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10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1/1/28

作者

□文/孙 颖 唐春宇

浏览次数

794 次

浙江“三农”呼唤农村高等教育
  提要 本文根据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入手,指出我国农村正面临“收入贫困”和“知识贫困”的“双贫困”;然后,进一步探讨浙江“三农”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得出解决浙江“三农”问题必须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结论。
  关键词:“三农”;农村教育;农村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在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均离不开农村教育的支持,因此“三农”问题和“农村教育”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密关系。
  一、“三农”问题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已由新华社全文播发,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题。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让“三农”问题成为当年政府施政的关键词,这无疑是党和政府向全国农民兄弟送出的一份“新年厚礼”。“三农”问题连续两年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这与中央高层领导人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胡锦涛早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将解决“三农”问题明确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我们有一位心怀“三农情结”的总理——温家宝总理曾常年主管农村工作,不仅对农村工作熟悉,而且对农民很有感情;他每年都会深入农村调研,并以“突然袭击”式的随机调查获取真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帮助普通农民工讨薪,高度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事实表明,富有政治责任心的高层领导者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是完全真诚的。
  对于9亿中国农民来说,2004年是丰收而快乐的一年:税负减轻,收入攀升,老天帮忙,粮食增产。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中央惠农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成了2004年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在启动“真金白银”为农业“输血”力度的同时,支持农村的“造血”机制也在逐步形成: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4年已有超过150万农村劳动力完成培训,120多万人转移并且就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进,正逐步从“放活”机制上破解“三农”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农业将发展得更好,中国的农村将变化得更快,中国的农民将享受更多的改革收益。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农村教育
  (一)农村教育现状。中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还有约27%的人口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约8%的人口地区没有普及初等教育,扫盲和巩固扫盲成果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结构还不尽合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很薄弱。中国约半数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20%左右。
  在“高教扩招”不断升温的情况下,农村教育的情况却又响起警报。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如1998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率3.23%,达167万人,而农村辍学率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应当指出,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1999年广西边境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50个山区县小学、初中的辍学率分别达到2.44%和6.41%,“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研究发现,1997年中国县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23年,而城市为8.68年;农村人口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的比重仅为0.3%,而城市人口为7.97%;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农村只有4.87%,城市则达到22.7%;农村文盲以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则达到64.1%,城市只有34.9%。从正在接受的教育来看,农村人口入学率低,以高中阶段为例,1998年城市每万人中高中阶段在校学生人数为815.6人,而农村仅为369.1人;而且农村青少年人口接受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
  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农村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教育与经济双向贫困。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教育意识淡薄,“愚”与“贫”的联姻,导致农村人口素质低下并愈演愈烈。那种数千年遗留下来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安于自给自足和自产自用的封闭意识都无求于高层次文化支持,像一块硬币的两面,相互制约而共存着。农村要振兴,出路何在?
  (二)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现有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即于农村、为了农村”培养人才。这样的农村教育,已很难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我国现有的高等学校(包括农业类高等院校)都在培养城市需要的人才,很少考虑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现有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很难通往农村,致使中国农村成为被推动人类文明的高等教育遗忘的角落。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二元结构”将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这种“二元结构”必然要求推动人类文明的高等教育“二元结构”与之相适应。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元结构,极少为农村、农民和农业培养人才,严重不适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二元结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已经看到,随着农村科技的发展和“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我国先富裕起来的农村已自觉与高等学校合作举办“农村村支书大专班”、“乡镇企业经理大专班”、“科技带头人大专班”等,有些地方办起了农民自己的大学,培养农村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自发的农村高等教育实践已显示出勃勃生机,为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尝试。
  当前,国家把农村教育摆在今后一个时期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这个重中之重,既包括在农村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包括加快发展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三、浙江“三农”:呼唤农村高等教育
  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受制于“三农”的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包括农村的总体需求和农村居民的个体需求。
  (一)农村总体需求分析
  1、农业、农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凸现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现阶段,浙江“三农”问题就农业而言,主要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明显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业增效难。同时,作为农村经济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促使浙江必然融入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融合、促进的时代。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提高现代科技和现代化装备水平,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的投入实现粗放型增长,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人才资源开发实现集约型增长,这是提升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技含量、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解决农业增效难和农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根本出路。因此,科技进步、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成为现阶段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科技含量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相应地对生产、经营、管理者的要求也从一般文化基础型向专业应用型转变,既需要数量足够的科技人才,肩负起科技开发推广的使命,更需要具有相当生产技术水平和应用新技术能力的劳动者,承担科技的广泛应用。无论是科技推广人才,还是科技应用人才,都应是梯度型的,目前已呈现向高素质层次上移的态势,需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没有相应的教育层次培养的相应的人才做支撑,浙江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失去了前提。
  2、农村社会发展滞后需要农村高等教育的拉动。“三农”问题还表现在社会发展上,与浙江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并存的,是浙江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低,劳动力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大量过剩;文化、教育、卫生等相对落后;农村城镇化的“软件建设”远远滞后于“硬件”建设。这些均是现阶段浙江“三农”问题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的具体表现。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全国范围看,浙江农村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且发展较快,并正处在加速推进时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需求巨大,专业技能型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仍大量过剩,难以快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原因之一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据抽样调查,浙江农业从业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1997年与1990年相比,小学程度者减少近一倍,高中以上程度者增加了一倍。其次,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多胎率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16倍。可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实现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适应,减少农村人口存量,同时控制和改进农村人口增量,依赖于发展更高、更好的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的提高最终取决于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本身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相对落后于城市是浙江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表现。从浙江教育发展的总体看,基础教育相对较发达,在全国第三个实现“普九”且至今已十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又率先提出普及高中段教育,而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却是农村各类教育发展中的一条“短腿”,这条“短腿”随着15年教育的普及和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将更为突出。据统计。浙江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31.19%,低于全国的31.61%,农村则更低。而国际上人均GDP在3,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大学文化程度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为51.5%~51.7%。
  (二)农民个体需求
  1、竞争产生的危机感。农民增收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明显不适应产业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且转移难,是浙江现阶段“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突出表现。
  农村劳动力的增收和转移,离不开政府提供的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但关键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现实竞争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当劳动力转移的外部制约逐渐冲破,当政府的政策向农民增收倾斜后,农村劳动力增收、转移的障碍更加表现为自身的素质。这在浙江表现得更为突出。多年来,浙江农村人均收入居全国省区第一,相对高的收入激发了更高的期望值。因此,在劳动力转移日益全国化,甚至全球化的趋势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既要达到期望的收入目标,又能顺利实现转移,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价格的因素,将更处于竞争的劣势。因此,农村劳动力增收、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尤其是能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
  2、文化提高、经济发展和观念转变的综合作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一层次教育的发达必然刺激对高一层次教育的需求,水涨船高。2003年浙江初升高比率已达84.6%(全国为52.8%),2010年预期实现普及高中段教育。届时将至少有85%以上地区的8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习,将有更多数量的农村居民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文化基础,对高一层次教育的需求必将日益迫切。
  农村居民中相当数量的人不仅具备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文化基础,同时也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和观念基础。按照恩格尔系数衡量,浙江城市居民生活已进入富裕阶段,农村居民生活即将进入富裕阶段。可以预见,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随着浙江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逐步推行,为了谋求更好地发展,获得更高的收入,他们对教育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会把教育作为终身投资,并将会更多地投资于高等教育,他们有愿望也有能力争取最大限度地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近年来,浙江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反映了农村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迫切。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报考普通高校的农村学生比2001年增长了21%;浙江普通高校函授在校学生中,农村学生约占50%;电大2002年、2003年各类学历教育学员中,农村学生达53,000多人,占总数的59%,其中2003年比2002年高5个百分点;自学考试2003年县及县以下学生27,114万人,其中乡镇村16,115万人,农村户籍的12,124万人,分别占总数的62%、36%和28%,而20世纪九十年代初,县级自考学生只占35%,乡镇村的则不到4%。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教育层次需求的高移化是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汤勇.劳动力专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今日浙江,2004.10.
[2]钱志亮,石中英.农村教育:我们关注什么.中小学管理,2005.2.
[3]杨建华,姚引妹.“十一五”浙江就业需求预测及对策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5.1.
[4]周武汉,林翔.浙江省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浙江统计,2005.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588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