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入手,根据海南省历年经济发展数据,分析产业结构的错位幅度及海南省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弹性,提出促进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错位幅度;弹性分析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239);海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HJ2009-46);海南大学科研项目(KYQD103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而就业结构变动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产业结构构成了就业结构的物质基础,在总体上决定着就业结构和就业的总规模,而同时就业结构也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海南省由于地理位置及相关资源的制约形成独特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有其特殊性,因此有必要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达到经济增长与就业同步增长的效果。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只有二者变化的速率大致相同时,地区经济才能稳定协调发展。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就业结构,而人口的就业结构和规模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动一般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进行说明,一国的就业结构在特定的时期内发生经常性的变动与该国的产业结构变化有关。
一、产业结构错位幅度分析
产业结构错位是指产业产值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不一致性,一般用错位幅度来进行衡量。错位幅度反映了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间转换“错位”的绝对差距。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第一产业结构错位幅度由正错位逐步缩小,二三产业结构错位幅度由负错位向0靠拢,当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第一产业结构错位幅度转为-1.5,二三产业结构错位幅度分别为1.2、2.9。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错位幅度为负值,说明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转换。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如果在一个国家中三次产业是完全竞争的,而且劳动力可以在各个产业之间自由流动,劳动力会根据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的高低而进行流动,由生产效率低的产业向生产效率高的产业进行流动,直到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等。即各个产业结构错位的幅度应为0是最佳的产业结构状态。
根据海南省三次产业的相关数据,计算出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的错位幅度值,做出产业结构错位幅度图,如图1所示。(图1)可以看出,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错位状况十分严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远高于其产值比重,错位幅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稍有波动但变动幅度不大。到2009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还高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25.2个百分点,这主要说明在第一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未对产出做出贡献,有时甚至是负的贡献,因此在第一产业中存在着对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压力;第二产业错位幅度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呈现倒S曲线变化的形态。随着海南省确立“一省两地”的经济发展战略后,由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对于生产技能的要求也较高,致使第二产业吸引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因此其第二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错位幅度一直徘徊不前,而是逐渐远离0,这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在减弱,伴随着吸纳能力的减弱,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在扩张。第三产业的错位幅度则是比较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由负错位渐渐向0趋近,这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随着进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多,第三产业就业的空间在缩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海南省第三产业就业的难度在增加。
二、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弹性分析
弹性是物理学力学中的一个术语。从19世纪开始,法国、英国、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将弹性引入经济学研究。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
就业弹性=■ (1)
从式1中可以看出,就业弹性即是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从就业弹性系数可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比率关系,但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选取1988~2009年的统计数据,计算海南省就业弹性系数及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如表1、2所示。(表1、表2)从就业弹性系数可以看出,海南省刚建省的前几年,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海南省在这几年的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投入起到的作用比较大。在1993年海南在整个经济发展史上画上了深刻的一笔,房地产整个行业经历了强大的洗礼,致使在1993年后的几年中海南经济增长都无法从房地产泡沬中走出来,也导致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的能力明显减弱。1995年、1996年、1998年海南省的就业弹性系数都为负值。说明经济增长不仅不能吸纳劳动力就业,反而排斥劳动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劳动力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经济转轨和房地产泡沬对于经济的影响减弱,2000年以后的就业弹性系数变化的趋势是平稳上升的状态,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好转。从对“八五”到“十一五”期间海南省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海南省在“十五”期间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拉动吸纳能力较强,而在“九五”期间对于就业的拉动能力则较弱。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等各方面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劳动力的投入则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了,因此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吸纳作用在减弱。随着海南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劳动力的投入不再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资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成为海南省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在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对就业增长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结论与建议
海南省经济增长在建省后一直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增长速度虽高,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不是很大,也可以说并不明显。尤其是从三次产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时,各个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差异更大。海南省在1998~2009年的22年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值为0.099,第二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值为0.155,第三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值为0.459。呈现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的状况,这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较小且在这22年间有7年为负值,即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达到饱和,就业吸纳弹性下降幅度最大,不仅不能吸收劳动力,而且表现出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的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大部分为正值,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但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在三者中最大,说明发展第三产业对就业增加不仅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促进作用明显大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总体水平较低,但波动幅度较大,在三次产业就业变动中充当就业的“蓄水池”。海南省第一产业在1992年以后的几年内就业弹性系数基本为负值,这说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绝对量减少,但从产值角度来看,其创造的产值并未减少,这说明第一产业就业量的饱和和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因此需要转移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也是我国在20世纪九十年代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进行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分析时,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数值很难反映该产业就业的变化,它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化,它是随着二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当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加时,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就会下降,因此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就业中实际上起到了“就业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变化的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并没有呈现出稳定变化的状态。但总体的就业弹性水平是大于第一产业水平的。有些年的就业弹性更大,如2008年达到1.19。而在1997年到2000年期间,就业弹性基本呈现负值。这一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工业企业消除冗员的一个过程。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是由于海南省本身工业企业不是很发达,企业的数目较少,而在工业化进行中第二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逐步提高,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技术和资本起主要作用;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开始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工业企业减员增效,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因此,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的下降趋势和负值的持续出现并不一定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也不意味着第二产业没有就业增长的潜力。2000年以后,海南省就业弹性表现为正值,呈现上升趋势,表明第二产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后续效果逐步得以彰显,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
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对就业发挥“火车头”的作用,即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尽管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但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存在着总体下降的趋势,但其平均就业弹性远远高于一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非常强,海南省就业的增加主要靠第三产业来拉动。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其就业弹性本来就较高,因此就业人员的增量部分仍应尽可能多地配置在第三产业。尤其是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加强化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更需要提高第三产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当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即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稳定时,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更好地促进就业增加,也同时说明了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省统计年鉴1989-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Tot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M].Ha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1.
[3]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4]温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2010.6.
[5]李玉凤,高长元.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