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35期/旅游经济/正文

发布时间

2003/11/11

作者

-

浏览次数

3408 次

城市化与旅游发展
  
  当今世界,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秀美的风景、各式各样的特色建筑往往能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旅游能够使人们在大自然中欣赏壮丽河山的同时得到放松、缓解压力,也使人们在领略风光的同时陶冶情操,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了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纷纷积极地利用本国的资源发展旅游,以此招揽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从而获取大量的旅游收入以作为发展经济促进城市发展的资金来源。发展旅游产业已经被大多数国家认可。
  从世界各国的旅游统计中不难发现,一种以群体活动和人际交流为中心的旅游,不仅在全球旅游活动中占有巨大的比重,近年在中国国内旅游活动中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显现。这就是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这两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并不是基于居民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加,而是基于经济发展对交流的需求、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交流的需求,以及人类其他活动对交流的需求。城市化的发展也恰恰适应了这种需求。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最新形态,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使城市的经济、文化程度得到提升,城市的品位也相应得到提高;同时城市化也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能够扩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内瓦、威尼斯等几个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就是靠旅游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会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齐全从而保证了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城市旅游发展的需求,同时也美化了城市。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会遇到对现有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以及对新的资源的开发等问题。尽量减少城市发展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使城市化和旅游发展能够和谐的共存才是关键。本文具体阐述了两者间的关系。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现象。它以近代产业革命为契机,推动劳动力和人口的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在改革经济结构的同时,改变着人类的住区与社会结构,最后使绝大多数人脱离农业,大多数人从农村转入城镇。全体城镇组成一个动态系统,经过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和系统组织对城镇规模等级、功能分工以及空间配置的不断调整,使整个系统趋向相对平衡与稳定,并且与余留的农村保持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衔接。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中国当然不会例外。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旅游作为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旅游的蓬勃发展能带动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即城市化也能影响旅游的发展。
  根据世界城市化的经验和一般规律,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这也正是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九五”计划直至2010年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阶段。到2000年,我国城市化已达到35%左右,到2010年预计将达到4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全国将有2亿左右的农业人口就地就近或异地转化为非农业的城镇人口,这是一项极为宏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这种艰巨性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滞后而更加突出。
  在现代社会,人才向城市集中,信息向城市汇聚;大城市在知识的创新、加工、处理、传播与应用等方面更具优势。面对知识经济挑战,我们需要加速城市化进程,建设更多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如果继续维持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那么将无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发展城市化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具有了相当不错的经济实力,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也相应提高。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压力会使风景区规模逐渐减小,大量的旅游资源会被人为破坏,经济的发展也会蚕食大量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在当今的世界被誉为朝阳产业,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就是依靠相当大的旅游收入来维持城市的发展。如瑞士的日内瓦、意大利的威尼斯等等。这些城市本身并没有什么工业农业能为城市带来收入,但是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它们却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每年都能从旅游中得到巨大的收入。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国内和世界的大量游客。也不乏旅游兴市的例子。例如安徽省的黄山市,湖南省张家界市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张家界市就是以旅游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把一座默默无名的小县城一举发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也小有名气的中等城市。但是与世界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发展只能说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开发还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目前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是不相符的。
  下面以我国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杭州为例,阐述一下我国的城市化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千百年来,杭州城依托自然环境缓慢演变,围绕西湖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腰鼓型”结构。建国初,杭州作为疗养型城市进行建设,在风景区内建了大量疗养设施。后来又定位为综合性工业城市,城里城边建了若干个工业区。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但城市布局结构没有相应得到改变。市政府曾试图调整这种结构,但由于当时受到城市规模的局限没有回旋的余地,也没有调整的空间。工厂布点找不到合适的区域,风景区内“减负”找不到“出口”,只能小打小闹,老问题解决不了,新问题不断出现。以工业区的布点为例,当时杭州市区受行政区划所限,工业区布点只能从上城、下城两区搬到拱墅区的北大桥。北大桥工业区的建设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短短20年后又被城市所包围,这一地区现已成为杭州市的一个重点污染源。而且,城区人口密度很高,给城市建设、城市交通、环境保护、居民住房改善等带来了重重困难,又加剧了城市布局的结构性矛盾。这种不合理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极不利于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这些年来为改变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被动局面,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杭州市提出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推动杭州城市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1996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属萧山市的浦沿、长河、西兴3镇和原属余杭市的三墩、蒋村2镇划入西湖区,将原属余杭市的九堡、下沙2镇划入江干区,并在其后以浦沿、长河、西兴3镇为基础组建滨江区。这一方案虽属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折衷产物,但毕竟迈出了沿江跨江发展的重要一步。由此,杭州市区面积由430平方公里扩展到了683平方公里。但可利用土地只有50平方公里,而能真正开发利用、可以向社会出让的土地仅有20多平方公里。这对要素的集聚是一个致命障碍,而产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突破空间的障碍。
  为此,2001年初,杭州市将所属的萧山、余杭2市撤市设区,使杭州市区面积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73万。这次区划调整是建国以后杭州调整城乡布局幅度最大的一次,其重大意义体现在:顺应了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优化了城市的布局结构;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保护了历史文化名城。从而使老城区的结构调整有了广阔空间,形成以钱塘江为轴心、包括若干个中心区块的多核组团式特大城市,杭州城市在原来富有特色的湖、山、河基础上又加入了江的要素,城市形态将更加丰满和完美。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杭州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先是旧城改造,城区的许多老房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漂亮住宅。接着是城区道路的拓宽和新建。城市化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浙江已提出到2010年多数地区实现现代化。而目前浙江城市化水平仅为32%。作为现代化的省份,至少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60%至65%的水平。这说明现阶段浙江城市化水平很低,亟待推进城市化进程。但据统计,目前全省建制镇已发展到960多个,小城镇所占比例已不小。但问题是单个城镇人口规模太小,大量的是不足1万人的小城镇,这样城镇的功能也不可能完善。我们应努力提高城镇人口比例,特别是把重点转移到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上来。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更是起到了标兵的作用。萧山、余杭的行政区划变动为杭州的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提供了更大的余地,杭州中心城区的产业拓展方向也可以更理性地选择。考虑杭州各区城市职能、产业与空间布局结合点的问题,杭州市区产业的总体布局原则是:发挥杭州城区在旅游业、软件业、都市工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而周边的下沙、滨江、萧山、余杭应以制造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和高效农业为辅。杭州市政府已提出加快城区科技经济园区建设的决策,各区的积极性也很高。这一决策有利于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区级经济的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各园区的功能,避免相互之间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根据杭州市高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布局特点,结合对杭州产业簇群的分析,老城区科技经济园区的建设可以形成两种格局:以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服务为主,如西湖区的软件开发和服务基地以及基因研发基地;以结合高技术的都市工业为主,围绕杭州的传统工艺品进行深度开发。  
  至于萧山和余杭两个新区,由于萧山用地条件较好,可用地较多,在跨江交通得到改善后,土地开发将十分活跃,加上可以充分利用钱塘江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整体发展条件优于余杭,且符合杭州向江南发展的大战略,因此确定萧山为产业布局拓展的主要方向。未来萧山的发展格局,其中部地区可和滨江区相结合,构成杭州新区的主体。北部偏东地区,地处钱江下游,有大量的盐碱地和围垦土地资源,用地平坦开阔,居住人口少,拆迁量小,征地费用低,可以成为未来杭州工业发展的备选用地。余杭工业的发展因受到水资源短缺的限制,不适应发展高耗水的工业,可围绕现有产业并结合市场需求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发展,重点是纺织、服装、机械仪表、环保设备、光电子一体化。在这种大环境下,西湖似乎越来越显得陈旧,人们对它的兴趣似乎慢慢变小。资料显示: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来杭州的旅游团队和散客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对于一个旅游城市显然是敲响了一记警钟。杭州市政府的决策层也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从2001年杭州市开始了对西湖的较大规模的一次改造。
  西湖自古以来就享誉全国,但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景色在现在人们品味提高的时代已经很难吸引游客。改变势在必行。改变从西湖的南面开始,也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西湖南线。
  西湖的北线向来具有很高的人气,而南线尽管拥有柳浪闻莺、净慈等热门景点但相比北线就要冷清的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南线的整合工程开始了,工程用了近十个月的时间完成并且在2002年国庆节向广大游人开放。整合后的南线景观大变样,开放时又正值“十一”黄金周,就在黄金周的七天,南线一共接待了一百多万游客。事实证明了西湖南线的改造取得了成功,西湖的魅力依然不减。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杭州为何如此令人销魂呢?是西湖的浓妆淡抹,还是灵隐的云林禅深?我想是也不是。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文化;可谓三分山水,七分文化。事实上,此灵隐非彼灵隐,而“造化钟神秀”的西湖也早已不仅仅是一泓清水。“朝看吴山横,暮看吴山纵”,杭州无处不浸染着江南文化的风韵。不管怎么说,杭州是个悠闲舒适的地方,盛产才子佳人,艺术家多而商人少。杭州真正的商人差不多都是从周边地区外来的。他们向往杭州,拼命融入杭州,一旦融入之后,商人因子减少,艺术因子增多,以至于富不过两代……这种外与内、富与贵、异与同、得与失、荣与衰的生生不息的演替与轮回,都沉淀为一种文化,沉浸在西子湖水里,弥漫在驿外断桥边,萦绕在灵隐寺的晨钟暮鼓之中……。
  南线的成功使人们立刻想到了西湖的西线,以西山路为主的西线平时主要是承担连通西湖南北交通的工作。现在“西湖西进”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使这条线成为继南线后的又一个吸引游客的亮点。到时西湖的风姿倩影,使得古今中外多少游人一见倾心,流连忘返,从而产生“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无限眷恋。为了使人间天堂更加风光秀丽,我市将以恢复杨公堤为突破口,实施“整治、引水、美化、造景”工程,真正把“湖西景区”打造成外观古朴典雅、内涵深刻丰富、自然生态良好、软硬设施一流、管理秩序井然,集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于一体,与西湖浑然天成、相映成趣的传世之作和世纪精品。几百年前,湖西区域曾是云水淡荡、长堤卧波,画桥烟柳、舫船穿梭,绿阴滴翠、花团锦簇,亭台隐显、古迹遍布的自然寻幽佳处。按照“淡状建筑、浓抹生态”的总要求,分步实施的"湖西景区"造景将以昔日宜人的田园风光为蓝本,在3年内建设出花山霞鹃、法相探春、三台泽韵、茅乡水情、双峰插云、金沙港等湖西六大精品景区。据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周为介绍,“西进”造景设计将以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以杨公堤为核心的明清文化元素和符号,凸现景区文化特色。如对西进区域里的农居,不再强调农居点的概念,而强调“聚落”概念。茅家埠内原有一条古香道经过,两边是香市,新建的景区将之定位在西湖水边一个原生态村落上,农居既是住宅也是卖香的小店铺,再现了明清香市热闹的场景。这里还有都锦生故居,村民也可以卖些织锦产品,以体现独特的文化氛围。金沙港景区内有盖叫天故居,那儿将安排一些唱戏的,游船过来,就能听到那旧时才有的古老唱腔。
  杭州作为著名旅游城市,为了使城市能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城市化的建设也从未停止过。当年一句“美丽的西湖,破烂的杭州”曾使杭州人脸上无光,而如今的杭州城到处是高耸的现代化大楼,漂亮的住宅小区,洁净的街道,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破破烂烂的城市。城市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带来对城区结构的大面积调整,就像前面阐述的一样,最近几年杭州市政府在扩大城区面积的同时,也在把一些重工业慢慢的向周边地区靠拢。由于杭州是一个风景旅游城市,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照顾到风景区的合理布局,不能使风景区遭受污染,也不能在风景区周围建造一些工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旅游业发展的误区:
  一是杭州旅游城市“光环”的反作用,使得部分第二产业项目因“环保”概念而无法实施。
  二是配合“旅游西进”战略,沿主要干道、风景线、钱塘江两岸视力所及范围内的第二产业布局的调整面临诸多问题。
  三是原有特殊生态环境地域的保护对产业布局的不利影响,如城西蒋村的湿地——西溪旅游文化区的建立,西湖区西部6乡镇(转塘、周浦、袁浦、留下、龙坞、西湖)的二产布局,等等。
  一个城市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城市的发展,任何一个旅游景区失去了城市的支持是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的。城市化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的保护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某某景区遭到污染或者遭到破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因此在这种发展中,如何调整两者的关系,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和名声,促进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增大对旅游的重视和保护,使他们达到相辅相成,达到双赢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作者单位:杭州商学院 钱 俊)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075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