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10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11/1/28

作者

□文/王二虎

浏览次数

828 次

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及建议
  提要  本文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对农村金融生态基本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农村金融生态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金融生态的内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生态的内涵。金融生态,又称为金融生态体系,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农村金融生态则是金融生态在农村背景下体现出来的特定形态,是农村金融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特殊结构。因此,对于农村金融生态的定义,本文认为可以引用金融生态的基本内涵,认为农村金融生态是农村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金融组织之间在长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农村金融生态的特征
  1、动态性。农村金融生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它反映的是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内在趋势,二者是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的关系。农村金融生态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差异性。由于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差距,形成了二元的经济结构特征。近年来,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农村金融虽然迅速发展,但是与城市金融相比,仍然是落后很多。此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优势的农村金融种群大多分布在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与其他贫困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3、脆弱性。与城市金融生态相比,农村金融生态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一是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少甚至部分资金外流;二是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再加上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的脆弱性更加明显,使得本已落后的农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二、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一)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缺失。从内容上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包括三部分:正规金融、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主要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准正规金融是指一小部分当铺等;非正规金融是指各种合会、私人钱庄、高利贷等。从业务上看,农业信贷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主要业务,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等业务尚未开展,然而开展农业信贷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也在不断减少。在正规金融纷纷撤离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却被认为是非法的,融资风险大,融资能力非常有限,不能同正规金融那样获得所需的服务。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现状是种类单一,数量稀少,种群薄弱,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严重缺失。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失衡。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生存和发展所依附的重要金融环境,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农村经济基础、农村诚信文化、农村法制建设。
  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由于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长期处于相对分离状态,从速度和总量上看二者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形成了二元的经济结构特征。近年来,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农村金融虽然迅速发展,但是与城市金融相比,仍然是落后很多。国家出台了很多大力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措施,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的问题,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2、农村诚信文化欠佳。农民因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诚信意识,农村信用环境总体上不尽如人意。虽然近年来金融部门对农民、农户和农村企业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并广泛开展诚信文化教育和诚信宣传工作,但是效果却不明显。从总体上看,农村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十分缓慢,农民、农户和农村企业逃债、躲债和赖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3、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针对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较少,缺少比如《合作金融法》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企业等因逃废或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甚至有些地方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出现了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金融债券案判决不公、判决后难执行和久拖不决,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农村金融生态调节失灵。农村金融生态决策与监管机构因调解主体多元性(合作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存在)与调解方法的落后(信贷资金财政化、司法工作行政化、监督手段行政化)导致调解目标不清晰:或转换金融机构机制,提高经营效益;或防化金融风险,维持金融风险,维持社会稳定;或增加金融工具品种,突出三农服务;或增加信贷投放,发展农村经济。在多元调节目标下,决策与监管机构只能相机抉择,最终的结果是金融生态调节失灵。
  三、农村金融生态的改善
  (一)增加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数量。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数量稀少的现状,应大力培育农村金融种群的数量,形成全国性和地方性、国有和非国有、银行和非银行、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等机构多元化与多层次金融群落,提高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经营活力。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正规金融。继续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地方化和商业化改革,最终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农村、商业化运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重新进行农村金融市场布局,真正发挥服务“三农”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应进一步扩大农村经营范围,积极开发新的涉农金融产品,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邮政储蓄银行应当按照商业化运作方式,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小额抵押贷款,以及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和增值服务,逐渐担当“农村金融超市”的角色,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
  其次,规范和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鼓励和引导私人银行、钱庄、合会等农村非正规金融使其合法化和规范化,并纳入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监管,使其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供给。
  再次,完善配套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通过建立农村贷款担保机制、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存款保险制度,逐渐发展农村证券机构,从而有效规避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加快资金使用效率。
  (二)改善和规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金融环境。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支农、扶农政策,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整合财政资源,加大农村投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参与到现代化农业建设当中。还要以科技为核心,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形式,以农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以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标志,以知识型农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为发展目标,使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和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金融信用环境。一是利用经济、法律、社会舆论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罚机制;二是在农村中广泛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选,以及信用企业的评定;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的抵押贷款担保机制;四是加快税务、工商、公安、保险、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农村企业和农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农村金融稳定的行为,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再次,加强法制建设,为农村金融运行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可靠保障,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应尽快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破产法》、《合同法》等,加紧出台涵盖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农村合作金融法》,以保护农村合作金融的合法权益。另外,还要强化司法公正,大力推行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威严,加大对金融犯罪行为的惩戒力度,有效保障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三)加强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机制。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应当大力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以确保农村金融的稳定健康运行。一是扩大农村金融监管的范围(宽度)。不但要加强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而且还要积极规范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并纳入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使其健康发展;二是提升农村金融监管的水平(深度)。不但要监管农村金融机构的常规经营活动,而且还要引导其产品创新行为、内部控制建设等,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朱静.试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J].农业经济,2009.8.
[2]魏海涛.浅谈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培育[J].商业时代,2009.16.
[3]唐霁.农村金融生态缺陷与改善对策[J].商业时代,2009.22.
[4]段蕊.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71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