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33期/市场展望/正文

发布时间

2003/6/27

作者

-

浏览次数

1548 次

棉价飙升原因及后市分析
  
  进入2003年以来,国内棉价大幅攀升。根据市场调查:1月份标准级棉花平均到厂价为11100元/吨,2月份已达12500元/吨,3月份竟涨至13800元/吨,比年初上涨25%,比上年同期上涨60%以上,而且后市仍然看好。
  棉花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棉花供求缺口较大是导致棉花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1、棉花减产。有关部门统计信息表明,2002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减少1000多万亩,比上年减少12%,其中春播棉面积缩减14%。预计棉花总产下降8%左右。山东省棉花预计总产68.4万吨,比上年减少12.4%,减少220万吨。
  2、消费增加。按国家经贸委公布的行业指导意见,2003年全国纱产量将达到900万吨。则2002年、2003年棉花年度国内纺纱用棉量将达到599万吨。再加上其他用棉(农民自用棉、损耗等)30万吨,全国棉花消费总量将达到630万吨,占全球预计消费总量的近30%。但据市场调查和业内人士分析:2002年、2003年新增纺纱能力远远超过国家预测,加工工业和流通部门的合理库存,预计总消费量至少700万吨。
  3、供不应求。农业部公布的2002年、2003年度的棉花总产量为490万吨,期初库存为225万吨(其中老商品棉库存不实,本人认为上期库存不足150万吨),当年总供应量最多为715万吨。泱泱大国国储棉年末库存最低为100万吨,实际市场投放皮棉615万吨,供求缺口为85万吨。
  二、国内棉商的持续持货待沽,投机炒作,加剧了供求矛盾
  国内棉花加工企业和棉商对后期价格看好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由于资源减少和棉花加工能力的大幅增加,使棉花前期收购基价过高。从2002年9月份开称籽棉价格就超过2元/斤,并且一路稳升,平均价格比上年上升60%以上。二是纺纱形势好。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国内纺纱量达到351万吨,纺纱用棉达到238万吨,由此导致棉花资源更加紧张。据了解,目前规模较大的纺织厂主要是得益于前期库存,随着后期纺织用棉高峰的到来,库存量不断减少,纺织企业可承受的购棉价格必会逐渐跟进。三是因2002年纺织行情看涨,驱使各地和各企业加大了基础投资,纺纱规模大幅扩张,新增生产能力增加,供求矛盾加剧。四是受国际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化纤原料及化纤产品价格也出现上涨。化纤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棉花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上利好因素,使棉花企业和商家对棉价继续走高充满信心,所以持货待沽,并进入交易市场投机炒作,使棉花一度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
  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已不能平抑棉花市场价格
  国家已采取的措施有三个。第一,加大国储棉和老商品棉的抛售力度。但尽管交易市场的交易数量由每天5000吨扩大到10000吨,价格不但不降反而升幅更大。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家可以调动的棉花库存毕竟有限,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无疑是杯水车薪。二是交易市场的补充资源将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流通的新增库存,无法及时的供应市场,反而加大了周转成本,促进了价格上升。第二,加大进口力度。但中国是棉花消费大国,进出口数量的大小直接左右着国际市场。据调查,中国每增加进口5吨棉花,国际市场价格就上涨1美分/磅。事实上,国际市场价格已经从上年底的56.5美分/磅上升到3月17日的61.65美分/磅,上升幅度与国内价格基本相同。同时,进口配额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影响了棉花进口对国内市场供求调节作用的发挥。即便是预期的49万吨进口棉花适时到位,也仍然不能填补供求缺口。第三,要求农发行加快资金回笼。进入三月份以来,农业发展银行也层层下达了通知,但是效果不大。一方面是因为棉花企业的拖欠现象,另一方面回笼资金的货源一部分又进入了棉商手中,致使农发行的资金被社会资金所代替。所以,无论是交易市场加大量、进口加大量,还是金融杠杆调节,都无法在本年度对棉花价格形成逆转的趋势。
  基于上述,笔者分析后市有以下几个特点:
  1、棉花价格将持续上涨,中间会有震荡出现,但总体上涨的趋势在本年度无可逆转。
  2、国际棉花价格将和国内棉花价格交错上升。4月份随着纺织厂前期库存的清空,棉花将出现更大幅度的飙升。
  3、纺织品的价格将很快的上涨,估计上涨的方式和幅度不会比棉花低多少。
  4、棉花价格上涨将造成很多缺少竞争力的工厂关车停产。
  5、流通企业将在这场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新生的棉花企业和新的资本将大量的介入棉花行业,供销社所属的棉花加工厂只能通过改制和重组保持生存,否则将退出棉花市场主流。(文/于 娟)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154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