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在构建内蒙古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2004~2009年相关数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进行计算;运用农业投入边际收益区位商模型对各盟市的农业发展比较优势进行研究。
关键词:内蒙古;农业投入;区域配置效率;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内蒙古农业的特点是干旱缺水,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业(本文所述农业是包括农、林、牧、渔业在内的广义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多,但并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农业投入经费利用效率仍相对较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农牧民增收及农牧区发展都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能够使农业投入经费更加合理的利用,发挥其最大的配置效率,是内蒙古地区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学界关于农业投入效率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且大都是针对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农业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政府农业投入机制效率等方面的研究,鲜有关于农业投入区域配置效率方面的相关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建立全新的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配置效率进行了评价,并通过建立农业投入边际收益区位商模型对各盟市农业的相对比较优势进行计算,希望为内蒙古地区有关部门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的发展特点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具有一定的农业发展潜力,除水资源供应相对不足以外,其他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东西距离长、南北跨度大,人均耕地、牧地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国家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5,323,166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705,841万元,十年间增长了近3倍;同时,用于农业发展的投入经费也逐年增多,从1999~2009年的十年间财政用于农林水事物的支出额增长了近11倍。但在农业投入及产值不断增加的同时,农业产出投入比却在快速的下降,农业投入的利用效率逐年降低。(图1)
二、对内蒙古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的评价
(一)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的评价方法。由于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及水平不同,因此将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到不同地区进行农业建设所得到的收益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差异。根据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要检验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分配是否合理,只需检验各个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是否相等。也就是说,只有当各个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相等,即■=■=…=■=?姿(其中,g■为第i个地区的农业投入的产出收益曲线,x■为第i个地区的农业经费投入量)时,农业投入经费才达到了最优的区域配置。
显然,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的最佳点并不是发生在各个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为0时,而是发生在其边际收益彼此相等时。也就是说,各个地区的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差异越小,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就越高;相反,则越低。因此,通过各个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差异的大小,就可得知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的高低。
(二)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的评价模型。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提出的,其原意是把家庭户数累计百分比与居民收入累计百分比联系起来,以揭示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在实际中,基尼系数已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如吴殿廷等将基尼系数运用在地区差异的计算中;李德清将基尼系数运用到工业结构、企业指标分布均衡程度的定量分析中;吴宇哲等将基尼系数应用于区域水土资源的匹配问题上等。本文将建立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基尼系数来反映各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的差异,并以此来判断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的高低。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假定p1,p2,p3,…pn为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按照实际观察值的升序排列);G为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基尼系数,其数值范围介于0~1之间。与收入的基尼系数类似,如果G为0,则表明各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水平一致;如果G为1,则表明各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水平极度不一致。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将一个系统内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由低到高进行排序,设第i个地区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为pi,i=1,2,…,n。
2、分别计算每个地区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占总边际收益(所有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之和)的百分比,设地区i所占比例为Wi,则有Wi=■。
3、按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由低到高的顺序,计算从第1个地区直到第i个地区的累积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占总边际收益的百分比,设其为Ki,则Ki=■W■。
4、以系统内地区总数的倒数累积频率Ni=■■=■为横轴,累积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百分比(即Ki)为纵轴,作出表示直到每个地区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占总边际收益的百分比随累积地区总数的倒数累积频率(即Ni)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即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洛伦兹曲线。
5、通过农业投入边际收益洛伦兹曲线便可以计算农业投入边际收益基尼系数。(图2)
如图2所示,设直线OM与曲线OM之间的面积为A,曲边三角形ONM的面积为B,则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基尼系数G=■。在具体的计算中,可通过以下推导得到农业投入边际收益基尼系数。
A+B=■
B=■■(K0+K1)+■■(K1+K2)+…+■■(Kn-1+Kn)
=■■(0+2K1+2K2+…+2Kn-1+1)
=■■+■■Ki
=■Wi-■[W1+2W2+…+(n-2)Wn-2+(n-1)Wn-1]+■
=1-■+■
最终得到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基尼系数为:
G=■=■=■-1-■(0≤G≤1)
由于G值介于0与1之间,且G的数值越大表明各地区之间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pi)的差异越大,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配置效率越低;而G的数值越小,表明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配置效率越高,因此,可定义农业投入经费地区域配置效率为:
E=1-G(0≤G≤1)
(三)对内蒙古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实证结果分析。基于上述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模型的构建,本文从各盟市层面对内蒙古自治区2005~2009年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进行评价。根据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关键在于获取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经费的边际收益值。为便于计算和比较分析,主要以特定地区的农业产值增量与农业经费投入量之比来衡量,即:
pi=■
其中,tij表示i地区第j年的农业产出,oij表示i地区第j年的农业经费投入。
由于本文所述农业为包括农、林、牧、渔业在内的广义农业,考虑到数据来源的便捷性与所得结果的可比性,农业产出主要采用各地区各年第一产业总产值指标,农业经费投入主要采用各地区各年农林水事物总支出指标,相关数据全部从各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中获得。表1为计算得到的2005~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的平均值。(表1)
将上述计算整理所得的各地区2005~2009年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值代入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评价模型中,就很容易得出2005~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配置效率。(图3)可以看出,2005~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较低,最高的2005年仅为0.584;各年虽略有波动,但整体上呈下降态势,最低的2009年的配置效率仅为0.443,与最高值相差0.141;中间三年的效率变化波动不大,波动幅度仅有0.6左右。
三、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农业比较优势评价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也指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说,如何对各地区进行准确的定位,明确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有目标、分层次地开发,使国土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偏低的特点,本文建立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区位商模型,对各盟市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劣)势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重点区域、具有一般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普通区域和不具有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区域。
(一)模型构建。区位商是用来衡量区域内部的某一部门专业化水平的系数,是对区域某一产业相对集中程度的度量。自从Balassa(1965)提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以来,RCA就被广泛地应用于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分析中。本文采用区位商测度显示性比较优势构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区位商模型,目的是为了反映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农业发展的相对集中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Li=■
式中,ei为i地区当年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et为i地区当年全行业总投入经费边际收益,Ei为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Et为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全行业总投入经费边际收益,Li为i地区当年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效率区位商。若Li>1,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具有比较优势;Li>2,则比较优势十分突出;若Li<1,则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不具有比较优势。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及各地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Ei)及全行业总投入经费边际收益(Et)均采用上文所述方法计算,其中全行业总投入经费边际收益采用该地区该年总产值和该地区该年财政总支出两个指标进行计算,相关数据均来自《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和《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2010)。本文计算了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在全区范围内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区位商,从而得出各地区农业发展在全区范围内的优劣势地位,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发展的区域重点。(表2)可以看出,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收益区位商大于2的有5个地区,分别是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区位商在1和2之间的有三个地区,分别是兴安盟、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区位商小于1的地区有4个地区,分别是包头市、阿拉善盟、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其中,呼伦贝尔市和巴彦淖尔市的农业投入边际收益区位商都超过了5,而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还不足0.5。
四、结论
(一)通过建立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2005~2009年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2005~2009年农业投入经费的区域配置效率较低,虽然各年略有波动,但呈现出整体下降的态势,农业投入经费区域配置效率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通过建立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效率区位商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2009年的农业投入经费边际效率区位商进行了计算,得到如下结论:在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重点区域有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和巴彦淖尔市比较优势十分突出;具有一般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普通区域有兴安盟、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而包头市、阿拉善盟、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不具有发展农业的比较优势。
(三)任何地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依上文分析,我们把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根据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为三类,即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重点区域、具有一般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普通区域和不具有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区域。在具有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地区,要加大对其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经费支出,充分发挥其地区优势,创办区域特色农业,集中精力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收益的稳定增长;在不具有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地区,就要找准其比较优势所在,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培育优势产业,从而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区域开发。这样,不仅具有农业比较优势地区的农业发展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而且其他非农优势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产业投入利用效率,以达到“人尽所能,物尽其用”的相对理想化状态,从根本上做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者单位:1.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2.内蒙古师范大学统战部)
主要参考文献:
[1]茅于轼.则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量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保罗.科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吴殿廷,宋金平,梁进社.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及其在我国地区差异分析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03.4.
[4]李德清.基尼系数在工业结构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浙江统计,1994.8.
[5]吴宇哲,鲍海君.区域基尼系数及其在区域水土资源匹配分析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