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一化三改”即:服务三农,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供销合作社体制再生创造经济条件和组织基础;改革产权制度,加快社有企业改革步伐,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动力基础;改造传统网络,锻造和培育具有较强带动和竞争能力的品牌龙头,增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改变封闭体制,吸纳各种经济成分,包容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凝聚对合作社有益的各种生产力要素,最大程度地光大合作精神,通过开放办社,促进供销合作社实现体制转换和创新。供销合作社通过流通现代化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供销合作社通过改革产权制度,改造传统网络,改变封闭体制,开放办社,把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引入农村,形成以连锁经营为纽带,沟通城乡,覆盖全国的现代流通网络,在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历史任务,化解农村这个重点、难点中发挥作用。
(一)在参与农业产业化中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1、服务“三农”,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助农增收”奔小康
服务“三农”是供销合作社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供销合作社体制得以延续的根本,是实现供销合作社体制脱胎换骨改造的主要途径,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供销合作社所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重点是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三个重点:
(1)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依托力量,一是创办发展供销合作社起主要作用的龙头企业。二是领办并主动同系统外龙头企业连接。三是搞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设成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上系统外龙头企业和各层次企业,初步构建起全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带动体系。
牢记把供销社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奔小康作贡献的历史使命,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自觉担负起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历史重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产前搞好市场引导,产中搞好科技服务,产后搞好加工和市场营销,助农增收。
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通过订单组织生产。企业主要发展加工、销售,提供种苗、技术、饲料等服务,带动农民搞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养殖。由此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生新型的规模经济,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2)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走联合合作的道路。发展专业合作社主要通过基层社来办。一是领办,通过投入资金、提供设施、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组织、引导帮助农民组建。把重点移到村上,村一级农民自办。三是联合,加强专业合作社与各类龙头企业的结合,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真正发挥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增产增收的作用。
(3)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联结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应对WTO挑战具有重要作用,是创新农业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在推进当地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和应对贸易纠纷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二是注意吸收不同所有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服务实体、各类专业大户和经纪人等作为会员。三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营销、技术、法律等服务。四是履行政府交由的组织、规范、协调、监督、服务等职能,实现对社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和管理,引领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2、农副产品初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值)促农增收
农副产品初加工增值蕴含着巨大潜力。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产品占其总产量的比重一般在90%以上,加工转化后增值2-3倍;而我国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量的比重只有25%左右,加工转化后只增值30%左右。同时增值还能提高合作社竞争力,树立实力形象,增值还使合作社的分红返利有了物质基础,农民获得加工、流通社会化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增值和利润。农产品的增值有多种途径:加工增值、物流增值、挑选分类增值、保鲜增值、储存增值等。分散经营家庭生产的个体农民很难实现以上诸多增值内容,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就能帮助农民实践这些途径。
3、延伸产业化经营链条完善农产品流通
农业产业化经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延伸产业经营链条,把产业链条置身于世界经济之中,向国际市场延伸,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延伸,加快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加快区域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利用。通过流通现代化延伸产业经营链条,一条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的专业合作社主动型链条,为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参与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主动与龙头企业对接,进而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国内、国际市场”的链条。一条是以帮助农民找市场为主的龙头企业主动型链条,为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龙头企业寻找市场,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专业生产,进而带动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完善“国际、国内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链条。一条是以服务、繁荣农村为主的综合型链条。生产、消费、生活,产前、产中、产后,经济、政治、文化,农民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完善的链条。通过三条链,造就一种全新的现代流通新关系、新格局,实现同经济全球化的互动。
4、合作社承担中间环节,实现桥梁、纽带作用
传统的流通业,同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加工、销售是分割的,特别是产后的收割、干燥、屠宰、储藏、包装、分级、加工、运销等流通环节更加薄弱,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市场经济下农民最关心的是种出来、养成功、到哪里去卖,把产品卖给谁,怎么加工才能卖个好价钱。在流通链条中,合作社承担生产者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可以发挥收购者、加工者、销售者、分销商、终端销售的作用。以养牛为例,专业合作社引进仔牛放到农户,经过农户育肥,再交给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销往市场。合作社就是生产者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供销合作社承担销售者、收购者、加工者参与到产业链中,使农民拓宽销售通道,使产品卖难得以解决的同时,其产品价值也大大提高。新兴业态的加入使消费者买难大为缓解,流通更顺畅,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延伸的产业链更趋完善。
当然社会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都可以充当中间环节,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某些地方、某些项目上可能作用明显,效果显著。但“公司+农户”的模式中不可克服的矛盾,使农民不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企业,甚至不关心它、不支持它。而合作社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直接吸收农民参与经营,利润直接向农民分红、返利,让农民得实惠、增利益,不仅使农民得到初级产品的价值,而且可以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合作社的形式既避免走过去人民公社、集体大锅饭的老路,又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地带领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千变万化市场,成功实现统分结合中“合”的内容-规模经营。
5、建设商品基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供销合作社紧紧围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帮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把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助农增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用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引进优良品种、良种繁育,提供技术,科学管理、加工销售、信息传递等系列化服务,使基地带动当地调整结构,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参与土地整理、河道疏通、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小流域治理、旱作农业试验等助农增收。
6、发展合作经济企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各地供销合作社促进“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确立新思路,采取新措施,抓好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在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中,供销合作社把农业产业化项目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承办扶贫开发项目,承贷扶贫资金,依托品牌优势,进行系列开发。以公司为龙头,依托基层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促进系列产品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创办养猪、养羊、养牛、养兔,种植特色产品等企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二)改造供销合作社,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改产权、改体制、改机制,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供销社的经营网络,通过发展新型业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重新构造供销合作社的经营网络和服务体系。改是为了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在改造中实现助农增收。
1、改革社有企业的产权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当前投资主体单一,资产不良,机制不活是制约社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体制陈旧,机制僵化,市场竞争乏力,成为多数企业的通病,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一是产权制度改革要因企施策。对传统骨干企业和其他优势企业,进行以股份制为主的改革,吸收企业内外、系统内外不同主体参股,打破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实现产权多元化。二是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和从事重要商品经营的企业,要坚持理事会控股,本着调优、调大、调强的原则,集中优良资产办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农资、棉花、日用工业品等商品经营龙头企业和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努力提高企业的扩张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上规模、上档次、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其尽快成长为具有国内、国际竞争潜力的现代企业。四是对其他企业,要多种形式,不拘一格,放开搞活。通过建立集团公司或资产经营公司,各级社理事会作为社有企业出资人身份行使在企业的权利,履行出资人的相关义务。逐步形成新型的社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使社有资产和企业不断增值与发展。通过产权多元化使民营企业、农民成为产权的主人,办成为农民服务的经济组织。
2、改造传统经营网络
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供销社现有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改造什么,怎么样改造,通过改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国供销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的组织网络,纵向看是由基层社、县(市)联合社、地(市、州)联合社、省(区、市)联合社和全国总社构成,各级之间缺少产权纽带关系。它的经营网络,横向看是由各级联合社的专业公司(农资、棉花、茶叶、果品、土产、畜产、日用杂品、再生资源等公司)、商场、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宾馆饭店以及农村基层供销社的综合服务站、专业合作社、购销门店等经营服务网点等组成,各层次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没有经济利益联系。它的服务网络,生产、购销、生活,农民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服务是独立的,分散,规模小,实力单薄,基本上各自为战,服务功能弱化,整体上社会形象不鲜明。如不尽快实施改造,点多面广反而成了包袱和负担,点散线断,形不成网络,名存实亡,没有什么竞争能力,与农民的关系也越来越远。因此,必须以现代流通方式对供销社的经营网络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再造新的经营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改造传统网络要发挥优势,把打造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网络和其他主营商品经营网络作为重点。由若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组成的经营网络体系。(1)农产品经营网络体系;(2)消费品经营网络体;(3)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络体系;(4)棉花经营网络体系;(5)再生资源经营网络体系;(6)农村旅游饮食服务网络体系;(7)烟花爆竹经营网络体系;(8)食盐经营网络体系;(9)医药、图书经营体系等等。经营网络体系,既可以独立发展,又可以相互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经营服务网络。二是大力引进各种新型业态、现代流通方式,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基层社的商场、门店和综合服务站是网络的终端,吸纳整合到供销合作社连锁经营网络中来。使综合服务站成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市县社的批发流通企业要积极探索建立配送中心,发展物流配送,通过搭建新型物流平台,为与国内外大型物流体系接轨,构建多层次、多功能、便捷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创造条件。各级都探索和推进电子商务。三是社有企业与连锁企业对接,鼓励实力雄厚、品牌效应大的企业扩张自己的品牌,自上而下形成联合较紧密、品牌知名度较高、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四是通过内外联合、整体加盟的办法,靠大连强,实现发展。要发挥供销合作社熟悉农产品经营的优势,积极参与大中城市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建设,采取订单供货、联营等形式,主动与城市连锁集团对接或合作,组织农产品进入超市,促进农副产品销售。逐步确立连锁经营在供销合作社商业和服务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全省上下一体、系统联动、资源配置合理、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全新的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体系,推进为农增收服务。
3、改变封闭运行的体制
开放是国际合作社制度的一条重要原则,开放性是国际合作社组织的重要特征。我国的供销合作社体制长期以来不具有开放性,至今“联合社不联合,合作社不合作”的封闭格局还未彻底打破。从“合作”来讲,近年来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农民开始加入到供销合作社事业中来,但就规模和实质关系而言,目前的供销合作社还不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从“联合”来讲,各级社之间的联合还没有破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销合作社必须与时俱进,冲破传统封闭的体制束缚,大力推进供销合作社体制创新,实行开放办社,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实行开放办社,必须突破原有的“系统”观念,面向社会,敞开大门,积极吸纳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或带有合作制因素的经济组织入社,为供销合作社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通过组织开放、经营开放、管理开放、产权开放、人才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合作,以大合作带动大发展。大力兴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更多的农民吸收到合作社事业中来,夯实合作社事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使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加入到合作社事业中来。吸纳社会资本入社,广泛吸纳系统外、地区外、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自然人投资社有企业,实现社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
二是实行开放办社,必须突破“供销”业务界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供销合作社面对的是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问题,生活消费和文化、娱乐的多种需求,只要是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供销合作社都应该积极的提供优质服务。有突破才能有发展,只有突破才能带动供销合作社的更快发展。
(三)带领农民进入市场,提高流通效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供销合作社牢记为三农服务宗旨,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把服务农村大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流通改革和网络改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培育生产服务载体、加工增值载体、专业组织载体、综合服务载体和交易流通载体,建设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经营性服务体系、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载体的协调性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培育以农产品基地为主要形式的生产服务载体,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助农增收,主要为农民提供优良籽种、引进优良种畜,示范种植、饲养技术,进行技术辅导服务,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加快流通打好基础。
2、培育以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主要形式的加工载体,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实现助农增收。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3、培育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组织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助农增收。自觉地承担起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千变万化的市场的重任,大力兴建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组织载体,发挥专业社和专业协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的连接作用,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供销社系统以基层社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兴办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为入社社员提供信息、技术、良种、农资、加工、储运、销售等综合服务,引导农民走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之路,逐步形成生产与技术、加工、市场三结合的产业化格局,促进了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建立葡萄、针织、蔬菜、林果、养殖、花卉、农资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把一家一户办不好的事情办起来,把分散加工经营与大市场连结起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助农增收。
4、培育以村级服务社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服务载体,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助农增收。兴办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主要形式的服务载体,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类综合服务网点立足农村社区,小到为孤寡老人缝补衣物、为一家一户提供新鲜蔬菜,大到化肥销售、电信代办,凡是农民所需要的,服务社都尽力提供,初步具备了农产品收购、打米磨面、日常生活用品和农用物资销售、农机具维修、文化娱乐、小病就医、了解市场信息、学习农业技术等服务功能。农村综合服务社的创办,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能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享受优美舒适的购物环境,了解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参与和领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大大方便农民的日常生活,降低日常开支,增加农民收入。
5、培育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主要形式的流通载体,引导农业生产实现助农增收。从解决农民“卖难”入手,紧紧抓住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利用闲置仓库、院落、厂房,依托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建设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主要形式的流通载体。以此带动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发展,完善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供销合作社通过流通现代化“一化三改”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增加收入。通过改革产权制度,改造传统网络,改变封闭体制,开放办社,把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引入农村,构造新兴现代流通网络,使供销社在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历史任务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本文为“2003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课题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份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第二部份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是为农增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促农增收的有效途径;第三部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及其必然趋势;第四部份坚持“一化三改”、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第五部份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全文约50000字。本文是其中的第四部分。(□文/课题组)
河北省供销合作经济学会秘书处课题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