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33期/经济视线/正文

发布时间

2003/6/27

作者

-

浏览次数

3004 次

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资源配置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产业结构调整从表象上看,是各种有形物质资源的流动,使经济布局更合理,结构得以优化,但其深层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及优化配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质上是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状况的反映。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密切联系、互相制约。如何合理解决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演变、升级的根本动力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它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就是不能脱离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的状况。因为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础,决定着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和升级。在产业结构的演变中,劳动力资源总是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没有一定的劳动力资源作基础,仅仅依靠体制改革、产业政策倾斜、产权关系的调整很难带来生产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很难使劳动生产率提高,难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其配置情况也应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劳动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注重人才开发的多样性、整体性、前瞻性和计划性,注重人才知识结构的适当宽度,知识领域的交叉和跨学科的综合,增加劳动力资源素质的可替换性和适应性;注重劳动力资源的知识更新、拓广和综合创新能力;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和数量结构的优化,对技术工人、初级技术人员和高级人才的需要量增加,对高中级技术人才的操作、指挥和管理能力的要求提高;对劳动力资源的储备,既要适应当前的产业结构的需要开发劳动力资源,又为以后结构的升级作好劳动力资源的储备。
  二、山东省劳动力资源及产业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供给过大,参与率过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资料表明,到2000年,山东省劳动力资源总量达到了6671.95万人,实际利用的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474.73万人,实际利用率82.1%。山东省总人口就业率为82.7%,分别比江苏、广东和浙江高出0.74、5.66和2.83个百分点,同时也大大高于47%的世界平均水平,属于高就业模式。分年龄段看,山东省低年龄段的劳动参与率偏高,如15-19岁年龄段的实际利用率为48.1%,20-24岁年龄段的实际利用率为87.5%,其中农村的尤其偏高,分别为59.8%和94.2%。2000年,全省实际利用离退休年龄以上的劳动力资源量为462.17万人,约占全省实际利用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44%,实际利用率为51.33%,该年龄段总人口就业率为38.02%。从世界上看,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正常发展期,劳动力参与率一般维持在60%左右,显然山东省劳动力参与率过高。
  2、整体文化素质较低,高层次人才少。五普资料表明,2000年山东省劳动力资源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7年,全省实际利用的劳动力资源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5年,仅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平。在全省的劳动力资源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4.01%;高中和中专占10.49%;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从业人员的比重竟高达83.48%。
  从世界众多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中看:一般来说,在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2000美元迈进阶段,其高等教育的层次大体如下:研究生占5%-10%,本科教育占35%-40%,专科教育占40%—60%左右。2000年,山东省的层次结构(即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比例)为1.3:30.7:68.0,进一步说明山东省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低。
  3、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小,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人员是各行各业的骨干,是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先锋。2000年,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5.18%,其中科研人员仅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的0.5%。专业技术人员分布较密集的行业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达85.07%;其次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达80.27%;第三是金融、保险业,达72.18%。从受教育程度看,大学本科及以上仅占12.94%;专科和中专合计占53.61%,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多半;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占18.18%。这与山东省的经济发展要求很不适应。
  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偏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低。1990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为79:12:9,2000年是68.79:15.74:15.47。2000年江苏、广东和浙江的分别为52:23:25、37:35:28和33:37:30。山东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比江苏、广东和浙江高出16.7、31.4和3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比江苏、广东和浙江都低,比最高的浙江省要低2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4省中是最低的,比最高的浙江省低14.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经过十年的调整,虽然山东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与苏、粤、浙等省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5、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过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2000年山东省乡村实用劳动力3644.22万人,其中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实际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比重为12.64%,明显偏低。而浙江已达到了49.21%,占据了农村在业人口的半壁江山。仅就农村第二产业看,山东省从业人员比重仅为7.02%,大大低于江苏的27.64%、广东的23.79%和浙江的36.44%。另外,2000年山东省种植业劳动力为3153.39万人。如果按农村规模经营每个劳动力30亩地计算,全省剩余农业劳动力将达1000万人以上,其中尚未包括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到"十五"期末,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达到40%,需要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为1450多万人。解决今后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任重而道远。
  6、劳动就业结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世界各国工业化的一般趋势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都是一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从长期来看,二者应具有一致性。而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则不理想。1990-2000年间,就业结构变动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十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8.14%降到2000年的14.85%;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从78.80%降到68.79%。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42.09%上升到49.6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2.06%上升到15.74%。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9.77%上升到35.4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9.14%上升到15.47%。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变化较快,但就业结构滞后的现象仍很突出。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释放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劳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途径与对策
  1、合理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使山东人民生活富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山东省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础。虽然高精尖人才可以从省外或国外引进,但是劳动力的整体队伍只能来自山东省,劳动力队伍的整体素质取决于山东省。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必须依据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除了考虑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等因素外,更要考虑人口数量、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现有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既可以实现逐步趋向合理、不断升级,又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充分就业。
  2、确立劳动力资源开发战略。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劳动力资源的含金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力素质状况直接制约各国竞争力的高低,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核心就在于确立以整体性劳动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科教兴鲁”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加强科技资源开发,增加经济知识含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劳动力资源存量。
  3、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政府要立足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手段和相应的法律规章,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人事和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协调有关就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统筹规划和调控城乡劳动力就业,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有序流动。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工资决定机制,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
  4、实施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规模。世界各国工业化一般趋势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都是一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山东省“十五”期间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因此,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合理的产业层次,发挥产业的内聚力和作用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劳动就业不断增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增加更多劳动就业岗位;推进城镇化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5、全面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减少劳动力过度供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又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扩展。通过教育培训,新增劳动力或重新择业者既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还可延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通过教育培训,在职劳动者既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又可空出一部分就业岗位。这既减少了劳动力的过度供给,又对失业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以高等教育为例,2000年,山东省20-24岁年龄段大学生占同龄青年的比例约为8.8%左右,如果提高到30%,那么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参与率就能下降近3个百分点,减缓劳动力就业近127万人。根据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普及基础教育和扩大高等教育。二是普遍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先培训、后就业"。三是推行劳动者学习假期制度。培训不是一次性的。一般来讲,培训后第一年个人收入增加11.9%,然后每年增幅递减,到第11年减为零。为了不使培训效果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必须不断进行新的培训。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宏观管理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统筹规划劳动力市场建设,把人力资源配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劳动立法,完善并落实各种就业政策,保障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实施人力资源的配置工程,扩大就业渠道。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把城市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落到实处,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解决农村人口的疾病、升学、就业、养老“四担心”问题;建立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支持网络,扶持就业弱势群体再就业。(文/王晓君)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31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