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10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1/1/28

作者

□文/罗国莲

浏览次数

962 次

工学结合环境下的高职学生思政教育
  提要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同时,由于学生环境与角色转换不顺利导致心理不适应、自我价值的期望与社会现实巨大落差的原因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工学结合的最早实践在英国,但是首次明确提出工学结合的概念及内涵的却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他认为,很多东西比如说技能,学生无法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学到,只有在车间和工厂里才能学到。因此,想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就必须在教育模式上作出改变,学生不应仅仅呆在课堂上,而应在学校的组织下到企业去参加实际工作,然后再回课堂学习。这就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已形成了共识并被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又能帮助企业缩短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但同时也给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工学结合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学生环境与角色转换不顺利导致心理不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我们的学生推向了企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上,他们将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环境与角色的转换。首先是学习环境向社会环境的转换。在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在宽松、浪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学生过的是悠闲自得的生活。但是,进入企业、进入生产第一线,耳朵里全是机器轰鸣的声音,他所面临的将是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牵引作用。在这种动态情景中,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其次是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变。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轻松、融洽,教师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望总会想方设法加以满足,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能够包容、容忍,能够有耐心引导并期待学生纠正缺点。但是,进入工作环境后,学生身份已经转变为员工了。他们从允许犯错误、各方面不作过高要求的学生迅速转变为对产品质量有严格要求的责任主体。多一份角色,多一份要求。因此,他们必须服从企业的一切管理与安排。企业里的条例、准则、守则和规章制度等时时刻刻都在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比如,严格的上下班时间、苛刻的产品工艺标准;对于全勤者和业绩突出者每月月底进行奖励,而对于偷懒和不认真工作的则适当进行物质惩罚与通报批评等。繁重的生产劳动以及严格的企业管理都是身处校园中的学生需要慢慢适应的。然而,部分学生仍然以学生自居,以学生的身份来逃避困难和面对挫折,并未将自己真正融入到企业中。如果学生不能顺利地实现这种转换,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以及新的人际关系,都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恐惧和逃避的不适应心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
  2、自我价值的期望与社会现实的巨大落差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对抗。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涉及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学校是“主办方”,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并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为学生安排工作单位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责任;用人单位是“协办方”,用人单位是学生的雇主,有责任为学生安排工作岗位,支付相应的报酬,并与学校合作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责任。学生是主要的受益方,既是用人单位的雇员又是学校的学生,有接受学校和用人单位双重管理以及为用人单位进行生产性劳动的责任。
  从西方发达国家工学结合的实践来看,调动用人单位接受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政策驱动。由于很多国家有鼓励产业接受学生实践的相关政策,用人单位受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激励,把接收学生实践与自己的利益挂钩,而且逐步形成一种习惯;二是廉价劳动力。用人单位的一些非关键岗位的技术要求或风险系数不是很高,由现有工作人员承担或专门为此招收新人成本过高,由学生承担比较合适,非但成本低廉,而且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三是长远考虑。由于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用人单位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把接收学生实践作为招募理想新成员的途径之一。由于有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企业因此积极支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接待学生实习,并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提供给高职院校使用。由于我国校企合作缺少法律的支撑和制度的安排,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国内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有的仅靠学院领导和教师的个人的社会关系才勉强维持,向学生支付合理的报酬基本成为了奢求。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自我价值的期望较高,他们对自己以后工作性质的定位是既轻松,又高薪。自我价值的期望与社会现实的巨大落差就使学生将愤怒的情绪宣泄给了学校,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学校强制性地把学生推向社会,主要是学校要从中得利,以至于出现对工学结合拒绝、排斥、抵触和对抗的情绪,甚至有个别学生对整个学校表现出敌对情绪。
  二、工学结合环境下打开学生思政工作新局面的思考
  1、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导向教育,调试学生心理,化解利益冲突。在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实习之前,学校应集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观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对工学结合过程中会出现的种种环境与角色的反差进行心理预防,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如前所述,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下企业前与下企业后都会出现一些不良适应心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调适,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在模拟情境下训练,并不断强化来获得。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侧重于就业形势分析与就业能力训练方面。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下企业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减少学生在企业工作的盲目性,还可有助于逐步缩小学生对于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认识上存在的差异,使学生顺利完成环境与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在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中始终要以学生在企业经济体中的最现实的、最关心的、最直接的利益诉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在依法妥善地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学生调节好与企业在利益关系上的矛盾,正确处理学习利益与经济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等方面的关系,把实现学习权益放在经济权益之上,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更高的利益发展起点上置身于企业活动之中,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和“双赢”的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利益冲突与矛盾。
  2、组建专门的由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和学校辅导员共同参加的学生思政工作机构,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前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有1/3的时间在企业。因而,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承担着一定的角色。企业的文化、管理人员及学生的“实习指导师傅”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之一。因此,把教育管理重心前移,建立跟进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做好工学结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学校要与企业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学结合十分重要的地位,双方组建专门的由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和学校辅导员共同参加的学生思政工作机构,建立紧密合作的联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校和企业要共同选拔那些业务技能和人品都过硬的人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师傅。这样的师傅往往能给学生以很大的敬畏感和敬佩感,由此带来人格魅力上的吸引,更易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他们不仅仅是学生工作业务上的指导老师,也要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利用他们在企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经验,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又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对于整班建制赴企业实习的,可以将班级管理机制移植到企业中。个别分散实习的,学校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里聘任兼职教师,支付他们应有的工作报酬,适当地对他们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要求他们代表学校,依据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指导和管理,学校可派巡视员加强巡回管理,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于相对集中的实习情形,可以成立实习小组,建立小组长管理责任制和党团组织活动制度,加强小组管理。学校可以加强目标管理,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增强学生实习的自律性。
  3、建立工学结合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时段、分散化、差异性等特点,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工学结合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同时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引导,与他们建立紧密的、不间断的信息沟通机制,发挥他们的先锋示范作用。可以说,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这支队伍力量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不可小视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比教师更具感染力与号召力。他们在教师与学生中起着桥梁作用,一方面他们能以学生的视角解释教师所要传授的内容,并将之传达给同学,这能帮助同学更好地接受与吸收;另一方面他们能将同学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网络通讯工具、任务汇报制度等手段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保持与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信息渠道的畅通,以利于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动向,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最大限度地消除教育盲点。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甘慕仪,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孟祥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导师制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2.
[4]罗小秋.探索“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8.
[5]徐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作用[J].纺织教育,2007.6.
[6]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7]胡珍芬.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8]张玉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561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