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04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0/11/2

作者

□文/邢安刚1,2

浏览次数

553 次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提要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重建设、轻利用的现象,导致信息化效率低下。完善和提高信息化的成效,必须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培育农民对信息的需求、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信息供给渠道、培养高水平的信息人才队伍等方面入手,对信息的供需及中间环节进行有效地管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已成为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市场化农业最基本的手段,农民能够根据信息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实现家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2007年党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但在利用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由于各级政府的关注和努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在广大农村已经建成了相当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但是,从大多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到县、乡后,如何进村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户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各地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比较理想,但是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促进信息利用方面的工作明显滞后。多数农业基层职能部门只重视前期的引导工作,而对生产中期的技术指导和后期的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做得远远不够。
  2、决策支持能力显著增强。农业部和各省都组建了农业信息网,全方位提供了有关农产品的各种信息。在搞好各种分析的基础上,启动了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各地农业部门也普遍建立了较完善的信息监测分析系统,为各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也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条了解农产品信息的便捷通道,进而提高了其决策水平。
  3、信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基层农业部门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在延伸网络的同时,努力拓宽信息服务面。例如,不少农村建设了阅览室,订阅了大量有关农业的科技报刊,一些较发达地区的农村还铺设了宽带,使农民不出门便可知晓农产品行情,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4、农业信息化效益明显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在传播国家涉农政策、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在传播农业知识、转变传统种植观念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各级政府、企业及广大农户的好评。
  二、发展农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信息的筛选缺乏指导。留守农民素质普遍较低。随着青壮年农民工大量进城,在农村剩下的大都是妇孺老弱者,男性壮年劳力越来越少,留守农民对农业信息的捕捉领会能力较弱。这种状况使得信息化建设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农民综合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低和科技素质低。这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信息素质:一是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二是信息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品,需要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则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直接导致信息运用水平低下,面对繁多而杂乱的信息,无法对信息进行高质量的筛选。同时,由于专业信息人才的缺乏,农民在信息选择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
  2、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不少农民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民,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信息的筛选。种植农作物只根据当前价格选择品种,没有考虑到农产品未来价格的变化。由于蛛网效应的存在,使得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呈现出时多时少的现象。在农村,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信息的来源渠道比较狭窄。下面以技术信息的获得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山东省苍山县200个农户的调查,在回答“你家获得技术的来源有?(可多选)”这一问题时,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表1)可以看出,农户获得技术的来源有:政府农技推广部门推荐示范的;从报纸、杂志、电视上得来的;向种田能手请教的;自己常年种田摸索总结的。通过自己摸索的比例占到52%,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得来的占44%,而通过农技站及农业技术员得来的仅占9.5%,这说明,农户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且以经验为主。
  3、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农民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况且绝大多数农民还不会运用网络获取信息。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较高,而通过电视、板报、报纸杂志等方便且节省费用的方式大都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4、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缺乏优秀信息人员。由于农户自身能力的制约,要想获得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是很困难的。因而,他们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帮助,而目前我国缺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有的地区虽然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乡级,但是信息如何进村入户却是面临的共同难题。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除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之外,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待遇偏低,工作条件艰苦,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同时,我国信息化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也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低的成因。
  5、信息资源质量较差,可利用度不高。由于缺乏监管,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可能是不真实的,农民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农业信息网站多,信息量大,但是良莠不齐,大多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降低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三、农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1、提高农民素质,通过正确引导使农民认识到市场信息的重要性。村村建立农民学校,在文化和科技两个方面传授农民知识。农民只有素质提高了,思考问题才会全面和深入。农民只有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才可能主动和有意识地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政府应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农民现代的信息意识,培养农户自愿为信息投入的热情。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
  2、积极引导并培育农户对信息的需求,培育应具有针对性。农户只有主动而积极地去寻求信息,政府和机构的努力才会有成效。培育农户的信息需求,激发农民参与农业信息化的热情,关键是农民通过信息化真正能够带来实惠。培育和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使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开启农产品市场大门的敲门砖,是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同时要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要重点提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品种更新信息。同时,加强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工作,提高对农产品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加强农业信息的生产经营指导性,诱发农户的信息需求。同时,要注意培育应具有针对性:一是找准信息接收的对象,留守农民中的青壮年劳力应该是信息接收的主要对象;二是及时提供适合当地生产和经营的各种技术和销售信息;三是注意信息技术的匹配性,即供给的信息应该是接收对象能够理解和应用的。
  3、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创新信息供给渠道。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体系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要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信息服务网络,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相关部门要尽量免费给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转变政府职能,把给农民提供及时和准确的高质量信息作为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对待。政府提供信息时应该是建议性的,切忌违背农民意愿搞形象工程。因为任何信息都存在变数,且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否则就容易出现好心做错事,引起农民抱怨,增加农民的不信任感,从而给以后的工作带来困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党的惠农政策要及时传达到户,对一些重要的市场信息要及时提醒。县乡两级政府和村组织要积极树立为农民服务的信念。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员要定期开设专题讲座,解答广大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农业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4、农业信息化要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要让农民乐于接受。农业信息化应采取适合农村现状的措施,采取农民乐于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定期到村播放农业科技方面的电影、发放含有科学种植技术内容的VCD碟片、公布农业技术员的职责与联系方式、指派庄稼医生定期到村服务等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措施。要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的作用,基层组织传播积极配合,农民积极参与,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多种各具特色的信息传播模式,发挥村喇叭的作用。村委会应重视村喇叭的作用,负责播送各种农业政策类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就业信息、教育培训信息,保证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及时入户。相关部门定期联合举办信息集市也是集中传播信息的一种较好方式。
  5、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适当提高其待遇水平。当前,我国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而现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因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注意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适当提高其待遇水平。对农业信息人才队伍要经常进行培训,增强其对信息的收集、领会和筛选能力。县乡两级政府要设置专业信息人员岗位,在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形成完整的信息传播链条。
  (作者单位: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福建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路剑,李小北.关于农户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5.
[2]张玉香.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9.
[3]谭英,蒋建科,陈洪.不同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农业政策的效果及农户接受程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64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