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机遇、政府角色等方面,对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最后为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竞争力;钻石模型;家具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地理现象或实践经验。又可以看作一类产业空间组织或经济理论模式。狭义的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泛化的产业集群还包括基于低成本而创新不足的企业群现象和非产业的集群。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指一个产业集群在竞争环境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群,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当前,集群竞争开始代替企业竞争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成为推动区域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竞争力不仅可以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家具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周志霞、肖平通过测量产业集中度的区位商指标的计算,得出了我国家具制造业已形成显著的产业集群区且集群显示出了一定产业优势的结论。目前,我国家具生产额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家具的制造中心。然而,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的兴起是在国民经济从温饱走向小康的发展阶段,存在严重缺陷。从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家具产业只是片面地追求产业集群的数量与规模,很少关注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培养。波特给出的相当部分产业集群的衰落反映了集群并不是天然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事实。虽然我国家具产业已经具备了产业集群,但是家具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如何?该如何提升我国家具产业的集群竞争力?通过以下分析,本文对这些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二、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宏观因素共有6个方面: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机遇、政府,如图1所示。(图1)其中,前四者为基本影响因素,后两者为附加影响因素,它们构成著名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是分析各国竞争优势,预测它们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的工具,同时也常常被作为“经济分析范式”用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在“钻石”模型四个基本影响要素中,要素条件的要素主要是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要素可以分为初级要素和创出性要素,初级要素是被动继承的,创出性要素是指高科技、熟练劳动力、技术创新等,创出性要素才是竞争优势的长期来源。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国内需求的构成、国内需求的规模和增长形式以及国内需求偏好传播到国外市场的机制等3个特征对国家产业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相关支撑产业中相关性产业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支撑性产业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早而迅速地为国内企业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不断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下游产业的创新三种方式为下游产业创造优势。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不同国家的企业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不相同。适合国家环境,适合产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管理方式能提高国家竞争优势。同时,产业竞争优势还取决于国内的竞争程度,有效的国内竞争会激励企业改进技术和进行创新,从而对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产生重大影响。在两个附加影响因素中,机遇对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新发明、重大的技术变化、投入成本的剧变、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世界或区域需求的剧烈波动等都会使原本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竞争优势变得无效。政府在产业竞争优势中的真正作用在于它影响4个基本要素,即它可以对这四者之中的每一个因素施加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对产生竞争优势的过程施加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其作用是有限的。
三、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要素条件分析。要素条件是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在初级要素条件方面,我国家具产业起步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由于充分发挥了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成为全球家具制造中心,但随着我国家具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不高、产业有效竞争不足等特点,我国家具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丧失建立在资源与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例如,2003年美国对中国木制卧室家具实施反倾销措施,致使美国部分木制卧室家具的进口开始由中国向越南转移。在创出性要素条件方面,我国家具产业熟练的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7.72%,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生产率是马来西亚的45.12%,我国家具产业在熟练劳动力竞争力方面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建立产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推动力,所以我国家具产业创出性资源的竞争力现状可以由技术进步进行分析。技术进步主要通过四种渠道: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其各自的投入强度可以由各自的经费支出总额与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计算得出,如表1所示。(表1)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家具产业技术改造投入强度在2005~2007年中是逐步递减的,技术引进投入强度是逐步递增的,消化吸收投入强度没有变化,技术开发强度递增,这在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家具产业技术资源投入不足。总之,我国家具产业创新性不强,产业竞争力提高缓慢,促进产业转入创新阶段的推动力不足。
(二)需求条件分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国内需求,还是国际需求,我国家具产业的发展既有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全球市场的家具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转移趋势日益明显,虽然我国家具产业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与越南、印度等劳动力低廉的国家相比在逐步丧失,但是由于我国家具产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我国家具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国际需求条件。比如,据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月度统计,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国累计生产木质家具18,260万件,比2008年同期增长2.7%,受国家两次调整林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木制家具出口在平稳中回升,累计出口量1.99亿件;另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虽然我国家具产业集群总体规模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不大,但是我国国内市场存在巨大潜力。比如,2008年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举措。中央先后分三批安排林业投资,投资总额达到148.2亿元。在第二批林业投资计划落实情况中,截至2009年11月底,第二批新增中央林业投资到位22亿元,累计完成21.7亿元。119个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已开工110个,改造共计到位资金66亿元,到位率71.3%,累计完成投资59.65亿元。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各建设单位已全部开工,竣工面积539万平方米,占总工程量的68.8%。交付入住10.8万户,占总户数的68.9%,其余工程结转2010年春或初夏竣工。受此林业投资计划的影响,我国家具制造业完成投资587.06亿元,同比增长26.0%。
(三)相关支撑产业分析。我国家具产业的相关产业主要是木工机械行业,目前我国木工机械的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家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没有高精度、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就制造不出高水平的优质产品,利用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先进技术,提高木材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在家具生产过程中,由于数控技术可以实现家具的个性定制与质量水平的提高,可以间接提高家具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我国家具产业生产中的高档数控镂铣机、自动封边机等还主要依赖进口。但最近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林业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势必给现代家具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实施林机购置补贴政策,必将极大地推动林业机械装备研发,使长期萎靡不振的中国林机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我国家具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夯实基础。我国家具的支撑性产业主要表现在家具产业链中。我国家具产业始终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产品主要以中低档的板式家具为主,尚不具备自主研发品牌,高端家具主要以进口为主。由以上分析可知,相关支撑性产业制约着我国家具产业的技术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使得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为薄弱。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分析。我国家具产业中企业的战略结构表现为木质家具企业的数量在稳步增长,从2000年的1,061家增长到2007年的2,553家,年均增长11.6%。其中,国有企业从2000年的152家下降到11家;集体企业从2000年的235家下降到2007年的24家;三资企业从2000年的290家增长到760家;而个体、私营和其他企业从384家增长到1,758家。但我国家具企业在战略规划上整体表现比较薄弱。大多数企业缺少科学合理的战略安排,受到企业家素质和企业规模的限制,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被动状态,缺少全局意识、前瞻意识。我国家具企业的竞争模式主要依靠的是资源优势,整体规模偏小,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缺乏产品创新,这决定了我国家具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是恶性的低价竞争。比如,乐从家具产业发展至今所依靠的主要是基本的生产要素的优势。由于企业研发能力不强,而且缺少专业的家具设计企业和研发机构,家具的设计也大多是大公司抄国外、小公司抄大公司的相互模仿,产品缺少差异化特色。唯一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只能是尽量压缩成本,压低价格。不仅限制了对国外市场的开拓,甚至遭到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制裁。
(五)机遇分析。根据家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程度,将我国家具产业集群数量分为:东北家具工业区(黑龙江、沈阳、大连);京津唐家具工业区(北京、天津、唐山);长三角家具工业区(上海、江苏、浙江);珠三角家具工业区(广州、顺德、中山、深圳)四大家具产业集群区。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家具的集群区都在我国加大发展的经济圈之内,这为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使我国家具企业能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中,为我国家具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提高相关支持产业的配套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我国家具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机遇。
(六)政府。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政策和措施,如国务院国办发(1986)75号文件规定,从1987年起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改为实行“财务包干”办法;国务院国阅(1990)7号文件规定,从1991年起对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木材产品税税率从10%减为5%;国家银行自1986年以来先后发放林业项目贴息贷款、森工多种经营专项贴息贷款等。2007年10月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制定出台《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对各区域林业产业的发展政策进行定位以求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2010年2月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林业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发展。
四、提高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发展不平衡,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仍然不高。为了实现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初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研发力度。通过与国外先进家具企业的合资使得我国家具企业的技术有了较快发展,家具产业对技术的引进经费也从2006年的1,491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166万元,对技术引进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大。尽管不断引进技术,但我国家具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并没有达到相应水平,产品的生产仍然是大规模的采用贴牌生产,产品的开发也只是在模仿,应通过政府、市场、学校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不断创新培育出拥有真正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在现代家具市场竞争中,产品品牌是一个巨大的利润来源,只有拥有真正“品牌”的产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市场空间。我国的家具应该强调品牌为先导的战略,增强我国家具企业品牌意识,立足于长远持续的市场创造力的高层次国际竞争力策略。
(二)提升产业链国际化水平。根据木桶定律,要形成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优势,不仅要依靠优势企业,更应该注重整个产业链的优化。目前,我国家具产业与发达国家家具产业相比,产业链仍然还很薄弱,主要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我国家具企业应主动进入全球家具产业链体系中,积极与发达国家家具企业合作,通过知识外溢效应,学习国外先进管理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自身产业链的国际水平。
(三)完善我国家具产业集群软环境建设。为了保证我国家具产业能够在未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培育、建设与家具产业集群相关的软环境。一方面建设高水平的家具公共技术平台。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国际家具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对我国家具产业有重大意义的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或是企业产品研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流通类型的家具产业集群区,要充分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对既有的家具产业集群进行调整与优化。比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以及健全的商业运行环境,应该大力拓展销售流通类家具产业集群区。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志霞,肖平.我国家具制造业集群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J].林业经济问题,2009.6.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4]王浩.国家竞争优势的哲与思[J].市场研究,2005.3.
[5]程宝栋,宋维明.中国木材产业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6]许美琪.中国家具业:资源与市场[J].国际木业,2004.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