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焦作市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本文在详查数据基础上,对焦作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转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6~2008年焦作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0%。园地的单一动态度的绝对值最大,达到5.87%。焦作市转型后的宏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微观土地利用都体现了节约集约和构建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转型
基金项目:河南省人民政府招标重点项目“资源和环境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A004,2008-2010)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资源型城市是在开发利用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兴起的,以消费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赖以生存发展起来的特殊城市类型,具有强烈的资源指向性。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和过度开采等原因,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主打资源逐渐枯竭,面临摆脱经济困境,进行经济转型的问题。焦作市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比较成功的案例。本文在取得大量详查数据的基础上,对焦作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转型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其转型后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从而说明焦作的转型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变化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与洛阳相望。地处东经112°43′31″~113°38′35″,北纬34°49′55″~35°29′45″之间,总面积4,001km2。辖孟州市和沁阳市两市,修武、博爱、武陟、温县4县及解放区、中站区、马村区、高新开发区、山阳区5区,总人口361万人。焦作市土地利用率为84.35%,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48.12%、12.39%、14.90%,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比重较低,分别为2.37%、0.16%、1.42%和0.75%。(表1)
表1说明:1996~2008年焦作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总体上来看,焦作市1996~2008年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的增幅最大,1996~2008年林地面积增加了20,478.63hm2,占总面积的比重由1996年的7.27%增加到2008年的12.39%,增加了5.12个百分点。未利用地减幅最大,减少了19,069.88hm2。未利用地的大幅度减少,林地和牧草地增加表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加快,说明焦作市切实加强保护生态用地和农林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为了全面反映焦作市土地利用变化,依据1996~2008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来定量分析焦作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的速度变化,是指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以从不同方面定量地表达某研究区一定时间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程度,研究采用综合土地动态度描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用公式表达为:
LC=■△LU■2■LU■×T■×100% (1)
式中:LU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Ui为监督起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Ui-j为监督时段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为第j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监督时段长度,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LC的值就是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焦作市1996~2002年间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6%,2002~2008年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89%,后6年是前6年的两倍多。由此可见,焦作市的土地利用发展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在1996~2008年的整个研究时段,焦作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0.60%,说明焦作市各种土地之间的总体转换关系是比较强的。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可表达区域一定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公式为:
K=■×■×100% (2)
公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也是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平均变化率,Ua和Ub分别为研究期初和研究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型数量,T为研究时段,以年为单位时间。利用此模型能够对研究区内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变化速度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计算结果,(表2)发现期间焦作市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1、1996~2002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交通用地是这个阶段焦作市土地利用变化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87%;其次是林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74%;草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增长速度相对较小。
2、2002~2008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这个阶段耕地的减少速度由1996~2002年的-0.19%减少到-0.16%,减少速率小于12年的平均变化速度-0.17%。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有大幅度增长,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动态度由1996~2002年的0.47%增长到2002~2008年的1.11%。未利用地的动态度大幅度加快,远高出12年的动态度。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是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成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流向,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合理调整优化的较快发展阶段。
3、总体来看,1996~2002年12年内,焦作市土地利用类型速度最快的是林地和交通用地,动态度为5.87%和7.15%,其次是园地、草地、未利用地,分别为-3.02%、1.55%、-1.95%。焦作市这12年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与其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999年焦作市做出了第二次转型“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战略决策,极大促进林地和交通用地的大幅度增长。焦作市不断调整优化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结构和布局,保证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利用转型与进一步调控措施
土地利用转型,即土地利用形态 (特定时期内由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结构)在时序上的变化。土地利用转型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相对应。焦作市在转型振兴的快速发展之路上,也实行了最严格节约集约的用地政策,对土地利用进行了转型与调控。
1、转型前后的土地功能区控制与效应。1996年焦作市为在地域布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地域划分了5个用地区,分别为:(1)北部山地林果风景旅游区,该区位于市域北部的太行山区,总面积达45,000hm2。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未利用地;(2)北中部平原综合利用区,该区位于焦作市域的北中部,土地面积为55,000hm2。其土地利用是以工矿城建为主;(3)中部平原粮棉油高产农田保护区,该区位于焦作市域的中部,总面积为198,000hm2。其土地利用方向是以农业为主;(4)西南部黄土丘陵林果区,该区位于孟州市西部,黄河以北地区,土地面积11,000hm2。其土地利用方向是以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的林果农并举;(5)南部沿黄滩地综合开发区,该区位于市南部沿黄地带,呈条状走向,土地面积45,800hm2。其土地利用方向是农林果牧渔业综合开发。
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与增长转变的内在动力,迫切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实行土地利用转型和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为在地域布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焦作借鉴前期的土地利用,按地域分为5个用地区:(1)北太行山保护与生态旅游区,区域面积65,256hm2。现该区主要是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区。在土地开发利用上,定位在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建立林木和自然风景保护区;(2)北中部山前平原综合利用区,区域总面积87,975hm2。该区位于采煤塌陷区,故土地利用转型是结合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对采煤塌陷区进行复垦,实现土地利用合理转型,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3)中南部平原高效农业区,区域总面积193,765hm2。本区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基本农田率高达88.87%,其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农业开发,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4)西南黄土丘陵林果区,该区包括孟州市,区域总面积6,761hm2。土地利用程度一般,未利用地比率较大。以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的林果农并举;(5)南部沿黄滩地综合开发区,区域总面积46,332hm2。土地利用转型是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适度开发利用黄河滩地,建立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起基础作用,人文因素起主导作用。焦作市“北山中川南滩”的地貌特征和“因矿而起”的资源型城市特点,遵照因地制宜和节约集约的原则,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的特殊性。转型后,耕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园地主要分布在西南丘陵地,林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焦枝、新洛、新济、郑焦晋高莲铁路和城镇周围,其他用地分布在北部和太行山以及南部沿黄滩区。经过转型后,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结构从1996年的65.51∶15.07∶20.42调整为2008年的67.28∶17.07∶15.65。转型后的空间控制比转型前的空间更合理划分了土地利用区域,更科学地调整了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也为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留出了必要的、合理的用地空间。
2、功能区土地利用进一步调控的措施。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10多年来焦作市土地利用动态度在逐渐稳定。焦作的地形和地下丰富的煤矿资源对土地利用格局起着基础性的控制作用,人口、经济和政府行为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面临煤炭资源枯竭而进行的更大规模产业转型与升级,对焦作市今后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焦作市在规划上应该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首先,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适当增加园地,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增加林地,稳定牧草地,满足生态效益。合理调整其他农用地布局;其次,适当增加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过快扩张,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最后,适当开发未利用地。在科技上应该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推广节水抗旱技术,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育等工程,提高耕地生产力和等级。在采矿塌陷区上应该加大力度对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整治和开发。把已经稳定的采煤沉陷区,规划为工业集聚区,这样既有利于修复环境,也可以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2.河南大学研究生院;3.河南中建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韦仕川,冯科,邢云峰,杨杨.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数字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
[2]陶伟,邓路平.旅游发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基于“焦作现象”的解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1.4.
[3]焦彩霞,任志远,黄家柱.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陕北榆阳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
[4]马礼,苏海霞.河北沽源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
[5]庞静,周宝童,郭欢欢.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
[6]龙花楼.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型与土地整治[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
[7]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
[8]陈文华,甘淑.云南山地坝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以保山坝子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1.6.
[9]张健雄,李敏,王宝山.焦作矿区塌陷土地复垦与可持续利用[J].地域研究与发展,2003.22.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