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云南与周边地区积极地实现了区域经济合作。拥有独特区位优势的云南,参与国内外各种层次的区域合作,对外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国,对内与贵州、广西和西藏等省份和自治区相连。云南成为国内各省份与东南亚、南亚等各国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本文从云南参与的各项区域合作中,分析所面临的区域合作机制和产业等方面的问题和带来的机遇,提出一些完善区域机制和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的政策。
关键词:云南;区域合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云南积极参与了国内外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面向国内,云南参与的区域合作有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南贵昆经济区、川滇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面向国外,云南参与的区域合作有“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金四角”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多重外向区域合作中,虽然云南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已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在合作机制、发展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云南与其他地区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云南参与区域合作的发展潜力,增加区域合作地贸易与投资机会,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云南多重外向区域合作现状
云南位处我国的西南边境,位于我国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的过渡地带,与中南半岛国家山同脉、江同源。在地缘上,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等诸国相接壤,与孟加拉、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相邻近,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必经之地。在国内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相连,以金沙江为界和四川省隔江相望。
在云南参与国内外的不同区域合作中不难发现,云南与周边各地区都有着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是各个区域合作中的交集地区,在这个重叠的区域合作中,突显出了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云南同时也是我国从陆上连接东南亚、南亚进而向西亚及欧洲延伸的重要陆上对外通道。云南可以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参与多边区域合作中,使得各个区域合作化作一个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区域合作,同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面向国内,云南参与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南贵昆经济区、川滇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按照距现在时间的长短来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成立于2004年,也是至今国内区域合作的一个热点。目前,从国内来看,云南区域合作主要以泛珠三角合作为主。泛珠三角是在小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份,加上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称为9+2模式。
面向国外的区域合作有“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金四角”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5月,云南进出口总额45.3亿美元,同比增长91.2%。出口额达23.7亿美元,同比增长75.2%,进口额达21.6亿美元,同比增长112.6%。越南和缅甸分别成为云南省第二大和第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仍然是云南最大的贸易市场。2010年1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预计将拥有17亿的消费者,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二、云南多重外向区域合作面临的机遇
在云南参与多重外向区域合作中,对外云南直接面向东南亚、南亚市场,对内云南参与了多个国内区域合作。加上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缘优势,为作为区域合作成员之一的云南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一)多重外向区域合作进一步提高了云南的战略地位。与周边地区有着不同层次区域合作的云南,是各项区域合作的交集,是东南亚、南亚等国进入中国内陆的交通枢纽,进一步确定云南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的重要地位。独特的地缘优势,确立了云南在区域合作中独特的战略地位。
(二)有利于云南进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和市场的扩大。在多重外向区域合作中,云南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产品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发展自身的特色经济,为云南出口产品市场的扩大和进口产品的多元化提供新机遇。与此同时,云南与周边不同地区区域进口所需资源,从而拓宽进口商品来源,有利于云南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三)有利于云南的基础建设,加快经贸合作的步伐。云南位处我国的西南边境,对外交通往来不便利,交通基础设施已不能跟上经贸合作的步伐,多重外向区域合作带动了更为广阔的经贸合作,可以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从而实现更大更广阔的经贸合作。
(四)促使云南产业分布与调整,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自古以来,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各方面原因,云南经济布局极其不合理,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滇中地区的发展远远高于沿边地州经济发展水平。多重外向区域合作可以促使云南经济发展方向从滇中向滇东南、滇南和滇西南等方面扩展和延伸,使得产业布局更为合理。与此同时,多重区域合作可以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给云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提供良好的机遇。
三、云南多重外向区域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区域合作机制有待完善。云南在参与诸多的区域合作中,区域合作机制虽在不断完善,但还未形成一套完备且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机制不能有效地满足区域合作地发展的需要,导致在参与区域合作时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力度不够,资源分配、协调渠道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由于机制的不完善,在区域合作过程中,有时会涉及各区域利益的冲突,各地区难免会使利益本地化,从而导致商品、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区域内出现了一系系列贸易壁垒,从而阻碍区域合作地进一步发展。虽然云南参与了数个区域合作,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合作却不是很多,因此通过借鉴和学习其他区域合作组织的经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云南多重外向区域合作的发展。
(二)云南与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分工合作不合理,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云南参与多重外向区域合作中,由于各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市场上存在着同构化,各地区为了本地区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为了保护本地产业的发展,而搭建了一系列的贸易壁垒,致使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区际之间产业分工水平低下,并未实现区域间产业合作分工。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出发,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得出周边地区比较优势工业部门,如广西的烟草、食品、电力、有色金属采炼业;四川省的食品、机械制造、黑色金属冶压加工、饮料;贵州的烟草、有色金属冶压加工、电力;云南的烟草、制糖、制胶、有色金属冶压加工。对外与周边国家如老挝、越南、缅甸等国,由于资源禀赋十分相似,导致产业结构趋同,产业趋同又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生产水平低下,并未实现有效的区域合作的产业分工与合作,通过比较优势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
(三)交通通道建设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云南地处内陆边疆,开发程度低,经济文化落后,少数民族种类多且分布集中,并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由于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交通十分不便捷,且基础设施落后。近些年,随着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云南也加大力度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通道建设。公路在云南的交通网络中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虽有几条主要干道的铁路,但是并未形成路网规模,运输能力差,对外通道能力不足。虽然近几年在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方面交通运输已有很大的改善,但距形成立体交通通道网络还有一段距离,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四、加强云南多重外向区域合作的对策
(一)加速区域合作机制开发和完善,加快区域合作步伐。在云南多重外向区域合作中,区域经济利益的冲突是区域合作中的主要冲突之一。在区域合作中,各地区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必定以实现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忽略整个区域的利益,形成了区域合作的一道道屏障。因此,制定相关区域合作政策及机制来规范区域中各地区争夺利益的恶性竞争和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采取相关的惩罚。加强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打破垄断、消除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在区域内建立一个开放市场,大力发展边境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跨境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目前,云南已在各方支持下与邻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建立了综合性联络工作机制:云南-老北工作组、云南-泰北工作组、滇越五省市经济协调联席会议和中老缅泰四国航运联合委员会。云南省商会还与缅甸联邦商会建立了滇缅商务论坛,希望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协调推进与各地区区域合作。
(二)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产业趋同现象,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实现区域合作中各地区有效的分工合作,就要依据当地的地理优势和区域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建立区域内部分工协作,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加强产业布局,建立自身的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多山多水的云南有着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等美誉,丰富的资源为云南发展花卉、药材、烟草、电力、矿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产业趋同的现象,提高云南综合产业竞争力。
(三)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云南成为国内通向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2010年云南共有四条出境国际通道,即中国-越南、中国-缅甸、中国-老挝-泰国、中国-缅甸-南亚。其中,中国经缅甸至南亚于2010年全线通车,改善了史迪威公路和滇缅公路缅甸侧的路况差状况。此路的建成成为缅甸最好最长的高等级公路。国内从不同地区入滇的国道干线公路已有7条,形成了云南与华东、华南、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连接的公路网。
水运方面,云南对外形成了9个国家一类口岸(东段边界有现有天保、金水河、河口;中段边界有思茅、景洪、磨憨;西段边界有瑞丽、畹町)、11个国家二类口岸(东段边界有麻栗坡、富宁、马关;中段边界有孟连、打洛;西段边界有章凤、盈江、腾冲、片马、南伞、孟定)。主要也就是两江,两江分别是伊洛瓦底江和湄公河。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是连接6国(分别是中、老、缅、柬、越、泰)的天然交通线,具有优越的运输条件。只要将此河合理开发利用,必将成为6国经济往来的交通要塞;伊洛瓦底江是进入南亚的必经之线。因此,把这两江建设好,是实现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合作的基础条件之一。国内水路方面建设由长江水运和珠江水运组成连接华东、中南和华南地区的水运通道。、铁路方面,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泛亚铁路、改造滇越铁路,形成云南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铁路干线。国内铁路建设由成昆、贵昆、南昆、内昆和滇藏铁路与内陆铁路网络相连接的铁路交通大动脉。
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建成,云南的“国际大通道”也逐步形成。通路最终是为了能商,通过通道建设实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各地区的往来,并且云南不能仅仅停留在作为国内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国的运输通道,云南还应加大自身的产业发展,促使自身产品出口量的提高。
(四)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采取“走出去”或“引进来”的政策。相对于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发展相对较落后的国家,云南的科技发展水平在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应该采取“走出去”策略,把一批具有优势的企业带出去,加强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领域的合作。云南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产业,如旅游、农业、电力、矿业、烟草等产业,实面境外投资;可以利用自身产品的优势,开拓国外市场。同时,整合其他区域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其他国家在某些领域的科研优势,使自身获得更好发展,同时也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延长一些在国内面临淘汰的产业发展周期。大部分企业对“走出去”还显得不太适应,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同时国家也应相应采取一些对于境外投资的鼓励政策和措施。
而对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发展层次较高的东盟成员国,则应采用“引进来”的政策,引进其先进技术,并利用双方产业优势,加强双边贸易。在国内的区域合作中,云南是属于科研能力较为落后的省份,在此方面,云南更需要向香港、广东等一些省份学习,学习和引进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以实现快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发展成果。
(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发展的首要是发展生产力,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人才的引进。人力资源的优化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云南地处我国的边远地区,人才十分匮乏,人力资源素质普遍低下。因此,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人才的引进;二是人才的培养。在市场的导向下,各种生产要素总是流向回报率较高的地区,人才这类要素也不例外。可以采取优厚的待遇和短期人才引进,借调过来解决云南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对于人才的培养,云南应加大基础教育的建设,培养更多的本地人才。开办各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实现对有一定教育基础学员的“充电”。对于一些高素质人才,可以进行再培养,让其出国深造,学习国内外的高新技术,带动云南的发展。
五、小结
在云南参与的多重外向区域合作中,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云南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扩大产业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加快贸易流通;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不断加强与各地区的协调合作,扩大国内外市场。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树洪.发展云南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思考.东南亚,1994.4.
[2]刘叶飙,汪剑平.云南面向南亚开放的对策研究.改革与战略,2007.1.
[3]廖春花,明庆忠,邱膑扬,杨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初探.经济问题探索,2006.2.
[4]郭宽.云南与缅甸经济技术合作的重点和对策建议.经济问题探索,2003.11.
[5]邱膑扬,廖春花,明庆忠.云南参与泛珠、澜-湄次等多重外向区域科技合作的区位优势对云南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发展措施.经济问题探索,2006.1.
[6]熊理然,骆华松,蔡定昆,向云波.云南在多边外向区域合作中的“轮轴-辐条”效应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5.12.
[7]涂妍.南贵昆经济区区域合作的障碍与对策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8]范海英等.“泛珠在角”九省产业整合问题及对策研究.对策与战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