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31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1/12/1

作者

□文/罗倩蓉

浏览次数

778 次

我国建筑寿命相关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提要 本文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手段,对建筑寿命文献进行研究,从“建筑寿命”的研究视角、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与盲点、研究发展动态趋势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解析。结合国内建筑寿命发展背景特征,以及国外建筑寿命研究脉络,提出未来城市建筑寿命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领域。
关键词:建筑寿命;研究视角;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一、文献查阅范围及手段
  本次研究文献查阅数据库选取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增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主题词为“建筑寿命”,在此基础上选择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共计100篇。其中期刊论文68篇,学位论文17篇,会议论文15篇。(图1)









  文献研究手段是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对关于“建筑寿命”的研究视角、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与盲点、研究发展动态趋势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解析。另外,通过对“建筑寿命”研究三个层面的剖析,重点研究中观层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内建筑寿命发展的背景特征,以及国外建筑寿命研究脉络,提出对未来城市建筑寿命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领域的展望。
  二、国内研究建筑寿命的层次
  国内对建筑寿命的研究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一)宏观层面的建筑寿命研究。宏观层面的研究将建筑寿命作为反映社会问题的一个点,主要描述建筑“短命”现象,分析其短命的原因并提出策略,主要包括制度建设的意见。宏观层面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推理缺乏数据支撑。
  1、研究视角。宏观层面对建筑寿命的研究(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针对中国建筑“短命”现象,提出可能的成因及对应的策略;第二类是生命周期方法论的应用;第三类是针对建筑寿命做研究总结。各类文献比例如表1所示。(表1)
  2、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宏观层面研究视角分类,表2将宏观层面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一个总结。(表2)
  (二)中观层面的建筑寿命研究。中观层面的建筑寿命研究立足于建筑物整体,研究影响寿命的因素与延长寿命的措施。
  1、研究视角。中观层面对建筑寿命的研究(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小类:第一类是站在设计的角度,分析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第二类是对旧建筑的改造研究;第三类研究建筑再利用价值或评价方法研究。(表3)
  2、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中观层面研究视角分类,表4将中观层面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一个总结。(表4)
  (三)微观层面的建筑寿命研究。微观层面的建筑寿命研究立足于建筑物的局部,研究其局部改进对建筑寿命的延长。
  1、研究视角。微观层面对建筑寿命的研究(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小类:第一类是针对建筑局部,进行材料革新与技术研发;第二类是考古建筑中建筑寿命与延长措施;第三类是其他。其中,其他是指涉及到了建筑寿命,但是对建筑寿命不作深入分析,以本文的观点来看也无研究与参考价值的。(表5)
  2、研究的主要内容。(表6)
  三、研究重点与盲点
  通过文献总结、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建筑寿命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通过材料革新与技术研发延长建筑寿命方面,其次是生命周期方法论的应用、短命现象成因及策略建议。如果将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分开分析,还可以发现关于建筑寿命研究多集中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更多的集中在生命周期方法论的应用和评价研究方面。国内的研究较少涉及对建筑寿命的总结,而且对建筑寿命成因进行分析的学位论文也很少。(图2、图3)








  四、研究动态趋势
  通过对“建筑寿命”历年研究的论文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一些历时性的动态研究脉络特征。(图4)国内关于建筑寿命系统性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82年,在此之后相关文献从数量上也在不断增多,并且研究视角不断扩展,研究内容也呈多元化发展。
  从时间阶段来看,早期(19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生命周期方法论的应用、建筑寿命的总结、材料革新与技术研发、考古等;中期(2000年前后)关于建筑寿命的论文开始关注从设计对策以及旧建筑改造上延长建筑寿命,更多策略性的论文开始出现,打破了从物质研究占绝大部分比重的格局;近年来关于建筑寿命的评价研究、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逐渐增多,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从材料革新与技术研发上面延长建筑寿命的研究比重一直保持一定量的水平。(图5)
  值得注意的是,从研究论文数量来看,生命周期方法论的应用在2006年达到顶峰,后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至于2006年是否是个研究拐点还是仅是周期性波动,尚待观察。而关于短命现象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方面的论文从2008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此项研究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图6)
  国内建筑寿命研究的发展需要透过表象进行深入。从国外建筑寿命的研究脉络来看,对建筑寿命的研究一般是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估算建筑的寿命,并且深入剖析造成建筑被拆的原因,提出延长建筑寿命的方法。近年来,以建筑的再利用与改造为主要研究点。我国关于建筑寿命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向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研究上拓展。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健.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建筑寿命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沈金箴.解决“短命建筑”问题不能就建筑论建筑.城市发展研究,2008.2.
[3]张旭,石玲莉,张奔牛.短命建筑的成因与预防对策.重庆建筑,201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97877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