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陕西是国家确定的苹果优势产业区,同时也是产量和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苹果产业已成为振兴陕西经济的重要引擎。陕西苹果出口基地的建设不仅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也符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整体思想。基地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提高陕西苹果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本文分析陕西苹果出口基地建设存在的宏微观因素和条件,探讨出口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以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陕西苹果;出口基地;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陕西省苹果出口基地建设的分析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月29日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40%。2008年国际贸易量超过150万吨,出口、进口均呈增长之势。2006年苹果出口80.4万吨,价值为3.7亿美元,2007年出口苹果101.9万吨,价值5.1亿美元,2008年出口115,3万吨,价值7亿美元。近年来,我国人均鲜苹果消费量13.2公斤/年,超过8.2公斤的世界人均消费水平。预计2010~2015年我国年人均鲜苹果消费量在14公斤左右,2010年我国需要鲜苹果1,918万吨;2015年鲜苹果年需求量增加到1,988万吨。2010年我国苹果总需求约3,120万吨,2015年苹果总需求约3,370万吨,供需基本平衡。
2009年陕西省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847.4万亩和805.2万吨,苹果产量首次超过山东省跃居全国第一,实现了苹果面积、产量、品质全国第一的目标。陕西苹果基地承担绝大部分苹果的生产,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与实施,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一、苹果出口基地建设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2002年10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投入半年多时间,对陕西渭北区域果品生长的土壤、水和空气进行全面的苹果绿色出口基地认定工作。2002年12月,面对国内大中城市逐步开始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发达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的形势,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渭北300万亩绿色果品基地和100万亩苹果出口基地的任务,由果业部门统一组织,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公司+农户”的形式,启动建设绿色食品苹果基地。
1、陕西苹果出口基地建设的主要成就。形成了大规模的较集中的优质苹果出口基地,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到2004年底,全省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710万亩,总产量达到了550.21万吨,而且集中在渭北高原一带,其中渭北27个优质苹果基地的种植面积达到了512万亩,占全省苹果总种植面积的72%。在基地内,苹果布局相对集中连片,不少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格局。苹果产量和质量同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加强。陕西苹果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相配套的原则,结合国家标准,参照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苹果标准,制定了陕西苹果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检验监测和卫生安全标准,完善技术操作规范,做到有标可依。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建成了陕西苹果质量检测中心,对苹果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做到标准的严格执行。同时,陕西在苹果生产和果品加工过程中,建立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做到违标必究。
2、陕西苹果出口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苹果出口基地的基础设施概况:陕西省属于干旱省份,苹果的生产也主要集中在渭北高原一带,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分布不均,年降水量为500~600mm,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8、9、10这三个月,苹果生长对水分要求最迫切的5、6、7三个月的降水量偏少,而由于基地内果园水利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到陕西苹果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渭北高原27个苹果基地县大多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交通设施也相对落后,苹果的运输受到很大的制约,损害严重,影响了苹果的销售。苹果出口基地的管理体系与从业人员素质现状:一方面从业人员多为土生土长的果农,其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不足,质量观念、市场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基地县乡政府对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投资不足,支持不力。从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况:基地推行的公司+农户的苹果产销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果农的市场风险,但在技术上、经营上还是需要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果农专业合作组织近几年虽有发展,但速度缓慢、数量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苹果产业化的发展。
二、陕西苹果出口基地生产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稳定生产规模,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按照立足资源,面向市场的原则,陕西苹果基地的建设应在面积相对稳定,适度扩张的基础上,坚持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品种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压缩晚熟的秦冠和中晚熟的元帅系和金冠系等一般品种,通过高接换种等途径增加早熟和中熟的新优品种。针对不同的产区,采取不同的配种方案:渭北高原优生区,应以晚熟和中晚熟品种为主,适度发展部分早、中熟品种。陕北丘陵区,应以抗寒性强的大果型鲜食品种和加工品种为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果业生产条件,从苹果特产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帮助果园建立基本的灌溉设施,力争实现现代化的科学灌溉体系。加强科研机构与基地的科研合作:铜川果树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是国内较为著名的从事果品研究的单位,其科技人才优势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掘。
基地可以和相应的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基地的人员培训,制度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指导,为新技术的推广做好技术储备。健全和完善果业的服务体系:建立以省级果业信息中心为主的省、地、县三级信息网络系统,可以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处理的能力,从而为基地的市场决策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各基地应和相关的果业服务机构或者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培训的计划,按照统一技术、分层分批培训的原则,全面提高广大果农的种植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果农协会组织,提供一个供广大果农交流和技术互助的平台,并不定期地开设义务性质或者低门槛的技术培训课程,建立对技术推广和传播的相应奖励机制,鼓励并支持广大果农开展各类性质的技术竞赛、技术创新等活动。
三、陕西苹果出口基地出口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原产地域的保护。加强原产地域的保护,按照国家化严格生产,努力提高出口贸易率:(1)陕西应建立原产地域保护制度,尤其是对优生区的自然环境等依法加以保护。2004年陕西省苹果基地首次启用“陕西苹果”原产地域保护标志,实施“陕西苹果”原产地域保护,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对于陕西苹果的国际化,是很大的一个进步;(2)种植品种必须是脱毒和无病毒良种,以保证苹果的绿色品质,确保品牌的声誉;(3)苹果的各项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如,果实的着色度、硬度、含糖量等都要符合国际标准。
2、调整品种结构,优化苹果品质。陕西苹果以鲜食晚熟为主,其中晚熟又以红富士为主栽品种,红富士面积占到基地县苹果的63.4%。这一品种结构很难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尤其是浓缩果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基地的苹果品种筛选种植要注意:(1)严把育苗关。建立良好采穗圃,并对种子、苗木进行严格检查,为更新换代、高接换头做好准备;(2)对于老牌品种如秦冠和低质富士应及时淘汰。采用高接换头的方式更换新品种,如太平洋玫瑰、2001红富士、乐乐富士、粉红富士等;并合理搭配早、中、晚熟新品种,如藤木1号、新世界、珊夏、黄家嘎拉、南方脆、GS58等,使全省优良品种占90%以上。同时,还要继续做好优良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工作,为陕西苹果出口贸易奠定基础;(3)提高加工品种比率。如加工果汁与鲜食兼用品种“澳州青苹”,榨汁专用的“植酸苹果”,使加工果比例达到30%左右。
3、加强基地内外部的科学管理和科学种植。立足于陕西果业的长期发展,加强科学种植的相关要求和对策,按不同时段施足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尽量少施或不施化肥;科学用药:即对症选药,适时适量用药,严禁有毒有害农药使用,彻底降低农药残留量,使苹果质量达到国际水平;推广和采用优质丰产技术,一定要抓细抓实抓到位。完善基地内部的管理体制:苹果产销经营将依照国际通用的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这要求市、县、乡、村政府,在短期内培养一批勇于开拓国际市场、精通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和法律的人才。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和全面提高科技素质的目标开展各级、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
4、建立本土品牌,增强出口贸易的品牌意识及竞争力。针对陕西目前绿色品牌在国际市场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应在各地小品牌的基础上打造陕西绿色苹果大品牌战略,尽快统一确定一个响亮的、能代表陕西特色的品牌名称。通过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达到绿色产品标准,并注明绿色品牌商标,将陕西绿色大品牌苹果推向世界大市场,接受消费者检验及认可。
5、积极发展苹果附加产品。衍生产品及周边产品在苹果的出口贸易中,鲜果出口的比例正在下降,苹果汁的出口创汇占很大的比例,而且苹果汁的利润也比鲜果出口高。因此,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积极在苹果出口基地建立浓缩果汁厂、饮料厂、果脯厂等附加产品工厂,促使苹果产业体系的建立,促使果业向系列化方向发展,实现深层次加工、多环节增值。
6、创建果品国际营销便捷渠道和科学模式。陕西目前主要是创建能代表果农利益并参与各方谈判及利益分配的果农营销合作中介组织。通过合同、契约、代理等有效合作方式把果农与各方合作者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集团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根据陕西果区实际,果农营销合作中介组织由果农大户发起并连接众多果农兴办;也可由政府、科研单位、供销社引导果农兴办;还可由多家以股份合作形式联合兴办。总之,一方面是让果农安心生产高质量的果品,解决果农个体卖果难的问题,保护果农的合法权益不被剥夺;另一方面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货源,壮大营销合作中介组织,提高与外商的谈判地位,加快绿色食品标准、认证准则、贸易准则等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把陕西苹果出口贸易业做大做强。
7、完善政府与基地的沟通交流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果业风险基金。加强地方政府在发展果业上的责任,把基地县果业的发展情况纳入县域经济考核的内容。(1)加强地方政府在发展果业上的责任,把基地县果业的发展情况纳入县域经济考核的内容;(2)要扶持龙头企业,对企业在税收、技改贴息贷款等方面进行实际的支持;(3)财政出资加大对果农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乡村技术员的培训;(4)从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加大对陕西果品的广告宣传;(5)对果树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进行财政支持。同时,在绿色果品基地县的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加大投入;(6)设立果业发展风险基金,在基地县优先开展对果品生产的保险。农业保险由于其产业特点导致赔付率过高,经营者普遍亏损,因此由政府设立风险基金对农业保险实行再保险,或者提供保费补贴。
8、采取强力措施,确保陕西苹果信誉。陕西苹果的市场知名度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一是要对苹果的包装箱生产制定有力措施,严格管理。应当规定:未经许可,不允许在包装箱上标注陕西苹果或某某县等字样,凡是违反规定的要重罚。同时,加快制定果品商标标注规范和包装箱的标准以及生产管理的措施;二是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严重影响陕西苹果形象的行为,为果品经销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推广果品品质标准规范管理,有序调控果品品质:国际农产品市场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同一品种的产品要求生产技术统一。我国在这方面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差距甚大,果品一直没有国家级标准,陕西应当尽快制定苹果生产、品质标准,并严格贯彻实施。只有尽快制定并实施苹果的生产、品质标准,才能有效促进陕西苹果的产业化进程和标准化生产。同时由于陕西绿色食品的申报、审批程序以及如何对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生产的食品进行跟踪检测及监督等方面还有不太完善的地方,陕西应当在绿色果品基地制定并统一实施果园生产管理标准,对果品的生产全过程制定统一的标准。
(作者单位:中共咸阳市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http://www.yantai5.com/ytnews/qixia/200906/23.shtml.
[2]杨德林.现代企业国际化经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陕西省统计局.2003年陕西省果业发展统计公报[N].陕西日报,2003.4.8.
[4]刘慧娥,杨立社.陕西苹果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中国农学通报,2003.4
[5]李东鸿.WTO与陕西苹果的产业化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002.5.
[6]农业部种植管理司.我国苹果产业发展与展望,20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