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一些地区发病的地块越来越多。发病轻的可减产1~2成,严重的减产达一半以上,甚至绝收。因此在无病区应注意防治其传入蔓延。
症状:从苗期至生长期均可发病。新发病的地块,病株常零星成簇分布,小麦抽穗前一般不表现症状。但发病年限越久的地块,土壤中菌量越多,自冬前分蘖期就表现症状,病苗瘦小,分蘖减少,叶色浅绿,下部黄叶较多,病根纤细,易拔起,用放大镜检查茎基叶鞘内侧,可见到黑褐色粗壮近平行分布的菌丝。至小麦灌浆后,症状最明显,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死的白穗,与健株极易区别。剥开最低一片叶鞘,可看到叶鞘内表皮上长满紧密交织的黑色菌丝结成“黑膏药”状。受害病株在根茎处易拔断。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根茎土壤中越冬。病区的场土、麦糖、麦根茬等混有大量病菌,种子中混有病残组织也可传病或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在病残组织中腐生,也可在土中存活1~2年,其侵染力很强,可从麦苗初生根及根间侵入,也可通过胚芽及外胚叶侵入组织内部,然后进一步扩展到根茎。条件适宜时,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能侵染。一般零星发病田块,如不及时防治,2~3年后,菌源积累,即可发展为成片死亡。
防治方法:发病后的地块,尽量不再留种,换用无病苗种子。无病区需对外调种子时,须严防病菌随种子夹杂物传入。选用高产耐病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有计划地选用非禾谷类作物进行1~2轮作或实行水旱轮作。合理安排播种期。在病区应先种无病田,后播有病田。发现零星病株应立即处理,并注意清理病残组织,增施磷肥,重施无菌有机肥,培养地力。
药剂防治:土壤处理,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粉剂,每亩用量为0.5公斤加水300公斤或混细土40公斤进行沟施或底施,发现病株,拔掉后用50%多菌灵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喷液。(供稿:河南省滑县枣村乡武新良 张书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