响了内在货币存量的变化,说明货币政策发挥了效应。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描绘出货币供给对产出影响的路径。(图1)从图1可见,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关键在于两个环节:一是外在货币供给变化能够引起内在货币供给的变化;二是货币供给的变化能够引起总需求的变化。依据对这两个环节的研究侧重点不同,货币经济学理论形成了两大学派:货币学派和信用学派(Jaffee and Stiglitz,1990)。前者认为通过对外在货币的调控可以有效控制内在货币的供给,因此把货币供给的变化看作是外生的,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第二个环节;后者则认为信贷市场是不完善的,在一定的外在货币供给量下,信贷数量的变化可能相当大,因此外在货币对内在货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取决于信贷的可得性。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近年来信贷学派的理论日益受到重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货币学派”不仅指货币主义,而是包括所有的主流宏观经济学,例如新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因为这些学派都致力于研究货币供给量对总需求的影响,而不重视信贷市场。
  二、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影响
  如果货币存量的变化仅仅影响总体价格水平,而没有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那么就不会影响总需求,不会打破原来的经济均衡。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是:货币供给变化影响相对价格,相对价格的变化导致总需求的变化。在这里,价格包括各种商品的价格、劳动力价格(工资)、货币使用的价格(利率)。
  主流宏观经济学致力于通过“价格粘性”假设来解释货币供给变化对相对价格的影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货币主义”通过交易摩擦这一事实来解释货币供给变化对相对价格的影响。
  (一)来自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解释。凯恩斯主义理论引入了价格粘性假设,来解释货币供给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的利率变化快于商品价格和工资的变化,从而改变了投资成本,达到了在短期内调控总需求的目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对价格粘性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三类模型:一是信息不完美模型;二是交错价格调整模型;三是菜单成本与价格调整外部性模型。
  1、信息不完美模型。Lucas(1972)提出了不完美信息模型来解释货币供给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价格粘性现象。其主要思想是:生产者观察到价格变动的时候,无法确定是某些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动,还是总价格水平的变动。这时,生产者的最优决策是把部分归因于相对价格的变动,而把部分归因于总价格的变动,生产者对相对价格变动的最优反应是改变供给量,而对总价格水平变动的最优反应是保持原来的供给量不变。因此,当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总价格水平上升时,产出会增加,同时价格上升滞后于货币供给的增加。
  Lucas(1976)同时指出,从长远来看,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不会出现系统性偏差。如果当局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货币政策,那么货币政策将会被人们预期到,于是所谓的“价格粘性幻觉”不会反复出现,货币政策将会失效。理性预期理论提醒政策制定者,尽管货币供给量与实际经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关系,但是当人们试图利用这个规律的时候,这个规律将会消失。
  然而,在当今工业化国家,货币政策和价格信息已经非常透明,但是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价格粘性的产生不应全部归结为信息不完美问题。
  2、交错定价模型。在交错定价模型中,价格是前定的,例如由合同确定下来,在合同到期之前无法进行调整,因此价格是粘性的。这类模型包括费希尔模型(Fischer,1977)、泰勒模型(Taylor,1980)等。交错定价模型内含了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即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所以即使总价格水平小幅度上升,厂家仍然能够在不调整名义价格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利润。生产者拥有的市场力越大,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越多,价格粘性越明显,货币政策的作用也越强。
  然而,该模型面临的困难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以很小的成本得到精确的通货膨胀信息,如果在合同中把价格指数化,那么频繁调整名义价格的成本将很低。为什么人们不愿意付出这些很小的信息成本,而宁愿承担经济波动的巨大成本呢?
  3、菜单成本模型。新凯恩斯主义致力于探讨很小的名义不完美(菜单成本)是否足以造成大的经济扰动。Mankiw(1985)指出,由于存在定价的外部性,垄断厂商的价格调整将招致较大的菜单成本和较小的收益。因此,菜单成本可能造成经济扰动。
  然而,罗默(1996)对Mankiw的菜单成本是否足以造成价格粘性提出了质疑,并指出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粘性能够加剧菜单成本对价格调整的制约。Golosov和Lucas(2007)的分析证明,菜单成本在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中可能是无足重轻的。因此,能否把货币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很好地建立在小小的菜单成本之上,仍然存在质疑。
  综合主流宏观经济学各派的观点,价格粘性可能是由一系列很小的市场不完善因素促成并放大的。各种主流宏观经济学模型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把经济体看成了一个整体,认为货币供给同时向所有人群渗透(helicopter drop),同时在所有人群中发生效应。这种整体分析的方法固然使得分析过程简明清晰,并且有助于人们整体性地洞察经济现象,但是也忽略了交易过程中的多种摩擦,而这些摩擦也可能导致相对价格的变化;并且这种整体分析的方法无法揭示货币政策对不同人群行为和福利的影响。
  (二)来自“新货币主义经济学”的解释。货币是为了克服交易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而出现的,因此许多学者坚持在交易过程中来考察货币的效应,而不是采用整体分析的方法。这类模型的中心思想是:每个商品在定价过程中并不存在粘性(或者价格粘性是不重要的),但是由于交易过程中的摩擦(例如搜寻商品的成本、交易时间等),以及货币持有者的偏好,货币流动过程中存在粘性。一笔货币注入经济体后,由于流动粘性,货币会在局部聚集,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
  搜索和匹配模型(searching and matching models)很好地揭示了以货币为媒介交易过程中的摩擦,然而模型出现的内生的货币余额分布函数过于复杂,难以求解,制约了它的应用。许多学者为这类模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Trejos和Wright(1995)、石寿永(1995)、Green和Zhou(1998)等。Lagos和Wright(2005)在搜索和匹配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准线性偏好,并且提出了集中决策市场和分散决策市场的模型(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Markets Model),由此简化了货币余额分布函数,使得模型容易求解。
  Williamson(2008)在搜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割市场模型(segmented markets)。该模型认为,金融市场是分割的,只有一部分人参与金融市场活动,而另一部分人不参与金融市场活动。在分割的金融市场下,货币供给的变化首先影响利率,然后向商品市场扩散。另外,商品市场也是分割的,参与金融市场活动的人群和不参与金融市场活动的人群所偏好的商品不同,于是货币供给的影响首先会在部分商品市场聚集,然后向整个市场扩散。因此,两个商品市场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由于利率和商品价格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个人群的经济行为和福利状况也将发生变化。
  最近,Williamson和Wright(2010)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这类基于交易的货币经济学分析的一般框架,并给其命名为“新货币主义经济学”(New Monetarist Economics)。“新货币主义经济学”用货币流动粘性取代了价格粘性,放弃了主流宏观经济学中采用的信息不完善、不完全竞争、菜单成本等假设,使得货币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具有一致的分析框架。另外,“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引入了偏好冲击和效用函数,使得福利分析成为可能。在分割市场模型中,揭示了货币政策对不同人群产生的财富分配、收入影响,以及福利影响,由此提示政策制定者,由于同一货币政策将对不同人群的行为和福利可能造成相反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作用可能比传统宏观经济学所认为的弱,并且政策的成本(福利损失)可能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大。
  主流宏观经济学和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对价格变动的原因,前者主要把其归结为信息不完善、菜单成本,以及不完全竞争,而后者把其归结为交易摩擦和偏好导致的货币流动粘性。也许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这几类因素共同导致了总需求的变化。
  三、信贷供给在货币政策中的意义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的供给是外生的,因此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影响上。然而,内在货币的供给显然不是由央行灵活控制的,而是由银行和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尤其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内在货币的供给可能与外在货币的供给方向背道而驰。Friedman和Schwarz(1963)对1930~1933年美国货币存量的研究发现,在这期间由于人们对银行失去信心,争相将存款兑换成现金,导致存款-现金比锐减,由于存款流失,银行通过贷款创造货币的能力削弱,最终货币存量减少了1/3,经济陷入大萧条。
  正如前面分析的,存款(内在货币)和信贷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信贷机制出现障碍,就意味着人们无法为投资和消费计划融资,内在货币存量下降,经济将陷入衰退。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外在货币占货币总量的比例日益下降,金融体系的信贷供给机制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货币政策研究的重点。
  近30年来,Jaffee、Stiglitz、Greenwald、Weiss等人的研究工作把货币经济学主要置于银行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信贷学派的理论认为(Jaffee and Stiglitz,1990),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普遍存在,因此银行的行为决定了信贷供给量。信贷供给受到预期的影响很大,往往无法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作出灵活的反应,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更可能失灵。Stiglitz和Greenwald(2002)总结了信贷学派的主要理论,从银行信贷行为的角度提出了“货币经济学的范式”。该理论从信息不完善、风险回避、银行行为的外部性等因素来分析银行的信贷供给行为。该理论的结论是:货币政策的要点并非简单地调控外在货币的供给,而是要关注银行体系的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水平的是生产部门获得信贷的条件以及信贷数量,而不是货币数量本身。
  四、总结
  货币是信用不完善情况下,减少交易摩擦的一种替代品(Williamson,2004),甚至可以说货币本身就是一种信用票据(斯蒂格利茨,格林沃尔德,2002),那么货币和信用就不可以截然区分了。私人部门的信用是经济运行中内生的,而国家的信用则具有垄断性和强制性,因此货币有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之分。如果不加区分地分析货币存量与产出的关系,就会产生谬误。
  货币学派认为信贷市场是完善的,内在货币供给与外在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因此它们的研究侧重于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变化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出变化。主流宏观经济学把经济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忽略了交易过程,因此只能从价格粘性来寻找相对价格变化的原因。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则重视交易过程,从交易过程中存在的摩擦和人群偏好,来探讨货币供给变化后,如何引起相对价格变化。
  信贷学派认为,信贷市场是不完善的,内在货币供给与外在货币供给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这两者的关系可能断裂,导致货币政策失灵。因此,货币政策的重点不仅仅在于调节货币供给量,更要重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我们通过图2总结了各派货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思想、政策意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图2)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Fischer,Stanley.1977.“Long-Term Contracts,Rational Expectations,and the Optimal Money Supply Rul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5(February).
[2]Friedman,Milton and Anna Jacobson Schwartz.1963.“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Golosov,M,Lucas,R,2007.“Menu Costs and Philips Curv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5.
[4]Jaffee,Dwight and Joseph Stiglitz.1990.“Credit Rationing”.Hankbook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 B.V.
[5]Lagos,R,Wright,R.,2005.“A unified framework for monetary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3.
[6]Lucas,Robert E.Jr.1972.“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4(Aprial).
[7]Lucas,Robert E.Jr.1976.“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A Critique.”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19-46.
[8]Mishkin,Frederic S.2007.“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7th Edition)”,Peking University Press.p44.
[9]Mankiw,N.Gregory.1985.“Small Menu Costs and Large Business Cycles:A Macroeconomic Model of Monopl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0(May).
[10]Okun,Arthur M.1962.“Potential GDP: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in Proceedings of the Business and Statistics Section,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1]Phillips,Alban W.1958.“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1861-1957.”Economica 25(November).
[12]Taylor,John B.1980.“Aggregate Dynamics and Staggered Contrac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February).
[13]Williamson,S.2004.“Limited participation,private money,and credit in a spatial model of money”,Economic Theory.
[14]Williamson,S.2008.“Monetary policy and distribut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5.
[15]Williamson,S.and Randall Wright.2010.“New Monetarist Economics:Models”.
[16]Williamson,S.and Randall Wright.2010.“New Monetarist Economics:Methods”.
[17]布鲁斯.坎普和斯科特.弗里曼(2001).刘阳,宋海燕等译.构建货币经济学模型(第2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8]罗默,戴维(1996).苏剑,罗涛译.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19]斯蒂格利茨,格林沃尔德(2002).陆磊,张怀清译.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46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