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我国目前的国情需要,也是实现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建设的支撑。本文介绍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意义,提出完善循环经济模式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美国科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在20世纪末期由德国和日本对其加以实践。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对能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实现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生产过程。它的特点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的经济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基本目标是从源头预防废弃物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它的基本思想是遵循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有效保护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系统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使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这样保证了经济系统以及生产过程、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将生产方式逐步转向低耗能、低污染、高利用,缓解目前面临的环境和资源压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增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延长产业链,推动我国环保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浪费,同时还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我国正面临的就业困难等现状。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循环经济有助于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要求从生产源头上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它的操作原则是把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为资源,对其进行二次利用、甚至多次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环境的循环净化,这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
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0世纪八十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它所要解决的核心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和谐问题。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从理论上明确了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要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安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持续提高。
循环经济为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着重于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循环经济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能统一思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不能只从大自然获取资源,更要对环境和资源进行修复及完善,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循环经济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第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消费,还包括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和居民消费更多地体现环保理念,在购物、交通、居家、工作、娱乐等环节努力节约资源,减少生活垃圾排放,既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消费,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影响未来人的生存发展。
四、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介入循环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上还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政府的介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推动和政府的投入,因此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在立法、宣传和监督三个步骤上进行完善,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企业和公民的行为;第二,政府制定并实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消费者对循环经济的关心和支持,使国民对未来循环经济发展增强信心;第三,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对相关技术予以扶助,建立相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平台,因为企业以及个人的能力常常不足以对相关技术的研发进行大力扶助,政府的扶助可以减少企业开展研发技术的成本。
(二)完善市场机制,构建资源价格体系。进一步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产环境补偿制度,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状况需求、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可以有效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首先,应该引入市场竞争,以合理的价格促使各个利益主体在竞争活动中加强成本约束,优化资源配置;其次,要完善价格构成要素,使其充分反映市场需求,并反映环境成本,在资源价格的构成中体现资源的开发成本;再次,所有单位和居民都应当对使用资源缴纳使用费,对排污缴纳治污处理费,实施资源和环境收费。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三)健全排污交易机制。排污交易是指排污主体在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以排污指标为标的而进行的交易。它可以利用市场交易机制,促进企业为降低成本而主动减排。首先,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排污总量标准,由有关部门向各个企业分配排污权,准许持有排污权的厂商将剩余排污权进行交易;其次,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各排污权主体之间通过适宜有效的市场交易的方式调剂排污量的余缺。
(四)加强宣传力度,转变观念。循环经济要推行,就必须使公众形成环保和节约的意识理念。在企业层面,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应当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中去,把循环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节能减排、资源的再利用。在居民层面,居民应当关心环保、参与环保,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节处出发,进行节约、环保。
(五)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能源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提高循环经济技术的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制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开展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六)推进循环经济管理创新。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带来很有利的启示,例如完善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形成包涵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来约束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企业行为。
(作者单位: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牛文元.关于循环经济及其立法的若干问题[J].中国发展,2007.3.
[2]涂自立,王朝全.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内生动力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9.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