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农超对接”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问题。本文认为,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是破解“农超对接”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农超对接;冷链;配送中心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底,《商务部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之后,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农超对接”是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的重要方式,在促进商业发展、稳定物价、农民增收和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农超对接”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探索,以期寻求顺利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现存问题与困难
虽然政府部门提出要在税收、信贷、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为农超对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但是从目前“农超对接”工作开展来看,仍存在种种的困难。
1、概念模糊。何为“农超对接”?有人认为,“农超对接”是将千家万户的农户小生产与目前飞速发展的超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但是,现有问题正是集中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如何与超市、商家对接。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各农户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谈判力量单薄,在与现代化超市进行合作时,出现了许多的困难与障碍。因此,“农超对接”更准确的理解与表述应为:将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具有注册商标和产品包装等自主品牌的能实行统一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生产基地,与流通领域中较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超市对接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在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剔除过多的商品流通费用,最终达到降低农产品价格的目的。由于现阶段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并未成型,许多地产尝试着成立“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或是现有条件下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
2、观念运用与实际脱节。流行的市场营销理论强调按需生产,强调需求导向。但殊不知,“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是造成卖难的原因之一。市场需求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因消费水平提高、因竞争行为的干扰而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并且随竞争格局的演变而演变,使按需生产变得困难。而农产品受生产周期影响,对需求变化往往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另外,气候变化、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也导致农民按需生产无法按需销售。
此外,信息传递滞后,或者依据旧信息进行耕种,也给农民造成莫大的伤害。农民清楚往年同期的市场需求,也明白目前市场需要什么,却未必知道将来市场需要什么。这样,当外部环境出现变化时,农产品滞销就成为了必然。不但农民急,政府有关部门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因此出现过类似内蒙古临河市抽调政府机关上百人帮助农村销售农产品,使临河的瓜果蔬菜销往四面八方的“义举”。
3、追求纯粹的“对接”将导致效率低下。农民卖难,产品卖不起价。消费者买难,抱怨菜价贵。因此,许多人把焦点集中在流通环节上,认为必定存在着某种不合理。因此,为追求纯粹的“农超对接”而抡起大刀,狠狠地砍向产销中间环节。然而,过于追求纯粹的“对接”,必将导致商品流通效率的低下。
假设在纯粹对接的情况下,4个农业基地不同产品向4个超市销售,流通整个过程需进行多达16次的交易。(图1)
而在中介进入后,流通整个过程仅需进行8次的交易,效率明显提高,而且生产基地与对应超市越多,效率的提高越明显。(图2)
可见,纯粹的追求“对接”,并不能提高商品交换效率,而最终结果,也必将导致新一轮的“买-卖”困难。而且,简单追求纯粹的“对接”,在农民无法提供专业运输工具的现行条件下,还要求超市必须有强有力的物流配送车队来组织农产品采购及运输。而这又对超市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当前在尝试“农超对接”上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包括:散户生产的农产品规格不一,标准达不到超市的要求;直供蔬菜所占市场份额低;超市在进场费、促销费等方面巧立名目、借标准来压低菜价;菜农无法提供税票;通过银行转账的结算方式农民不接受,结算期太长等,真可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能起流通润滑作用
现阶段,超市中销售的生鲜农产品,大多由批发商从农民手中收购,再转手销售给超市。在此周转过程中,农产品的价格逐步上升,也容易变质或造成二次污染。目前,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在我国仍属少数,基本上是农村零售农户耕种,这限制了与大型超市的“对接”合作。诸多困难影响着“农超对接”的顺利实现,因此,寻找新的操作方式迫在眉睫。本文认为,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是破解“农超对接”困局的有效途径之一。
1、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起着农产品汇集与保护作用。生鲜农产品的供给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特点。现阶段生鲜产品的生产特点集中表现为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以及分散性。季节性主要是指水果和蔬菜生产,它们的收获季节基本上是固定的。分散性则主要是指绝大多数的生鲜农产品,包括果蔬、畜禽、水产品都是由分散的独立的农户经营的,绝大多数的单个农户均为“小生产”方式,这一生产特点就加大了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难度。
(2)流通特点。该特点主要表现在时效性、易腐性、鲜活性等方面。生鲜农产品的时效性要求尽量缩短生鲜农产品物流半径,提高物流技术包括运输技术、搬运技术、配送技术等等,实现高质量的快速物流。生鲜农产品的易腐性特点,则要求改变传统的生鲜农产品恒温物流,加强冷藏物流或低温物流。对鲜鱼等水产品的物流则要求运输途中和各物流节点的供氧设施,减少鲜活农产品的损耗。
正由于生鲜农产品突出表现了以上的特点,导致了部分农产品价格时而高居不下,时而无人采摘。而运输途中的损耗更是令人心痛。据了解,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因此,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能起到农产品汇集与保护的作用。
2、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平扼物价。由于以往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过多的中间环节,导致了农产品在田头收购价低,而市场销售价高。受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既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间接节约耕地等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另外,由于冷链物流配送体系的加入,剔除了流通过程中其他环节,对农产品价格也能起到平扼作用,从而有效地解决“价贱伤农”及“价高伤民”的矛盾。
3、能有效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生鲜农产品是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由于人口数量大,市场需求总量也随之增大。为提高农民收入,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力度促进农业生产,但由于保鲜技术不过硬,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导致在收成后陷入了产品储不进、运不出的尴尬局面。为了避免瓜果蔬菜白白烂掉,农民无奈之下只能“地产地销”、“季产季销”,严重影响了产地农民的增收和种植积极性。而政府官员则疲于奔命,四处推销农产品。而距离农产品生产地远的城镇居民,则“欲购无门”。
建立合理的冷链配送体系将能有效地缓解市场供需矛盾。高效物流冷链配送中心在“农超对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产品(包括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同时,由于能实现在丰收时采购并冷藏,在淡季时销售,从而有效地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4、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绝大多数果菜都是一经摘下就直接进入市场,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的措施,失去巨大的增值机会和空间。加工处理对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尤为重要。经过统一收集后的鲜活农产品,往往都是原始形态的实物,不能直接分送各超市门店销售,而应进行加工,包括对植物根部切除、清洗等初加工。另外,还可以加工成罐头、蜜饯、果脯等,或是提取果汁等深加工。加工后的农产品的附加值可增加50%以上,有些甚至超过农产品的原值。比如:1斤青梅0.7元,如果加工成凉果则可卖数元一斤,产值增加几倍。在建立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后,还可以配置中央厨房,通过集中规模采购、集约生产来实现农产品的质优价廉。
5、食品新鲜与安全的保证。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力。近段时间,双汇瘦肉精事件尚未平息,西瓜、葡萄、猕猴桃等瓜果,又新爆出使用膨大剂。实际上,食品安全不仅在源头上值得重视,在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中间地带,也值得我们关注。食品在采摘后腐烂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由于现阶段相关政策与法规的不够完善,政府监控管理不到位,食品物流环节中的安全问题常被忽视。建设一条食品冷藏链,使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过程中始终处于所规定的低温环境状态,可充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
6、分装、分拣工作有利于超市销售。由于生产基地进行大批量单一产品生产和超市各门店要求的是小批量多品种存在着矛盾,也影响着“农超对接”的顺利进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采取大批量采购,对农产品进行分装,缩小包装,以满足各门店的要求。此外,超市各门店在同一时间提出的要货品种上也不尽相同,要货数量也不等,如果由农户进行配送是不实际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恰恰能做到根据各门店的要求进行分拣、配送。
7、中央采购制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现阶段,虽然连锁超市遍地开花,但是能形成自有物流配送中心的,仍是凤毛麟角。由于缺乏物流配送中心,许多卖场仍停留在分店各自采购农产品(有的甚至派员工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或由分店统计缺货数量,总部汇总下订单,批发商(或农村经济合作社)直接送货至门店的阶段。但是,这样的操作效率低下,批发商未必有足够的物流配送能力,而超市各分店没能集中精力进行商品销售。
实行中央采购制度,采购权限高度集中于配送中心进行统一采购所有门店经营的商品,门店则专门负责销售,与采购脱离。这是一种采购与销售相分离的采购制度。采购职能集中于训练有素的采购人员手中,有利于保证采购商品的质量和数量,提高采购效率,同时使各门店致力于销售工作,提高店铺的营运效率,从而降低了连锁门店仓储、收货等费用,也有利于规范企业采购行为。但是,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对土地、劳动力、资金及管理要求极高,许多超市并没能力配置自有物流配送中心。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深入,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外接承担起这些超市对农产品的采购、筛选、加工、配送等工作,达到集中操作,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三、结束语
“农超对接”工作是目前推动三农建设的重要一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冷链物流设备,采用先进的冷藏技术,对鲜活农产品进行规范化、合理化的收集、分拣、加工、包装、冷藏、配送等一系列的专业化操作,不仅促使农产品成功地进入超市卖场,更是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保证了农产品在采摘后的新鲜,这必将能有效地化解目前所遇到的困难,从而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1.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2.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任学军,潘灯.“农超对接”重构零售业价值链.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0.9.
[2]张琼.“农超对接”的困局与破解策略.北方经济,2010.3.
[3]王永胜.“农超对接”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物流科技,2010.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