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利润核算、绩效评价、优化决策和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工具。实施资金转移定价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介绍资金转移定价的模式和方法,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金转移定价必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资金转移定价;资金池;收益率曲线;利率风险;ALM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资金转移定价简介
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在不同产品、不同业务、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进行资金转移所使用的定价系统,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利润核算、绩效评价、优化决策和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工具。同时,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实施对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利率敏感性、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FTP体系的管理模式下,资金中心负责管理全行的营运资金,业务经营单位每办理一笔业务(涉及资金的业务)均需通过FTP价格与资金中心进行全额资金转移。具体来讲,业务经营单位每笔负债业务所筹集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转移给资金中心;每笔资产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向资金管理部门购买。对于资产业务,FTP价格代表其资金成本,业务经营单位需要支付FTP利息;对于负债业务,FTP代表其资金收益,业务经营单位从中获取FTP利息收入。(图1)
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作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国外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实施资金转移定价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决策水平。实施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可以实现将每笔业务、每个部门的资金成本和利息收益确定下来,为分部门、分产品、分业务业绩考核奠定基础,可以科学有效地评估业务单位、产品和客户的盈利性,为商业银行产品定价决策提供指导,有效提高银行的产品决策水平。通过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银行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一笔业务或每一产品的资金成本及资金费用。由此,资金使用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资金的内部成本,从而从繁重的定价过程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关注该笔业务的风险和费用问题;存款吸收者了解每一笔资金对银行的价值,可以据此正确地设置相应的存款利率。总之,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使商业银行可以很方便地确定该业务或产品的合理价格,提高了产品价格决策的科学性。
(二)增加银行整体盈利性。由于资金筹集和使用的情况不同,分支机构或者金融产品之间对银行利润的共享很少有完全相同的时候。当衡量业务单位整体利润贡献时,内部资金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连续的贡献必须要被恰当地衡量,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可以准确地衡量不同分支机构、不同业务部门、不同产品的利润贡献,从而为商业银行总体利润决策提供重要信息。这样,为了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通过资金中心利用内部转移价格引导资金向盈利水平较高的地区、分支机构、产品和部门倾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银行整体盈利能力。
(三)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将不同业务部门、不同产品和不同分支机构的利率风险加以集中,统一到总行资金管理总库的层面上,由资金管理总库的专业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利率风险识别、分析、计量、对冲和管理,将全行利率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经营。同时,将利率风险从分支机构的产品经营中分离出来,有利于提高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专业分工和统一资金配置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四)整合内部资源,加强内部交流,支持银行战略计划。根据Price Waterhouse(1984)的报告,64%的美国企业都对部门间的产品和服务流动实行内部转移定价,其主要原因是使各部门的决策与整个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一致,有利于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并分摊利润。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充分考虑了经营单位和银行整体的利益,以较为精细化的工具——内部转移价格引导资金流动,引导内部资源配置,根据总行业务发展战略的需要对单个产品或业务进行总行层面上的宏观调控,从而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二、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和定价方法的选择
(一)定价模式。从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来看,主要有单资金池、双资金池、期限结构(多资金池)三种模式。
1、单资金池模式。单资金池模式即单池单利率方法,它将银行的全部资金集中于总行,建立一个全行统一的“资金池”。根据单一转移利率的确定方式不同,商业银行转移价格的确定方法可以分为协商定价法、市场价格法、边际成本法和平均成本法四种。根据转移利率确定的参考依据不同,转移利率可以分为融资转移利率和资产转移利率两种。融资转移利率以融资成本作为确定转移利率的依据,例如可以以平均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加买入成本、资金成本加利润等作为转移利率确定的基准;资产转移利率以资产收益作为确定转移利率的依据,例如可以以平均资产收益、平均资产收益减去维持成本、资产利用率等作为转移利率确定的基准。为了减少单一资金池转移利率存在的不公平,减少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对资金使用者和资金提供者的业务都进行奖励,可以对资金提供者使用资产收益率作为转移利率,对资金使用者使用融资成本作为转移利率,这样充分考虑了资金供求双方的成本收益,调和了资金供求双方的利益冲突。
2、双资金池模式。双资金池模式即双池单利率方法,是根据各分支机构、部门或产品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不同,将资金转移价格分为资金运用价格(资金成本)和资金使用价格(资产收益率等)的资金转移定价方式。双资金池定价模式考虑了资金来源和使用不同、成本收益不同的事实,解决了单池模式下单一利率所产生的不公平现象,但它同样没有考虑不同资金的到期日、筹资成本、流动性、风险性等方面的差异。(图2)
3、多资金池模式。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在到期日、筹资成本、流动性、风险性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如果对于不同特征的资产都采用同一转移价格,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我们可以基于业务或产品的类型、期限、再定价期限、现金流特征或其他特性的不同,将资金分成不同的资金池。一个科学合理的转移定价系统应该充分考虑资金来源和使用方面的差异和特性,转移定价系统应该是包括不同类型资金池的加总。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按照到期期限的不同建立资金池。在多资金池模式下,商业银行总部首先根据不同的到期期限建立不同的资金池,然后根据利率的期限结构,对不同的资金池分配相应的转移利率,每一利率代表该期限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各分支机构在资金转移时根据剩余到期日将资金分配到不同的资金池。低于内部转移价格来筹集资金,或者高于内部转移价格来使用资金都会给银行带来盈利。(图3)
多资金池模式具有单资金池和双资金池模式不具备的优点:首先,通过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利率风险;其次,通过对资金的分类,有利于实施有效缺口管理和风险管理;再次,将分支机构利率风险管理职能分离出来,交由总行专职部门负责,分支机构作出存贷款或资产处理决策时,不必考虑期限结构和产品种类问题,简化了分支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使得分支机构经营管理部门可以集中精力关注客户营销和信用风险。该方法的缺点主要是操作复杂、实现费用高,同时将市场因素引入资产转移定价中,一旦资金价格走势、资金转移定价有误,将给商业银行经营造成很大的损失。另外,同样的负债(或资产)交易发生的市场条件不同,仅根据期限定价,有失合理性,应根据不同的风险状况对资金转移价格(收益率曲线)进行调整,以反映真实的市场状况。
(二)定价方法。多资金池模式下转移利率的确定可以基于内部实际收益率,也可以基于市场利率。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越来越大、资产负债结构越来越复杂,如果仍然使用边际成本法或平均成本法等内部方法就有可能产生定价失误的风险,一旦资金价格走势判断有误、资金转移定价有偏差,会给商业银行经营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多使用基于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内部资金转移体系,即首先构建基准收益率曲线,然后根据各类产品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基础上确定各自的FTP。根据业务或产品的现金流结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不同,商业银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各自的FTP。
1、期限匹配的方法。对于具有确定期限、本金一次支付、利率类型为固定利率(整个业务期内产品利率固定不变)或定期调整利率(产品利率跟随某个利率按一定周期进行调整)的业务,可通过在内部资金转移利率曲线上取相应期限所对应的利率来作为基准资金转移价格,对其进行定价。例如,对定期存款、短期贷款等产品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比较稳定的产品采用期限匹配的方法。期限匹配方法简单易行、较易理解,但却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将每期资金赋予相同权重,通常会高估现金流量发生的期限。为此,可以对不同期限的现金流量赋予不同的权重,即利用持续期法在内部资金转移利率曲线上取一个点,从而得到对应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2、现金流法。期限匹配方法没有考虑未来现金流的影响,不能用于确定诸如分期偿还贷款等产品的资金转移价格。对于某些本金按固定周期和确定金额分期支付、利率为固定利率或定期调整利率的金融产品,可对其未来现金流进行分解,并假设各期限段内的现金流可以分别进行融资,从而求出其未来各个时间段内本金占用额及其占用期限的乘积作为权重,对内部资金转移利率曲线上每期本金占用期限对应的收益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实施问题
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好的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对提高决策水平、增加银行整体盈利性、支持银行战略计划、加强内部交流、减少部门利益冲突等方面大有裨益;一个糟糕的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会导致银行内部定价失误、风险集中、绩效评价不科学、内部矛盾凸现等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在实施资金转移定价模式选择和方法应用时,必须慎重权衡内外部条件、自身的能力等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外部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一)收益率曲线问题。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假设市场上能够找到基准收益率曲线,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拟合一条统一的收益率曲线尚有一定的难度。收益率曲线是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础。长期以来,人民币市场缺乏一条有效的收益率曲线,制约着对人民币收益率曲线的结构和变动进行深入分析。其中,期限结构不完整、市场流动性缺乏、异常数据点频繁出现,是导致人民币收益率曲线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国债券市场分割。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债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了以银行间国债交易市场为主导,上海、深圳两大交易所市场和凭证式国债买卖市场(银行柜台市场)独立并行的局面。市场人为地分割使得国债投资主体、国债资金和现券被限制在几个独立的区域中运行,不能自由流动,相互之间衔接不够,导致国债交易主体不能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参加哪个市场,并且因为缺乏统一的国债托管结算系统,大大降低了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国债市场的分割使得资金不能充分流动,使同一个品种的国债在不同市场上的利率差异很大,无法形成一个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统一的利率水平。银行的许多资产或负债对利率都较为敏感,如果利率定价基准选择不当,将会对其盈利性和风险性带来较大影响。
其次,我国货币市场广度深度不够,没有零息债券。McCulloch研究发现,如果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零息票债券,则可以通过直接计算这些息票的到期收益率来估计收益率曲线;如果一个市场上零息票债券的数量很少,存在着大量的息票债券,则通过直接计算法进行估计的方法就不再适用了,此时只能借助附息债券进行间接估计。在国内,由于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短期债券(到期期限少于1年)发行的匮乏,使得在二级市场上短期债券的交易不够活跃,债券的交易价格缺乏足够的市场代表性。我国的国债期限集中,绝大部分为2~5年的中期国债,短期和长期国债比较缺乏。短期债券交易的不活跃、长期债券的缺乏导致了国债收益率曲线拟合模型的不稳定性,使得利率的期限结构波动较大,准确性较差。另外,我国目前拟合收益率曲线的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影响了收益率曲线的准确性。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银行内部资金转移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双方是指总行和银行分支机构。在完全信息的环境里,总行能充分了解分支行的边际成本、边际利润贡献、工作努力程度等信息,可以基于内部收益率曲线设计合理的升水贴水确定资金内部转移价格,实现合理公平的业绩评估,引导资金合理配置。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总行实施统一的资金转移定价可能会导致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变形,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一定的困扰。尤其是目前我国人民币资金存在地区分割问题,不同地区资金成本不同,某一分行吸纳较多存款很可能是由于该地区本身经济发达、存款意愿较高所致,而并非工作努力,那么如果不能根据各自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升水贴水,则可能打击那些工作努力而地处经济条件不好的分支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内部绩效考核失去公平性,使得转移定价系统不能正确指导分支机构的资金转移活动。
(三)转移定价曲线调整问题。资金转移定价是以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为基础来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商业银行难以以无风险市场利率获得资金,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进行调整以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
1、信用风险调整。利用无风险利率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实际上是补贴贷款、压榨存款业务的做法,会鼓励商业银行给那些看起来无利润的业务放贷,打击银行吸收具有良好利润前景的存款的积极性。银行实际资金成本和无风险市场利率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对单一银行风险的预期。基准收益率曲线需要调整以便反映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中,一些商业银行用自己在债务市场上的信贷利差进行调整,一些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信用等级目标进行调整。
2、基点风险调整。基点风险反映了两种不同利率之间基差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在美国,基差风险可能产生于美国的优惠利率和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之间,也可能产生于美国的优惠利率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之间。例如,当银行以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转移那些以美国的优惠利率定价的资产项目时,因为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比优惠利率波动性更强,从而基点风险便产生了。因此,银行内部资金转移系统将基点风险集中于总行,并通过基点风险调整,使得分支机构免受外部利率变动的不利影响。
3、利率支付调整。许多商业银行每月都要对基准收益率曲线进行调整以反映当时外部资金市场供求情况。这样,对那些利息支付和利息收入不是按月发生的产品进行资金转移价格调整十分必要。因为,利息支付和利息收入的发生频率对该项产品的价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对金融资产来说,利息支付的频率越高,同等条件下其内在价值越高,调整内部转移价格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一项产品或业务的真实价值。
4、其他调整。除上述调整外,银行还需要根据各种产品或业务的税收情况不同、要求的资本不同、选择权价值不同、期限流动性不同等对内部转移价格进行适当调整。这些调整的目的是使得不同产品之间边际贡献具有一致的比较平台,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更加准确,银行内部资金配置效率更高。
(四)总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问题。实施资金转移定价后,总行将对分支机构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剥离,由总行集中管理,这对总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时间短,经营管理机制落后,在风险管理方面底子薄、起步晚,各大商业银行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再加上外部环境与制度上的原因,导致各大银行明显缺少懂得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的人才。
另外,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利率风险外部监管模式,现有的监管主要依靠银行监管部门,利率风险监管存在弊端。一是监管替代。以防范系统风险为目的的银行外部监管替代了银行正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内部风险控制,造成商业银行普遍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盲目扩张业务规模而忽略了内部控制;二是监管依赖。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忽视审慎经营规则,忽视正常的风险控制,将风险控制和防范寄托于银行监管当局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形成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依赖,但外部监管治标不治本,造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居高不下。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成本观念,树立成本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商业银行必须强化成本效益观念,将其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开发资金成本计量模型与方法,优化产品定价决策程序,让产品价格真实反映资金成本,提高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信号,在频繁波动中反映着资金供求的状况,反映风险与收益的权衡。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框架初步形成,市场基准利率波动日益频繁,利率风险完全暴露在银行面前。商业银行在进行资金运用管理、产品定价等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通过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对利率风险进行统一的风险识别、分析、计量、对冲和管理,将整体利率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经营。
(二)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各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按照先分行、后总行的步骤建立内部资金中心,推行内部资金借贷制和内部资金成本收益核算制,逐步实现对全部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全程控制和管理,提升资金配置管理的决策层次,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将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与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利润核算、绩效评价等日常经营管理结合起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
(三)构建利率风险管理系统,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应包含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技术等内容。为此,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着力于利率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形成理念科学、制度完善、行为一致、技术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借鉴西方知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建立覆盖全行所有业务、覆盖本外币、考虑表内外利率风险的统一度量、控制和管理的系统;强化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对利率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计量、控制,保证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损失暴露在合理的区间,保证经营安全,提高资本收益,达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创造环境。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假设市场上能够找到基准收益率曲线,然而准确拟合基准收益率曲线对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金融产品种类和期限结构的丰富程度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提高金融创新水平,构建一个统一、多层次、现代化、功能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和产品定价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Craig,Valentine V.“China’s Opening to the World:What does it mean for U.S.Banks?”FDIC Banking Review,Vol.17,No.3.2005.
[2]克里斯.金融风险度量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
[3]Kawano Randall T.Funds Transfer Pricing[J].The Journal of Bank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1990.3.
[4]Weiner Jerry.Funds Transfer Pricing:Cost Accounting for the Net Interest Margin—Part 1 and 2[J].Bank 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1994.10.
[5]徐建炜.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