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11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1/1/28

作者

□文/陈兆荣 吴 杨

浏览次数

656 次

安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动态监测研究
  提要 城乡统筹发展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1995~2008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监测,测算出城乡统筹发展度、城乡经济发展度、城乡社会发展度、城乡居民生活发展度等评价指标,客观地反映安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和进程,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城乡统筹;动态监测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动态监测与对策研究”(2009sk281)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一、安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动态监测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重要途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七大”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统一的战略方针,将统筹城乡发展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安徽具备加快发展的很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促使生产要素加快流动,有利于安徽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与资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二是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为安徽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三是安徽社会经济发展“861”行动计划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也为加快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一五”期间,安徽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平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大幅度提升。但是,安徽社会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性,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社会发展差别明显、城乡居民生活差距不断拉大等方面,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安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构建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安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进行监测,可以发现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明确现实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努力方向,制定有关决策措施提供依据。
  二、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一)城乡统筹发展监测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设定指标,指标内涵能准确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水平,各个指标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2、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城乡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状态和联系,要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状况做出全面反映,依据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设计出包括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指标。
  3、层次性原则。监测指标体系设计应分为不同层次,以便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程度。第一层为目标层,用以反映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实现程度;第二层为准则层,用以反映安徽城乡统筹发展中某一方面的实现程度;第三层为指标层,用以反映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指标的实现程度。
  4、可比性原则。即各项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分类方法、计算公式,要力求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以反映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5、可操作性原则。作为一种统计分析手段,所设计的指标和指标体系在实践上必须是可行的,要求数据易于收集和整理,计算方法简便。
  (二)安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监测方法
  1、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城乡统筹发展最基本含义、最核心的本质特征,构建一套涵盖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表1)单项具体指标采用相对指标形式,既可以消除量纲影响,又可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单项指标的定量评价标准,最高标准设定为1,最低值设定为0,指标值越接近1,说明城乡差距越小,城乡统筹水平越高。
  2、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和初步分析,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称之为元素的各组成部分,把这些元素按属性不同分为若干组,以形成不同层次。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以上一层的元素?琢作为准则,比较下一层的元素x1,x2,…,xn之间的重要程度,比较结果用矩阵A表示。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对得到的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统计量是随机一致性比率:
  CR=CI/RI CI=■
  ?姿max是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RI是随机一致性指标(已知)
  (4)确定权重
  ①层次单排序。计算满足:AW=?姿maxW的最大特征根?姿max及相应的特征向量Wi,对Wi归一化即为对应元素单排序的权重。
  ②层次总排序。对层次单排序后,就可以计算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重,即进行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而下逐层顺序进行,对于目标层下的准则层,其层次单排序就是层次总排序。
  依据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情况构造指标层和要素层的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总排序,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表2)
  3、监测方法。监测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法,模型N=∑WiYi,其中Wi是各指标的权重值,Yi是各指标的实际数值,计算要素层和目标层指标的综合实现度。要素层实现度=∑指标层的单个指标值×该指标层次单排序值;目标层综合实现度=∑单项指标值×该项指标层次总排序值。
  三、安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监测
  (一)数据来源及监测结果。监测数据来源于1996~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利用指标构成方法求出具体数值,根据表2计算的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安徽1995~2008年城乡统筹度,以及城乡经济发展度、城乡社会发展度和城乡居民生活度的综合实现值。(表3)城乡统筹度的高低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程度,当城乡各种评价指标数值十分接近时,城乡统筹实现度应该接近于1。越接近于1,说明城乡统筹发展越好;离1越远,说明城乡差距越大,城乡统筹发展差强人意。
  (二)监测结果分析。用“城乡统筹实现度”监测安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度越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就越高。一般认为,城乡统筹实现度达到70%,说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比较高;城乡统筹实现度能够达到60%,说明城乡发展基本协调;而如果城乡统筹实现度低于45%,则说明城乡发展处于严重脱节的状态。从城乡统筹综合实现度来看,安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47.44%提升到2008年的60.27%,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也要看到1995~2007年城乡统筹实现度都低于60%,城乡统筹发展还任重道远。
  进一步比较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上的统筹实现度,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度呈现稳步上升趋势,1995~2008年从52.18%上升到64.77%,2003年达到60%,基本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度超过同期城乡统筹发展综合实现度。城乡社会发展度从25.64上升到59.21,其发展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但由于基础差,城乡社会统筹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城乡居民生活度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波动。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失衡,从1995~2004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呈不断拉大之势,2004年安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到3.01∶1,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决定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2005~2006年安徽省政府实施支持“三农”政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有所缩小,2007~2008年由于物价的较快上涨,城乡居民生活差异又呈扩大趋势。
  四、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乡统筹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发展与经济总量规模密不可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保障。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对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县域经济,突破口在于把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三个联动”,即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联动,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以小城镇发展为安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载体,依托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配套经济。以农村新型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是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
  (二)统筹城乡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就是改变目前城乡有别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落后的局面,让公共财政尽快覆盖农村。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是加大农村道路、农田基本水利设施、饮水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其次,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投入。重视农业先进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发展潜力,增强农业竞争力;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互助互济的医疗和保险制度。
  (三)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以产业链链接城乡经济。重点培育连接一二三产业、连接城乡经济的产业链,探索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农村为原料及初加工基地、城市为精深加工基地、服务市场和消费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形成连接农村—城市—全国(国际)市场、需求导向型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原有乡镇企业产业、产品及企业组织结构,逐步改变乡镇企业产业趋同、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的状况,提高乡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障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依法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为农民增收营造广阔而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是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农民工和农民的培训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形式、培训层次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教育,增强他们的转移就业能力和增收能力;三是消除农民进城、进厂务工经商的各种带歧视性制度障碍,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充分就业;四是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管理制度,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奇中.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6.1.
[2]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省2007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J].浙江经济,2009.1.
[3]柯常松.关于建立安徽统筹城乡发展支撑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4]张德亮,姜玥.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66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