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24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1/9/1

作者

□文/雒园园

浏览次数

866 次

谈高校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
  提要 《税法》课程在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但《税法》教学还处于较低水平。针对税法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精选教材、引入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税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税法》是高校会计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理论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实务上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近年来,高校会计专业对税法教学的讨论比较热烈,关键问题集中在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选择和把握方面。本文主要对影响税法教学效果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法,旨在提高《税法》课程教学效果。
  一、会计专业税法课程特点
  (一)税法课程内容具有较强时效性。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广义上的税法不仅包括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法律,还包括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部门规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税源状况的不尽相同、纳税人的千差万别导致《税法》内容的频繁更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保证税法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和前沿性。
  (二)税法课程内容具有多学科复合性。相对于高校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税法课程内容有其鲜明特点。税法教材虽然通篇在说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但是彻底掌握税法知识需要有会计学、法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如,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会涉及到财务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不一致的项目(借款利息支出、工资薪金支出、公益救济性捐赠、业务招待费等),要想按照税法进行纳税调整,必须具有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又如,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订立合同、字据等要缴纳印花税,但是什么情况下判断合同成立,却属于《合同法》规定的内容。因此,教师只有具有多学科背景,渊博的知识储备方能驾驭税法课程。
  (三)税法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税收实体法看,税法的教学内容中包含多个税种,每个税种都要涉及到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税款计算、纳税环节、减免税情况以及纳税期限和地点等内容,其核心问题是解决税款的计算与征收问题。从税收程序法看,税法主要解决税务管理、纳税程序、法律责任、税收救济等内容。税法的上述内容使得高校会计专业税法教学不能一味追求法学理论的教学,更应满足税收实务的工作需要。
  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材更新滞后于税法内容的频繁变动。由于法律具有时效性,现行税法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出台的文件、通知等行政性规范比较多,调整又多是不定期的,造成税法教材的更新滞后,即使是实用性较强的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考试教材也存在明显滞后现象。另外,目前大多数教材偏重税法基本理论的阐述,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教材缺乏相关案例和实践环节的介绍导致晦涩的理论越发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目前,《税法》课程的教学多以讲授为主,缺乏实用性和互动性。由于《税法》课时普遍设置比较少,导致大部分教师为完成教材内容而采用“一言堂”的授课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上课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而单一讲授方式的课堂教学并没有使学生将税法规定和会计业务核算、纳税业务申报等具体实践联系起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虽然多媒体教学也应用到《税法》课程的教学中,但由于税法课程的时效性强,导致课件需要不断更新,加重了授课教师备课的负担,也影响了部分教师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的积极性。
  (三)未建立税收实践教学体系。高校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育应把理论培养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缩短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的距离。目前,很多高校税法课程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税法规定,轻会计处理;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备,教学设施不齐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动手能力不强。其中,导致税法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都存在税法方面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会计出身的税法教师法学知识不全面,而法学教师出身的税法教师与会计实践有相当距离,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多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有效地理论结合实际,无法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税法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对教师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有较高要求。要指导学生完成《税法》课程的教学和实训项目,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税法理论和税务实践经验,这样才能胜任课程教学。在提高教师包括会计学、管理学、法学等涉及税法课程的理论水平的同时,高校可以建立税法教师年度派出机制,让教师每年有机会走入企业或者税务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高校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质量。
  (二)关注税收动态,精选授课教材。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每年都要颁布和制定新的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条例。在选择教材时,教师要精选教材。除了选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以外,还要搜集最新的税收政策和相关信息,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税务实践保持高度一致。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要注重税法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选择基本理论和具体实例相结合的教材,加深学生对理论、政策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
  (三)引入实践教学。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学生很难透彻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因此,高校会计专业有必要进行税法课程的实践建设,以便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一,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活动情境或事件为题材,讨论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在税法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情况,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讲完一定教学内容之后,精选典型案例,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交由学生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思考所学的税法知识,提高学生处理税法问题的能力。
  第二,加强实验室教学。高校会计专业的税法教学要求理论结合实际。税收实验室的建设能够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税务业务模拟平台,能够给学生以必要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税法》课程的积极性。教师在实验室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包括原始凭证、会计账簿等各种教学仿真物,进行教学示范演习。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扮演公司经理、财务、销售等不同角色,模拟现实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业务。学生通过模拟税务会计、模拟纳税申报等环节的实践操作加深对税法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税法问题的能力。
  第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高校会计专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迫在眉睫。高校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带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经济业务,熟悉纳税业务全过程,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零间隙”、毕业上岗的“零过渡”、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打下基础。通过建立税收实验室和建立实训基地,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能力的现状。
  (四)完善考核方式。高校应该将课程教学改革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机结合。《税法》课程的考核应侧重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税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规范考试内容。《税法》内容每年在不断变化中,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关注税法的改革和调整,及时更新讲授内容,而且要在考试中增加税法新知识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考试内容的实践性。比如,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企业纳税申报资料,要求学生填制增值税、营业税申报表和涉税记账凭证,登记涉税账薄等;给出企业的相应资料,要求学生设计纳税筹划方案等,这样的考试内容会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永远是最新、最有用的。第二,创设考试形式。高校应该增加新的考核方式,在传统闭卷考试的基础上,设立开卷、半开卷以及单科论文、调查报告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并增加这些考核方式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创设多种考试形式有助于学生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丰富考试题型。在题型设计上应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填空题、名称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这类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核题型。取而代之的是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综合分析题在内的能够体现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题目。第四,加大平时成绩考核比重。在《税法》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高校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课程内容与实践的优化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高校会计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
[2]林颖.关于《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4.
[3]卢美玲.应用型本科《税法》教学方法研究与开发[J].会计之友,2010.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292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