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13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1/3/1

作者

□文/李先玲

浏览次数

740 次

农业效益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提要 农地流转是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农地流转进程缓慢,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农业效益低不仅影响农户的从业选择,而且影响其农业投资意愿,从而影响农地流转有效需求。最后,对改善农业效益、促进农地流转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地流转;农业效益;建议
  项目来源:中南民族大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编号:YSY10003);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编号:QSY09009)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其中鼓励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要素资源,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生产要素,更承载着我国广大农民的生存保障功能。尽管土地流转已经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承认和支持,而且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农地尚未形成大规模流转,农地流转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文献关于我国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农地流转的动因方面,主要包括相对价格变动、农户自身资源禀赋差异等;二是农地流转的外部限制性条件,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决定的经济环境条件、农地产权制度稳定性条件等。但是,内因、外因对土地流转影响的程度如何,哪一种影响更大目前尚无统一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农业效益低对农户行为的影响,认为农业效益是影响土地流转的关键因素。
  二、农业效益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分析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众多,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农业效益低下。如果农业效益很高,高于在同样的土地上从事其他工作,或者高于相同的劳动力从事其他工作,那么,农户流出土地的机会成本会很高,以致农户不愿意流出土地,甚至要流入土地。
  1、对农户从业选择影响分析。农业低效益直接影响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导致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可能放弃从事农业生产,选择非农就业,剩下劳动能力差的从事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投入减少,最终降低转入土地的流转需求。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1985年以来农林渔业从业者不仅工资水平在所有行业中是最低的,而且与其他行业相比,农林渔业从业者的工资缺乏增长性。如1985年农林渔业职工工资达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76.5%,此后该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仅有44.3%,而农村劳动力参与度较高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农业从业者的工资,这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从1985年的61.2%下降到2009年的38.1%,而1985年到2009年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了7%和17.3%。以上数据显示了农业效益低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低,使其他非农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的吸引力相对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这些非农产业大量转移,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大幅度下降,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出现土地抛荒。因此,农业收益低是形成农村土地流转需求的巨大障碍。(表1、表2)
  2、对农户投资行为影响分析。农业效益过低,导致农业投资收益远低于其他非农行业,从而抑制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之类的农业投资,不利于形成农业生产规模化,从而阻碍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农业投资由于成本投入大收益低而缺乏吸引力,造成农业投资的市场融资能力弱,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抑制了各类投资主体承包农地的需求,致使农地流转的有效需求不足。如表3所示,198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6.6%,2009年下降至13.6%,而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则呈反向趋势,从73.4%上升至86.4%。其中,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下降最快,从1985年的18.8%减少至2009年的3.3%。这反映了由于农业效益过低,导致农民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快速下降,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而且也抑制了农业的规模化进程。(表3)
  三、调整农业效益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农产品价格稳定对一个国家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农产品价格稳定是一柄双刃剑,对稳定农业收益有着积极意义,但也意味着农业收益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提高农业效益单纯依靠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是不现实的,还必须采取一些其他调控手段,切实提高农业效益,保证农地流转有效进行。
  1、增加政府农业补贴,引导土地流转。为避免农地流转过程中农业效益低导致农地用途改变,除了制度方面的限制外,还可制定政策引导农地向高技能的种地能手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改善农业效益。一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制定人才战略,对农业生产者知识性、技能性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二是对农业专业能手进行资格认证,保证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给予参与农地流转的农业专业能手优惠政策或政府补贴,保证其正常合理收益。
  2、支持发展服务型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传统农业收益比较低,容易出现耕地抛荒等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而发展外向型和服务型农业,一方面能够改善农产品收益;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在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尽管外向型和服务型农业是综合高产出的产业,但是同样需要高投入,而且周期长。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对服务型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提供支持:一是政策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金融支持,政府在加大支农资金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业,扩大农业资金来源;三是坚持市场导向,逐步培育服务型和外向型农业企业的自生能力,为农地流转市场培育稳定的需求力量。
  3、形成有效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我国,由于没有强大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和农业企业处于一种自由、松散的状态,使他们在政府决策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收益低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多数地区农地流转收益不仅低,而且没有与未来农地收益联系的增长机制,不利于保障农民分享未来土地收益增加的成果,严重抑制了参与流转的农地供给数量增加。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对推动农地流转收益增长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有助于形成地方政府行为约束机制。在我国,土地所有权的国家和集体所有性质,使土地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由于地方政府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组织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根本目标。农业合作组织成为有影响力的团体后,能够防止地方政府在土地决策中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偏离社会整体利益和福利最大化的正确目标。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国礼,李里,任纪萍.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J].社会学研究,2009.1.
[2]张征.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研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
[3]冷建飞,杜晓荣.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农业企业和政府之间关系研究[J].求索,2009.4.
[4]胡晓农.对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及风险防范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9.5.
[5]李延敏,罗剑朝.国外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及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22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