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35期/神州风采/正文

发布时间

2003/11/11

作者

-

浏览次数

2935 次

在困境中崛起
    
  ——记大名县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朱献东
    编者:大名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县供销社是全省包袱最重的县级社,各类经济包袱达3.1亿元,严重资不抵债,县直企业步履艰难,一大批基层社名存实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自2002年以来,大名县供销社购、销、利、税均实现大幅度增长,事业蓬勃发展。大名县供销社的崛起,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县级社谋求振兴和发展的生动而有力的借鉴。

  事业的崛起关键在人

  大名县供销社的崛起,关键在人。
  朱献东今年39岁,他15岁参加工作,从基层社售货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到今天从没离开过供销社一步。这期间,多才多艺、勤奋好学的他,曾有过几次机会到系统外更好的单位,但他没有去。20多年的供销社生涯使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虽然困难重重、但充满着挑战的事业。朱献东认为:供销社决不是一个单纯做买卖的企业,而是一个肩负着为“三农”服务、富民兴农的伟大事业。在他看来,供销合作事业是奉献者的事业,只有对这项事业充满热爱的人,才可能将这项事业干好。
  2001年初,县委任命朱献东担任县供销社常务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2002年6月,朱献东担任县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两年多来,面对全县供销社百废待兴的局面,朱献东没有退缩。他首先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将供销社拉向正常发展的轨道。
  上任伊始,朱献东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1100多名离退休员工的养老问题。这些年来,由于企业不景气,有的企业甚至破产倒闭,一些离退休员工甚至几年领不到工资,共计拖欠离退休员工工资300万元,几乎每天都有退休员工到供销社找领导,有的甚至越级上访,矛盾很尖锐。朱献东说:这些老员工曾经为供销社事业做出过贡献,我们要带着感情做好离退休员工的工作,他们的困难我们不仅要管,而且要管好。
  他亲自带领县社机关干部登门拜访老员工,说明供销社现状和问题,积极做好老员工的思想疏导工作。一位老干部感动地说,就冲朱主任能够上我们家里来,说这么多的安慰话,我也不上访了。
  另一方面,他积极向县委和政府反映供销社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出面,多次协调有关部门,终于在2001年下半年,将1100多名离退休员工的工资全部转到了社保局,使离退休员工的工资收入有了保障。随后,经过积极做工作,社保中心还为离退休员工支付了270万元长期拖欠的工资。从而,彻底解决了全系统离退休员工的后顾之忧。
  妥善安抚了离退休员工后,朱献东将目光盯在了直属企业和基层社的领导身上。他明白,企业搞好搞不好,关键在领导。他认为:这些企业的领导都是供销社发展的中坚力量,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将干部用好,朱献东采取了“两招”:一招是提高企业领导的素质,采取举办培训班,走出去的办法,不断向企业领导灌输现代的市场竞争理念和知识,增强企业领导开拓市场的能力和紧迫感。并按照市场竞争的要求,选拔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勇于开拓进取的年轻企业领导人,走上企业的领导岗位。
  另一招是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管。针对目前企业领导滥用职权、损公肥私现象日趋严重的态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县社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财务管理的规定》、《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见》、《关于强化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清收欠款的实施意见》,对直属企业和基层社严加管理,堵塞漏洞。
  为了控制直属企业和基层社的费用开支,除了正常的审计之外,县社规定:凡公司和基层社每月的财务费用,必须经过县供销社理财小组审批、县社主任签字以后,方能下账。对违反规定不经审批私自下账的企业负责人,严肃处理。此举全系统每年减少直接费用50多万元。
  资产是当前供销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资源。过去,一些企业为了维持生计,不惜靠卖资产发工资,资产低价出售,优亲厚友时有发生,造成大量社有资产流失,削弱了供销社资产的整体优势,为今后发展造成很大困难。为了刹住这股“卖风”,朱献东围绕社有资产在全系统展开大讨论,统一了思想,制定了资产管理办法。全系统资产由县供销社统一管理,资产的处置由县社资产管理小组决定。对全部社有资产的买卖、运营要求:一要处理资产必须是为了新的资产购置和供销社整体利益;二要公开处理,增强透明度,在公正、公平、最大限度维护供销社利益的基础上进行。近两年来,县社先后处理了四起擅自出售社有资产的行为。县社第二农资公司经理未经县供销社批准,私自决定出售六间临街门市,被撤职并辞退。
  面对供销社逐渐减少的地盘和资产,朱献东感慨地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供销社连资产都没了,地盘越来越小,别说发展,就是生存也难保。所以,管好用好资产是供销社的当务之急。”

  平地崛起的商贸城

  只要你来到大名县城,除了大名城那古香古色的建筑外,最显眼的就是位于城东、106国道(复线)边上的大名府商贸城。如今,这座占地140多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欧式建筑商贸城,已成为大名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就在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庄稼地。早在1998年县供销社就征下了这块地筹建大名县商贸城,并在省里立项,被列为全省市场建设重点项目。当时,由于资金紧缺,征地款尚未付清,就扔在了那里,这一扔就是几年。朱献东主持工作以后,面对种种困难,决定将兴建商贸城作为牵动全县供销社工作、打开局面的“牛鼻子”。
  当时,由于所欠村民98万元征地款,再加上有一年为了偿还政府128万元税收款,已经卖了十几亩地。不仅建市场的土地被肢解,而且常有村民到县供销社闹事、催要征地款。再说了,县供销社根本拿不出一分钱来,怎么建商贸城?
  朱献东想到了招商引资这条路。他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多次向县委和政府领导汇报,取得了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出台了引资的优惠政策,为客商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从而为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常言道:有了梧桐树,不怕没凤凰。优厚的投资环境引来了大连的一个客户,几经磋商,大连客商承诺投资3000万元,县供销社出土地,合资兴建大名府商贸城。2001年12月份,双方签约,2002年5月,大名府商贸城破土动工兴建。
  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大名府商贸城开工建设时间不长,问题就出来了。大连的投资商的实力并不像他所承诺的那样实力雄厚,投入200多万元后,就再也拿不出钱来了。面对刚刚动工不久就面临夭折的项目,朱献东果断决策:没有合作商,自己也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先后采取内部员工集资、从社会上融资、预收一部分房款、施工单位代垫一部分等多条途径,共计筹资650多万元,施工单位代垫800多万元,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在资金最紧缺的时候,朱献东将自家的房产证都抵押到信用社,就这样,商贸城建设没有为资金短缺停过一天工。到目前,一期工程4万多平方米已基本完工,商贸城内的道路和水电全部配齐。
  朱献东深知,建商贸城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大批的商户入住,商贸城建得再漂亮也没有用处。所以,他一方面抓商贸城的建设,一方面下大力气抓商贸城的造市和引户入城工作。在朱献东的积极努力下,2002年11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名府商贸城综合批发市场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文件规定:市场两年内减免有关税费,场内实行“全程一站式”办公,工商税务登记等由市场管委会统一办理,并对进入市场的车辆、进驻商户的农转非、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优先安排。2003年4月,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大名府商贸城试营业阶段有关问题的通告”。通告指出:市场划分为农资、农机、装饰材料、农产品四个经营区,要求县城内经营农资、装饰材料、农机等商户进入商贸城经营,凡进入商贸城经营的商户均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对不按期进入商贸城的商户,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城管、环保等部门要依法足额征收各种税费。
  为了招徕更多的客商进入商贸城经营,朱献东先后率队考察了浙江义乌、福建石狮、山东淄博、临沂等商品批发市场。并制作了关于市场的宣传画册,在省内外市场广为散发。还制作了电视广告片,在邯郸、大名电视台进行播放。县城内,在各交通要道制作悬挂宣传横幅数十条,制作了大型广告招牌,在大名时报上刊登大幅广告,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商贸城的知名度,县内外客商纷纷在这里买房和租赁房屋入住。
  据朱主任介绍,商贸城已成为县政府年度的八大重点工程之一。随着10月份商贸城正式开张营业,占地80亩、与一期工程相连的二期工程将进入筹建阶段。到那时,大名府商贸城将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最大的农用产品和农产品综合类交易市场,大名县供销社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各项经营服务方兴未艾

  两年多来,大名县供销社各项经营服务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供销”,朱献东经历了供销合作社20多年的风风雨雨,对供销社的兴衰变迁颇有感慨。面对一些供销社人对计划经济年代辉煌的留恋,他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为才有位,供销社要想赢得农民的拥护和政府的信任支持,就必须先做出事情来,惟有此才是供销社的出路。
  朱献东上任后最关注的就是供销社在农业、农村市场的作为。大名是一个农业大县,农资是农民必不可少的。为了将农资经营工作做好,在县农资公司和比较有实力的基层社搞好厂家总经销和总代理的基础上,朱献东将农资服务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上,组建了全县最密集的农资服务网。在全县供销社推广涉县供销社和大名县红庙基层社经验,要求在今年每个基层社都要新建两家标准高、功能全的村级综合服务站。
  农产品销售一直是制约农民收入的瓶颈,为了促进当地主导农产品发展,朱献东要求直属企业和基层社积极抓好农产品的销路。以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的生产,带动供销社经营领域的拓展。从2001年开始,基层社和县直公司依托自己的销售优势,向农民开展“订单农业”,先后发展了“订单棉花”、“订单花生”、“订单小麦”、“订单辣椒”等5万多亩,农副产品购销总值达到3234万元。
  基层社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在大名县基层供销社相当一部分名存实亡的情况下,朱献东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举措。他说:市场竞争靠得是实力和出奇制胜,而不是你曾经做过什么。他要求丢掉幻想,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地实现二次创业。金滩镇供销社地处集镇,交通便利,拥有大片的闲置场地。2003年7月,根据县供销社提出的重整网络的指示精神,利用基层社5000平方米的闲置大院,建起了家具门店47间,钢架全树脂经营大厅1260平方米,设有布匹、百货、针织品摊位300多个,现摊位全部出租后仍供不应求。
  目前,大名县供销社已经对基层社改革与发展进行了部署。一是在全县推广金滩镇供销社办市场的经验,充分利用县政府将大名建成冀南商贸物流中心提供的优惠政策和供销社资产优势,建一批不同类型的商品交易市场;二是对那些名存实亡、完全丧失服务功能的基层社进行撤并,将资产向优势基层社靠拢,将现在的30多家基层社撤并到十几家;三是采取职工集一点、社会上借一点、闲置资产卖一点、建筑单位垫一点等多种渠道融资,对地处交通要道基层社的门店进行重建,彻底改变基层社破旧不堪的面貌,树立基层供销社的新形象。
  朱献东不仅善经营,而且善抓机遇,他多次抓住政策机遇,为供销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借鉴石家庄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的经验,为了规范全县废旧物资回收市场,净化经营环境,多次找政府做工作,由县政府转发了《河北省废旧金属回收管理办法》,并争取到了由县供销社回收公司对全县废旧金属收购站点实行规范化管理的政策。在此基础上,朱献东积极与邯郸市第一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联系,经过积极争取,将该公司在铁路以东设立的惟一报废汽车回收网点设在了大名县。县供销社在龙王庙镇106国道东侧,建起了占地20多亩的废旧汽车回收市场,2003年4月,市场正式开业,为供销社经营增添了新的亮点。目前,朱献东根据县城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建设的需求,正在向政府争取由供销社创办废旧物资回收市场,个体经营户进场交易,力争在年内在城郊结合部建起废旧物资市场,使城区的收购网点全部进入市场经营。
  面对大名县供销社出现的勃勃生机,朱献东没有丝毫的得意和满足。他说:“大名县供销社面临的问题很多,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员老化和人才匮乏,对人才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不过,朱主任对大名县供销社的未来又充满了信心。他说:“只要供销社事业发展了,才能够筑巢引凤,对人才方能形成一定的吸引力,到那时,供销社一定会人才济济。”(文/江 海)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66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