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各个项目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发生变化,但是不同收入阶层的表现各不相同。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及规律,希望对政府调整收入分配和制定经济发展政策能有必要的指导作用。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占了大部分比重,它的作用在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哀退之后尤为明显。安徽在这一经济背景下如何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成为所有安徽人关心的一大课题。文章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收入入手,用扩展线性模型分析他们变动的关联以及特点。然后谈谈如何通过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发展经济,最终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全民富裕。
一、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1、经济学家郎奇(Lunch)于1973年提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的。该系统模型有两个基本假定:(1)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仅取决于该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2)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出此范围的需求两部分,基本需求与收入无关。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函数形式为:
Vi=PiXi0+bi(Y-∑PkXk0 i=1,2,…n (1)
(1)式中,Vi是对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Pi是第i种商品的价格;Xi0是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bi是第i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它满足0<bi<1;Y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PiXi0是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bi(Y-∑PkXk0)是对第i种商品的超出此范围的需求;∑PkXk0是对各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V=∑Vi为总支出。
2、利用截面资料对模型各部分的估计运算
令 ai=PiXi0-bi∑PkXk0 (2)
则(1)式化为Vi=ai+biY (3)
因为∑Vi=∑ai+∑biY,即V=Vo+bY;从而b=∑bi为边际消费倾向。利用截面资料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法)可求得(3)式中的ai和bi的估计值。
对(2)式两边求和:
∑ai=∑PiXi0-∑bi∑PkXk0
故有 ∑PkXk0=∑ai/(1-∑bi) (4)
将(4)式代入(2)式得到
PiXi0=ai+bi∑ai/(1-∑bi) (5)
3、运用1995年-2001年《安徽统计年鉴》按收入划分的城镇居民截面数据,采用上述模型得到如下估计值。见表-1
二、消费结构动态分析
1、总体上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从表中可以看到,1996年边际消费倾向0.723达到最高点,1998年跌至最低点0.5723,之后缓慢回升。
(1)这种变化与近几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1997年暴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整个亚洲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南亚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倒退。中国在这次危机中充当了捍卫者的角色,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因此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和损失。1998年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就突显出来,国民经济增速放慢、通货紧缩、投资减少、消费水平降低。中央政府及时果断的采取措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发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近年国民经济逐渐好转。
(2)消费倾向下降也与微观经济主体—居民的消费行为有关。第一,城镇居民固定收入增长缓慢(工资、奖金等),而非固定收入或一次性收入增长较快。按照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短暂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最终导致居民储蓄上升。第二,全省城镇家庭居民年储蓄存款的43%是20%高收入户的储蓄,仅7%的储蓄是20%低收入户的储蓄。按生命周期假说,大部分高收入的家庭可能正处于其主要成员一生收入的高峰时期,为了将来退休后消费水平不会降低,他们的储蓄占收入的比例较大,相对来说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较小;而那些新进入劳动力年龄的年轻人和退休的老人收入水平较低,储蓄率也较低,或许还进行负储蓄,所以有较高的消费倾向。第三,制度因素不稳定,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80年代以来国家进行了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一系列改革,改革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城镇居民的支出增加,消费的选择更加谨慎,特别是尚未完成的各种变革使人们无法做出稳定的支出预期,防范风险的储蓄也随之上升。
2、从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和食边际消费倾向来看,城镇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但还未达到小康标准。利用表-1并结合《安徽统计年鉴》数据得到图表-2,从中可以看出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而1995年-2001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上升趋势,这符合恩格尔定律—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粮食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联合国曾经提出恩格尔系数的数量界限:60%以上生活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为最富裕水平。按照这一标准安徽自1998年之后就已经进入了小康,但同全国同期恩格尔系数相比,比重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如果按照我国1995年制定的城市小康水平12个标准来衡量,只有恩格尔系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实际收入等少数几个指标合格,其它的都未达标,如2001年安徽城镇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比重为12.96%明显低于16%的标准水平,因此安徽还未实现小康生活,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更是有一定的距离。食品边际消费倾向相较于恩格尔系数更靠向安徽经济实际。它总体呈下降趋势,符合恩格尔定律,但相对于恩格尔系数变化速度较缓,比较好的反映了安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又未实现小康的现实状况。
3、城镇居民逐步由生存型消费结构向发展型消费过渡。吃、穿、住三项基本需求,虽说有所波动,但总量上明显有下降趋势,边际消费倾向从1995年0.3737下降到2001年0.3254。相应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倾向却保持上升执头。特别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其支出比重到2001年为止由原来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消费倾向也相应提高。当然,在过渡整个过程中也有不协调的地方。第一,三项需求中,住房消费有逐年上升之势。一方面,是由于还未消化完住房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大规模旧城改造,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医疗保健支出虽然增长较快,但用于居民日常保健、保养能准确反映居民消费层次的支出却不多,医保支出的增长主要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原因。第三,文化娱乐支出中教育支出比重过高,而生活娱乐支出则略显不足。
4、家庭设备消费疲软且波动较大,但有望复苏。从表-1可以看到1996年边际消费倾向达到最高点0.124,1998年降至最低点0.0808,这三年间家庭设备消费量连续负增长,分别为-0.0193、-0.1016、-0.0068。之后呈波动性增长,但增速放慢,到2001年为止分别为0.3062、0.1111、0.08602。其消费量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0935,还未恢复原有水平。这说明家庭设备消费还有增长的余地,加上最近国家发出了一个消息:国家正积极筹备发射数字电视信号事宜,明确提出2015年停发模拟信号,全面使用数字信号。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复苏、增长,新一轮的家庭设备消费高潮必将到来。
三、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
改革20多年来安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消费支出显著增长,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型—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逐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支出增长放慢;消费结构仍有待调整,食品、衣着支出比重依旧很大。收入、消费、消费结构联系紧密,互相促动。收入提高必然带来消费总量的增长,消费结构的转化;而消费增长、结构转化也定会促进收入的增加。因此我建议,从收入和消费入手,结合安徽实际情况因地置宜,使收入、消费、消费结构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1、发展经济,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促进消费。第一,大力发展生态、人文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二,鼓励居民从事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量。第三,将民营机制广泛引入国有企业,改造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借以培育一批主导企业,走出经济低水平循环。第四,支持具备品牌优势、管理优势、市场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跨部门重组。第五,强化行政体制改革力度,真正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行政服务体制。能否建立服务型的行政体制,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有效落实和百姓对其的信心和希望。
2、调节居民收入,缩小居民贫富差距促进消费。第一,建立、落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人们生活得以保证、消费得以继续。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一项稳定机制,它采取国家立法的形式,将居民的收入在居民间、以及居民长期消费间进行均衡调节,保证居居民消费整体和长期的均衡稳定。第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直接对居民收入进行调节。各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实践经验证明,在个人所得税的初级阶段,其职能应以筹集财政收入为主。但在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理应承担尽可能大的调节居民收入水平的职能。而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采用分类课征办法,不能全面地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会造成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交税,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
3、启动和保持良好的社会预期,使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强化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有很多,如居民收入、制度变革、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居民对其的预期(经济周期)、社会可供选择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偏好和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强化居民消费的方法就是针对影响它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前面已经谈及了增加和调整居民收入的措施,这里不再赘述。与居民消费紧密相关的制度变革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居民慢慢地适应了其对自身的冲击和影响,加上宏观经济形势日渐看好,居民逐渐恢复了比较理性的预期。社会可供选择的产品和服务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根据消费结构变动情况看,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大有可为,房地产也逐年升温,加强这些这方面的引导、协调、控制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社会方化风俗对居民的影响比较难以确定,有时它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如不吃猪肉的回民,但更多的表现为,潜在的影响,如何发现、改革、利用它们来增加消费点是我们要认真探讨的问题。■(□王浩林 马广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