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19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1/6/1

作者

□文/石林鑫

浏览次数

1722 次

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提要 本文从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以就业为导向”思想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明显向专业课倾斜,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谈起,提出大学语文应全面实施美育教育,培养人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高职学生;美育教育;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能力的教育。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它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因此,美育对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素质,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都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对美育存在的错误理解很多,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认为艺术就是美,从而把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起来,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美育就变成诸如书法、美术、音乐、舞蹈课等孤立、单一的任务。但是,艺术教育并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美的形态就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蔡元培还指出: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全面的美育教育的主要场所,美育在各门课程中同时存在,但在语文教学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的功利化导致美育缺失,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由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同步性,当今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精神文明表现出了某种落后性,传统美德丧失,在高校学生当中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的极度盛行,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广泛蔓延,求知欲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懒散成性等。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把人文精神教育当作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一,在思想认识上,学校只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以满足学生的当前就业为目标,只把就业率当作学校主要任务来完成,没有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变换所需要的素质,忽略了育人的根本职责,把美育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家长也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家庭缺少正确的教育,结果孩子也变得急功近利,只看眼前、不看未来;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如在课程教材方面,当前的高职专业课教材在内容体系上主要是单纯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与专业理论知识相匹配的基本的人文资源。表现在课时方面,就是专业技能理论课时占主导地位,在三年制中占据两年的课时,实践课时占到半年到一年,相应的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基本没有。即使一些学校开设了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一些老师由于自身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也使这一重要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更是因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上也出现了学习的懒散表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技能变化的能力。”这一精神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一些高职学校重技能、轻人文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离不开美育教育。
  三、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美育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从事任何一种专业工作的高级人才,其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发挥都离不开良好的统一而完整的人格、健康的情感、高尚的道德等非业务素质的支持。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美育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理想与追求的教育、忠孝的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第二十九条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得益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领》第三十条提出的“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规定,如今各类学校普遍开设了以传统文化知识中包括文、史、哲在内的汉语言文化课,其中以《大学语文》最为普遍。笔者认为,《大学语文》不是简单的传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应该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即教育人们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等等,这两个基本方面主要就是美育与智育的结合。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两个主要内容就是智育与美育。由此可见,美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环节,是不能被忽视的,不可或缺的,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
  语文学科同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崇高理想境界的美、爱国主义精神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风格情调的美、语言形式的美等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美育教育?
  (一)教材的选择上,选出精品。在高等教育中,影响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材作为知识载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偏重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里,没有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材,就很难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程的。教材一定要贴近青年人,兼顾学术水准与时尚性。
  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教材的选择上下功夫。有专家调查,国家图书馆里标着“大学语文”的藏书达到1,000余种。这可谓数量庞大,品种繁多,令老师们眼花缭乱,难以选择。这些教材有的偏爱工具性,有的侧重人文性,有的强调文学性,有的只选“好文章”。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此也请来名师专家研究讨论,推荐了5~6本风格多样、品位高的精品教材,如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等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这些教材从封面到内容都非常精美,大部分的学生都非常喜欢。
  (二)教学过程:注重实施美育教育。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蕴藏的人文精神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这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她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变幻莫测的社会美、奥妙无穷的科学美、情真意切的情感美、隽永深邃的语言美,每一篇文章都有无数“美”的因素,无不给人以诱惑、启迪、机智、熏陶。《阳货篇》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主要是突出诗的技巧所产生的对情感的启迪、感染、鼓舞、引发、联想诸作用,突出表现了文学作品具有审美价值。文艺与语文教学既有如此密切关系,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一堂堂语文课的进行和一篇篇文学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来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充分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美育的实施应遵循它自身特殊的规律,在语文审美活动中以感受美为主要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的评价标准,才能为学生鉴赏美以及创造美奠定基础。美要靠心身去体验去感受,作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大多在课堂上。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探索美育实施的原则,这样美育在教育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施。
  1、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例如,在老舍的《想北平》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北京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颐和园、天坛、什刹海、玉泉山、陶然亭、香山等,让学生对北京有了更多的了解,激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然后,教师再通过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或在配音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北平的热爱。然后,教师提问:北平美吧,可就是这么美的一个地方假如落到日本鬼子的手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在创设情境后提出以上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身入其境,更好地感受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此时的忧愁。同时,展示1936年、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一些图片,讲述文章写作背景: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这样,通过视、听等颇具美感和情趣的方式,使学生的身心整体极好地受到了陶冶和感染。课本最后的这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热情。相信在前面情境创设之后,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舍强烈思念家乡之情,这一声呼唤,也唤起了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若缺乏这样的感受,学生则不能在美的熔炼中受到熏陶——感受是全身心的体验,把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去。
  2、分析人物形象时渗入美育教育。社会美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格美属于社会美,它包括心灵美、行为美,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以此为表现中心的文章,这些文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小说以战争时期为背景,写了解放军一名年仅19岁的通讯员为掩护几名抬担架的民工,扑在敌人突然撂下的手榴弹上壮烈牺牲,一个新媳妇用自己印有百合花的新婚被单为他送了葬。小说所描绘的不是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和惨不忍睹的景象,相反,它使人感到一种温馨的情,诗意的美。小通讯员为了人民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又如,《世界上最美的坟墓》通过娓娓动听的倾诉,赞美了托尔斯泰崇高的精神和朴素自然的生活作风,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工作的“真”、生命的“善”和心灵的“美”,无不为这位文学巨匠的伟大人格所深深地折服。
  作品中这些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的美。语文教师在对人物的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时,不能只从语文的角度归纳其特点,更应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利用这一时机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现象及时表扬或批评。在这一教学步骤中要努力营造教学中的民主氛围,创设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热爱尊重,让学生的思维在宽松愉悦的状态下一步步向纵深发展,并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教学中升华,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
  3、品析重点词句,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具体体现在准确、生动、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之中,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透彻,其中的美感也就能体会出来。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穿”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再现在我们眼前,一“拍”将急流澎湃的波涛展现出来、一“卷”将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描绘了出来。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遏止的伟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此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气象阔大,笔力飞动,可谓用词精妙的典范。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文学语言的关键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它们创造的深远的意境和美学情趣。
  (三)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的语文理论知识,还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热爱教育事业。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他们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著的成绩,主要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无怨无悔;第二,热爱学生,贴近学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一般都不是非常理想,容易被老师漠视,上了大学,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赏识;第三,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直善良,谦虚谨慎,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敢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操修养,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更深远。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是一条美的长廊,语文的领地处处有美。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让教材的美感因素大放异彩,应以美的语言和手段进行教学,滋润学生们的心灵,引导学生们去感受、去体验并正确鉴别这无所不在的美,乃至掌握创作美的方法和手段,养成爱美护美之心,从而成为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是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职责。
  (作者单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春艳.谈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教书育人,2009.11.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J].教学与管理,1999.6.
[4]张万有.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474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