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05期/公共/财税/正文

发布时间

2010/11/2

作者

□文/康绍大1 陈金香2 何会芳3

浏览次数

1245 次

构建河北农村多层次养老模式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在民生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养老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河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条件和环境都有差异,不可能像城市一样建立起统一的养老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已不仅是一个学术上的问题,更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窄的情况下,从河北农村目前的环境条件出发,积极调动整合一切资源,建立一种多层次、多方位的取长补短的养老模式,以期解决河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这不仅关系着河北农村几千万人口的养老问题,农村安定发展的问题,更关系着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及三年大变样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河北;多层次;养老模式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SZ2010522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经济保障层次单一。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一般来源于土地、养老保险、子女、农村低保。土地一直以来都农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据统计,2009年河北农村平均每人年收入5,791.1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596.22元,家庭经营性收入为3,776.7元,占总收入的65%,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418.19元,这意味着农村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以后经济来源就基本中断。除此之外,老年人再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正是这种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使得农村老年人在生活上捉襟见肘。
  (二)制度保障层次单一。对比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有许多不同之处,从这些不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出河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第一,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体制上,目前河北城市的社会保障基金是由政府通过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的,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则是由地方各级政府的下属机构来管理的,城市的社会保障通过动作较成功地解决了监管问题,保障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而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问题则因其管理体制的原因很难解决,同时实践也证明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和侵占的情况非常严重;第二,社会保障模式上的差异。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不仅在多个方面存在不足,而且还存在着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等,不管是从公平的角度还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三)照顾层面上的单一性。河北农村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因此决定了子女是承担照料的主要群体,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养老院很少或基本没有,这就意味着对于农村的老年人来说,子女是他们唯一的依靠,一旦没有子女或子女不承担赡养义务,老年人就会处于无人照顾的境地。
  二、实施多层次养老模式的优点
  多层次养老模式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的优点在于它的适应性,即从多方面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民的养老需要。
  (一)与河北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如果建立一种统一的养老模式不仅经济上负担沉重、而且在人员以及服务机构上都会不堪重负。正是基于这种实际情况的考虑,建立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的养老模式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可满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民的需要。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程度不同,因此人们在对待养老问题上的态度也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可能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后,更多的是要求老年的生活质量问题,如娱乐、健身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则更关心基本生活的问题,如吃饱、穿暖以及是否有人照料等问题。
  (三)可适应同一地区不同人群的需要。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都不可能是完全统一的,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想法也是不同的。建立一种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就是可以让不同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选择,建立一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适应不同人的需求。
  总之,多层次的养老模式是一种有弹性的养老模式,它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河北农村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的需要。
  三、建立适合河北实际的多层次养老模式
  (一)多层次养老模式的含义。多层次的本质含义是差异性。多层次养老模式即存在差别的养老模式,之所以不能建立统一的无差别的养老模式,是因为河北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及习惯均存在差异性,只有建立适合农村情况的养老模式才能使老年人安心、安逸的养老。
  (二)对河北农村多层次养老模式框架的设计。河北农村情况复杂,尚不具备建立统一的养老模式的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我国农村多层次的养老模式框架进行了设计。(图1)之所以将发达地区的居民分为三类,是因为经济发达是相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的,在同一地区内,也存在收入水平的差距,如果一刀切,对所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采取同一政策,可能会有居民产生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抵触情绪,况且也违背了社会保险的原则,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展开和推行。同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会有经济收入较好的居民,它们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先行者,会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在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过程中,对不同类的居民应实行不同的政策。
  (三)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模式
  1、增加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又稳又快地实现经济较发达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政府主导这一原则既是社会保障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经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证明的重要规则。河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且目前正处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河北政府除了承担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财政投入、运营监管等常规责任外,还必须承担与时代背景相对应的特殊责任,以实现和保证制度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具体而言,则是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进行补充,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对于无力参保的居民给予政府或财政支持,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2、积极发展农业,提高村民参保的经济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河北农业经济大部分地区尚处于分散的粗放经营状态,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在逐步降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说,农业产值的下降差不多每三年下降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但与之不协调的是,河北省农业从业人口数量与城镇人口相比,是相当巨大的,这种反差使农村人口的经济和生活条件相对较低,因此实施积极的农业政策,大力发展和扶持农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减少农业从业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和收入水平,才可以使村民有参保和自我保障的能力。
  3、加强文化的宣传和舆论的营造,增强农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观诉求。文化和时代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一方面会引导和带动时代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时代发展的轨迹也会在文化上留下印迹。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关键时期,营造好文化和舆论的宣传,让人们心中打消对它的疑虑,可以带动和促进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顺利也会使文化和舆论更倾向于它。
  4、加强法律建设,为农村社会养老事业提供法律保障。世界银行发布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让人们拥有基本权利,包括建立法制,维护公正的政策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建设设施,保护弱势群体等”,农村养老事业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是它的保证,有了健全的法律,农村社会保障才会有制度的依据,也才会持续地发展下去。
  5、多渠道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养老事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尤其在河北许多农村地区“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如果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仅凭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将这一难题解决好。因此,结合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探索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农村养老事业,通过多种途径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一种思路,倡导兴办农村敬老院,有效推进社会和谐与新农村建设。
  (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模式
  1、采取更加积极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养老事业提供必要的经济和人力保障。目前,河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力外流严重,使农村人口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即孩子和老人多,青壮年少,青壮年的大量外流,不仅减少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更减少了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实施更积极的农村政策,逐步改变这种现象,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做到应保尽保。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目共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尤其近几年来,把“三农”工作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上,农村经济在这种背景下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3、加强农村“孝”文化的宣传,使“养老”、“敬老”成为一种“时尚”。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注重家庭的民族,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形成了多种“孝”文化,尽管其中不乏一些消极因素,但它的核心都是“事亲”,即从物质和精神上关心和照顾亲人,让老人安享晚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在对“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使“孝”文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和建设,防止“因病致贫”的发生。河北经济飞速发展,相比之下农业经济不景气,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老年人是疾病多发的人群,加上医疗改革尚未完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老年人因老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部分人是目前河北省农村最大的弱势群体。保障这一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在于建立和实施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政策,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使农村富起来;另一方面则是更快更好地落实医疗体制改革,防止“因病致贫”的发生。
  5、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尽管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尚不具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社会是向前发展,在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关注下,建立全面覆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必然的,因此在尚不具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农村地区宣传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为将来准备条件。
  (作者单位:1.河北金融学院;2.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3.河北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于长永.农村养老问题的若干研究进展[J].乡镇经济,2008.6.
[2]郭士征,曹艳春.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外部环境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2.
[3]张玲,张雪莲.制约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非经济因素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8.7.
[4]曹信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建设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1.
[5]《传统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研究》课题组.农村养老的深层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6]杨礼琼.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困境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172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