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23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1/8/2

作者

□文/韩建玲

浏览次数

704 次

金融危机中各国的经济政策与通货膨胀研究
  提要 本文从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度量出发,结合货币数量方程,对金融危机中各国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效果进行分析,并对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会引发全球通货膨胀做了分析和判断。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促进经济复苏,纷纷采取了包括金融救助方案、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推行各种产业促进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对市场信心的恢复和加速经济回暖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否会同时带来通货膨胀的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尝试从货币数量方程出发,对此问题做一些研究。
  一、通货膨胀有关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用通货膨胀率来度量,通货膨胀率就是物价水平上升的百分比。
  货币数量方程■=■+■-■,其中■是货币数量的变化率,■是流通速度的变化率,■是产出的增长率,■是价格的变化率,也即通货膨胀率。在上述各因素中,■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技术进步速度和投入要素的增长速度,■由社会制度和技术因素决定。
  由方程可以看出,决定经济通货膨胀率的因素有三个:(1)货币供给的增长率;(2)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率;(3)实际GDP的增长率。
  二、宏观经济政策
  通货膨胀被普遍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是各国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应对通货膨胀,可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以保持经济稳定的政策。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预算收支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国债政策、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7个方面:控制货币发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推行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选择性信用管制、直接信用管制。
  三、金融危机下的各国经济政策评述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下滑和危机,各国均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阻止经济的下滑,促进经济复苏。
  (一)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各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包括减税、增加公共投资等内容。
  在美国,继布什政府出台1,680亿美元减税方案后,奥巴马政府又通过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方案。在刺激方案当中,减税约占35%。奥巴马经济刺激方案中的公共投资和公共支出项目,有着短期和长期双重战略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地在短期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是为未来的增长奠定基础,有智力、技术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保障。
  欧洲的财政刺激措施,主要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减税、对弱势群体的补贴等三个方面。英国的方案主要以减税为主,其他国家的方案则基本为综合方案。欧盟各国均增加了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
  日本在保增长方面主要依靠财政政策。从2008年8月到2009年4月,日本共出台了四项经济刺激计划,计划支出规模达75万亿日元,占GDP的5%左右。这些支出主要用于:向全国家庭发放2万亿日元的补贴、通过政府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高速铁路建设工程、学校建筑防震、环境保护、儿童和老人护理等社会福利计划。
  在中国,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扩大内需。中国政府推出了以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计划,规模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的16%,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国政府还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就其作用来说,短期内采取扩张型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保增长、促就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维持社会稳定。从长期来看,又可以扶持新兴产业,加速结构调整,为全社会投资环境的改善,为国民经济后劲的提高和增强创造良好条件。
  (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中各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
  1、大幅度降低利率。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长期保持在0~0.25%之间;英格兰银行五次下调基准利率350个基点至1%,欧洲央行下调325个基点至2011年5月的1%。2008年10月31日,日本央行决定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现行的0.5%下调至0.3%。
  2、通过购买金融资产,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美国实行的“数量宽松”政策包括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提供流动性的TAF(期限拍卖贷款)、PDCF(重要交易商信用贷款),也包括向货币市场和资产证券化提供支持的商业票据融资贷款、TALF(期限资产支持证券贷款)等。2009年3月,美联储更是破天荒地宣布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将对MBS的购买由5,000亿美元增加到1.25万亿美元,以及购买2,000亿美元机构债。
  英格兰银行已经于2009年3月25日开始购买公司债,以启动一项750亿英镑的数量宽松政策。欧洲央行5月份也开始实行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计划,购买600亿欧元的资产担保债券。
  2008年7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调减了公开市场对冲力度,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
  就其作用来说,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提高社会总需求,减少了投资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的扩大,促使经济继续发展。
  四、现行经济政策与通货膨胀
  由货币数量方程■=■-■,我们来分析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是否会发生。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货币量的增长,各国通过降低利率、购买金融资产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形成了?荠M的增长。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增长的货币大部分不是转化为居民的存款,就是投入了股票债券市场。货币数量虽然在增加,但造成的货币乘数在下降,代表居民消费的M1虽有所增长,但增长缓慢,商业信贷的增长也没有明显改善。从短期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刺激效果甚微;但从长期来看,银行向市场投放的大量货币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二)扩张的财政政策
  1、公共基础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成后所需维护人员数目少,短期内确实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从长期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多是政府行为,中、小型企业参与机会不大,对一国GDP增长所起的作用也不明显,同时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民众对未来的前景不看好,消费热情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公共基础建设只会带来■的缓慢增长。
  2、减税政策。减税政策在于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能够用于投资和消费,以带动需求的回升。但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直攀升的失业率和企业利润的下滑,一些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民众对未来预期收入和保障悲观,通过减税所得到的收入往往很少能用来投资和消费,大部分又转化为准备金放入商业银行,导致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和内需增长乏力。如果在长时期内民众的消费观念得不到转变,市场的需求难以得到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又将陷入危机。  
  3、挤出效应。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斥经济主体进入部分具有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民间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同时,大规模的信贷资金对财政资金的配套,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信贷资金的供应量。占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总体由于信贷难以跟上,不仅增加了企业生存的难度,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在收入没有明显增加和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内需消费很难有新的增长,由此带来的国家GDP的增长要落后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4、财政赤字。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减税、弱势群体的保障措施等一系列财政政策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这无疑会给各国政府带来巨额的财政赤字。从数据来看,美国2009年的财政赤字猛增至1.42万亿美元,中国2009年的财政赤字将增至9,500亿元,英国财政赤字也可能达到创纪录的1,750亿英镑,各国的赤字率或是逼近、或是超过国际上3%的赤字警戒线。为弥补各国不断增长的巨额财政赤字,政府将不得不通过出售国库券或政府债券向公众借钱,或是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造成货币数量的增加。过度的融资使■大幅提高,在经济增长率暂时不变的前提下,导致物价水平■相应走高,通货膨胀难以避免。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风险。当今世界的各个经济体系之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加深和扩大,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仅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制约,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往往也不是本国的银行能完全决定的。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阻止了全球经济下滑,但由于欧美国家大量投放货币加速了美元贬值,对一些出口依赖型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出口量的减少带来了经济的普遍下滑,影响了这些国家GDP的增长,同时内需难以得到很快的提高,依靠内需拉动GDP也暂时难以实现。一边是国内大量的货币供给和国外资金的涌入,一边是增长缓慢的GDP,不仅会造成通货膨胀风险的加剧,也会造成全球经济的失衡。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短期内由于需求的不足,积极的经济政策所带来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GDP的缓慢增长,能够稳定全球经济,虽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带来了物价的上涨,但同时也带来了GDP的增长,因此在两者相互的作用下,物价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暂时不会带来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但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市场信心恢复,投资和需求的大幅增长,持续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资产泡沫和其他不稳定因素,高涨的■和相对稳定的■将引发■的走高;同时,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提升最终会反映到各个生产要素上,导致物价大范围上涨。因此,伴随着经济的好转,通货膨胀也会随之而来,各国根据经济形势适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是势在必然。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亚钧.宏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97681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