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类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介绍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福建;文化创意产业;产业文化共建;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被定义为一类新兴朝阳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对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推动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也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产业文化的优势,提出当前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发展福建文化的相应对策。
一、关于文化产业的描述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精神经济、体验经济等研究极大地呼应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国家制定福建省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意味着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表明福建省文化产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标准的理论范畴,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不同,各国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同。结合文化产业的消费层面、产业属性与产业内部各行业的联系,本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以市场化方式,从事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和服务的活动,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以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为动力而发展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专利、商标、注册权等的开发能够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这就是说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产业链功能和文化溢出效应,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文化产业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文化产业的特征也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业,其增长贡献主要来源于知识;文化产业又是一个高收入弹性产业,必须要有较扎实的经济基础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拓展性,要求文化也应当实施对外开放。
二、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对当前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立足于报纸杂志、广播影视音像业、出版发行业、旅游观光业、演出娱乐业、在线资讯业、工艺美术业、会展业、竞技体育和教育培训业等分析。
(一)新闻出版业迅速发展。福建省新闻出版发行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据福建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08年我省共出版各类图书10,319多种,图书124,383万份;2004~2008年期刊出版种数为176种,出版总印数3,450万册,出版总印张数133,385千印张。图书报刊的数量大幅增加,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报刊出版种数59种,出版总印数103,791万份,比1999年出版种数49种增加了10种,出版总印数比1999年64,195万份增加了39,596万份,为福建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影视、广播、音像业建设效果显著。2008年福建省拥有各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系统数221,818座,广播电台10余家、电视台数10家,“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网络覆盖面继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0%和98.1%,分别比上年提高0.04个和0.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网的完成,使全省2/3以上乡镇有有线电视联网并逐步实现向宽带网发展;节目套数日益多元化,2008年全省广播节目86套,电视节目37套,与上年持平,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4套和11套。2004年成立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这是由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福建电影制片厂和福建省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等20家实体单位联合组成,同时又是一个以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报刊出版和互联网站宣传为主业兼营科技开发、影视艺术、广告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新闻传媒集团,它的成立标志着福建省广播影视体制改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文化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三)文艺演出事业发展较快。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福建省文艺演出事业发展主要体现在: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0个,公共图书馆85个,剧场、影剧院76个,群众艺术馆10个,博物馆89个,文化馆78个,乡镇文化站1,090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约1.48万场,观众11,022万人次,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应,实现收入约2.97亿元人民币。
(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指引下,福建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推进文化跨越发展。新一轮的文化产业政策表明要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经济和民间资金投入文化产业,确定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进入标准和程序,降低文化产业的进入门槛。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产业总量持续增长,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50亿元,占GDP的3.2%;产业集群和溢出效益持续显现,目前全省已培育建设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3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三、福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发展福建文化产业,拥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海西效应。海西成为国家战略,得到广泛认同和关注,得到中央机关和各部委的大力支持,这就有利于文化产业资金的筹集。另外,福建周边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西等地也主动融入海西,这对提高海西凝聚力、提升海西文化产业品牌总体形象,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就为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二是政策效应。近年来,福建省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来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并实施《文化强省纲要》。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对海西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东岸效应。福建省与广东省相邻,同时与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省份交通便利,而这些地方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文化底蕴,多样性和丰富性都不如福建,而文化的趋同性和互补性又与福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只要海西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文化旅游产品,经过包装和推介,是能够大量吸引这些省份旅客的,这就为发展福建文化产业提供客源基础。从华侨方面来看,福建是名副其实的“华侨之乡”,福建籍华侨和祖籍福建的外籍华人800万人旅居世界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华侨、外籍华人总数的1/3。这些海外侨胞每逢佳节或喜庆,都要返乡探亲、寻根,为福建保持了源源不断的境外客源市场。
四是品牌效应。在文化建设方面,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以及寿山石雕、乌龙茶艺等开始走出福建,在世界和全国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世界客家祖地、世界闽商大会、晋江世界同乡会、世界朱子后裔大会及进香、祭祖等一批民间大型宗亲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在两岸民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形成了较大的品牌号召力。
四、福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差距大,人们的文化产业意识薄弱。2010年5月25日,根据福建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指出,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差距,我省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497元,是农村居民59.6元的8.3倍。从分布上看,我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莆田等地,闽东、闽西、闽北等地相对滞后。相比于上海、广东、北京等一些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省市,我省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思想的深刻影响,文化产业意识与规划意识滞后,思想解放程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文化产业认识上观念落后,文化产业意识薄弱,极大地阻滞了福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偏小,文化多样性不够突出。从产业组织来看,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够明显,2009年福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7%,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24位;产业链不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缺乏特色鲜明和效益良好的大型文化项目的带动;产业多样性不够突出,发展主要是靠传统的报刊、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发展,一些新兴创意文化、动漫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缺乏科技人才,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人才是创造文化创业产业的重要源泉之一,福建文化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且滞后于文化产业的新发展,这是制约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福建的文化市场目前呈现经营单位众多、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产业集聚程度不高、资源分散等市场发育不健全的问题,使得福建的文化产业总体上缺乏竞争优势。
五、发展福建文化产业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优势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提高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福建文化产业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一是要着力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福建城乡文化差距大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乡村居民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意识淡薄。因此,首先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力度,解放人们的思想,转变人们的观念;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的投入,制定和实施新的产业政策,发展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路,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地区,挖掘地区特色资源、地区的饮食和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加强文化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发展乡村观光、绿色旅游业等。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当地的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
二是发展文化多样性,推进产业和文化共建,扩大文化产业规模。结合福建历史文化资源和福建优秀民间文化,挖掘诸如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闽剧、南音、提线木偶和闽西革命老区等历史和民间文化题材,实施和策划具有民间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产业和文化共建,发展文化多样性,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一方面推进文化产业主要向农业行业的延伸发展,因地制宜地建设闽北高山茶叶园区;另一方面推进文化产业向工业、房地产、餐饮业和娱乐等行业的延伸发展,形成福州三坊七巷、闽西革命老区红色土地文化产业基地,市区百里长廊福建民间艺术品走廊,闽西“八大干”、闽北、闽南等风味小吃一条街等一批新型文化产业模块。
三是依托教育,培养科技型人才队伍。众所周知,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科学和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福建文化产业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强科技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政府层面,应当认识到人才问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长久之需,应当适当加大对科技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一方面依托福建大学城教育资源,重点培养高校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产业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完善好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科技人才培训提高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本身层面,也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大胆创新。人才策略层面,要积极引进,尤其是负责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应该努力创设和优化科技人才工作环境,为人才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创造出更广阔的平台。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等.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冯子标,焦斌龙.文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蒋晓丽.全球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6]余义等.论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J].科学观察,2010.4.
[7]张爱剑,吕小军.建设文化旅游城市推动文化发展繁荣[J].政策,201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