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阐述了制定财政扶贫政策的原则和落实财政扶贫政策的有效机制,提出提升财政扶贫政策的战略思路,构建财政扶贫政策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内蒙古;财政扶贫;政策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J09094)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财政扶贫政策是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内蒙古财政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为减缓和消除农村贫困现象,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制定内蒙古财政扶贫政策的基本原则
财政扶贫政策是财政政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国家扶贫政策在财政中的体现。因此,在制定财政扶贫政策时,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属性,又要同时兼顾财政与扶贫各自的特点。针对内蒙古高原气候的多变性、地形地貌的脆弱性、少数民族的主体性、多民族交融的特殊性,制定财政扶贫政策应遵守三大原则:一是规范性原则。财政扶贫政策是为了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惠民政策。在制定政策时,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贫困地区的财政分配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财政扶贫政策体系;二是照顾性原则。内蒙古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分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维护多民族的统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必然的选择。既要照顾牧区又要保护农区,既要照顾主体民族又要兼顾多民族的团结;三是引导性原则。引导地方财政加大扶贫力度,引导有关部门帮助贫困地区,引导社会各界扶贫济困,引导贫困地区实现自我脱贫。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倾斜为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财政资金的倾斜也为贫困人口发展经济提供了实现脱贫的可能。
二、落实内蒙古财政扶贫政策的有效机制
落实财政扶贫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构建能够保证全体贫困人群得到持续扶持的运行机制的变革。做到物质再生产、精神再生产、贫困人口自身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的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促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相互增殖,最终使贫困人口融入经济社会的正常循环之中。
1、完善贫困人群识别机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就是把农村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对象,根据自治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确定动态的低收入标准。因为自然禀赋的差异、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个体素质的差异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差异。对那些贫困的弱势群体真正准确识别有一定难度,由于种种原因,调查核对每个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成本高、难度大、易失真。我们要研究科学可行的办法,测算出不同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识别出低收入人口,然后采取群众评议、调查核对、公示等方式确定低收入户,并建档立卡,进入自治区统一的信息监测系统。
2、完善扶贫工作瞄准机制。扶贫工作要真正瞄准贫困人口,必须把具体的帮扶措施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紧密联系起来。由于贫困户的分布具有在一定区域相对集中和在整个面上呈点状分散两种特性,所以扶贫工作的瞄准也应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如经济欠发达的县、乡、村等;另一个层次就是贫困户,包括集中连片的贫困户和点状分散的贫困户。在具体的帮扶措施上,一方面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综合的倾斜政策,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普遍实行的大背景下,对于那些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必须实行特殊的政策,即“特惠制”。
3、完善扶贫工作动员机制。扶贫济困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应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在动员机制上,应该两类资源并重:一类是政府资源。向领导汇报到位,参谋建议到位,财政资金扶持到位,各部门支持力度到位,各种助贫行动到位;另一类是社会资源。向社会宣传到位,信息传递到位,许多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团体、公益组织需要扶贫济困的平台,需要有公信力的组织提供需要帮扶人群的信息。扶贫办应成为代表政府发布相关信息的权威部门,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要找到最需要帮助的人群,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扶贫功臣、爱心人士、扶贫明星企业等,使参与扶贫事业者获得成就感。
4、完善扶贫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党政领导高度关注民生,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加大扶贫投入,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有财力而不舍得用于扶贫,单纯依靠上级扶持的旗、县、区,要通报批评,并调减中央和自治区的扶持资金;对因工作原因造成扶贫效果不明显,长期扶贫长期懒、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的重点旗、县、区,实行“资金轮空”机制,“保留帽子、不给票子”,督促其克服“等馅饼、吃躺粮”的懒汉意识,激励其“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
5、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自中央实行财政“分灶吃饭”以后,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可用财力。国家对自治区人民政府向扶贫开发重点县配套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作了明确规定,但对自治区以下各级政府本级财政扶贫资金的配套投入未作硬性规定,于是一些基层政府没有把可用财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表现为“上重视、下忽视;上主动、下被动;上投入、下等靠”的现象。为此,建议自治区以下各级地方政府,把可用财力的10%~30%配套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否则,将按比例调减国家、自治区下一年度向该地区投入的扶贫资金数额,以增强自治区以下各级政府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同时,完善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于贫困地区,应保持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增加专门用途(专项)的转移支付,以便有效地配置国家财政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6、强化扶贫队伍建设机制。扶贫事业责任重大、任务繁重、要求很高。为此,我们应致力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宗旨观念牢固、作风求真务实、工作开拓进取的扶贫干部队伍。扶贫开发部门要改善干部自身结构,尤其要把贫困地区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上级扶贫机关,增强贫困地区扶贫的话语权,使上级扶贫干部队伍中既有来自发达地区的扶贫干部,又有来自贫困地区的扶贫干部;既有宏观战略眼光的扶贫干部,又有微观措施办法的扶贫干部;既有高深扶贫理论的扶贫干部,又有基层扶贫工作经验的扶贫干部。同时,实行上下交流挂职制度,一方面上级派扶贫干部到基层挂职;另一方面基层选派扶贫干部到上级挂职。
三、提升内蒙古财政扶贫政策的执行力度
首先,“两手抓”执行。一手抓政策执行的组织领导,强化执行政策的监督检查,健全执行政策成效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政策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另一手抓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的发挥,树立政策面前人人平等、政策面前没有特权、政策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务求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领导要坚持为人负责,与人为善的态度,思想多交流,心情多沟通,决策多商议。领导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要求工作人员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工作人员不能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这样,领导干部才能以强烈的人格力量感召人。如果喊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那么一切政策将显得无力。
其次,夯实“三大基础”。一是夯实思想基础。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把政策转化为行为准则;二是夯实群众基础。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执行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扶贫战场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三是夯实作风基础。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政策的执行,坚决反对对违反政策的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的好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文件代替贯彻、以会议代替落实、把政策停留在纸上、嘴上的形式主义,处处、时时、事事维护政策的权威性。
最后,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实行项目“问责制”,将责任落实到项目、到部门、到个人,同时要加大对责任落实的检查、督导力度,将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将资金真正花到贫困者的身上,防止低投资-低质量-寿命短-再投资的恶性循环。同时,强化扶贫工作人员执行政策的自律性和履职能力,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坚决制止相互推诿、协调困难、落实不力的行为。主要领导要亲自牵头抓好政策执行和部门协调工作。
四、构建财政扶贫政策执行情况绩效评价体系
1、构建扶贫工作人员素质评价体系。一是道德品质评价体系。指财政扶贫队伍中的扶贫干部,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应遵循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具体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提高能力、坚持原则、细化管理、强化服务八个方面;二是职责行为评价体系。是指扶贫队伍中的工作人员应依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管理实施细则》、《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移民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规定时间向有关部门及时报告扶贫政策执行情况,对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监督;三是胜任能力评价体系。是指从事扶贫工作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观察与思考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力、判断与预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四是知识更新评价体系。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人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扶贫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扶贫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扶贫主体的发展态势,创新扶贫工作手段,关注国内、国际的形势变化等。自觉“充电”,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与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目标的要求。
2、构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内蒙古是一个自然环境复杂、生态系统脆弱、经济发展缓慢、社会文化比较落后的多种特殊性综合叠加的区域。评价财政扶贫资金绩效,不仅要从宏观的角度整体上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更要从微观角度具体评价扶贫开发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实现扶贫的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统一。构建一套具体化、可操作化、可量化、具有层次性和富有地域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应具备全面性、动态性、地域性、民族性、和谐性、效率性、可行性的思想。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万华.能力贫困与农村财政扶贫政策.青海社会科学,2003.6.
[2]段夫贵.我国政府农村扶贫政策研究.郑州大学,2005.3.
[3]汪三贵.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4.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