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而图书馆藏书的发展,总是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方兴未艾的信息网络化浪潮无疑给图书馆藏书发展带来影响。分析这种影响,探讨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制定图书馆藏书发展策略,是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与图书馆
网络环境是指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的方式存储,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连接,人们可以借助网上任一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网络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或信息存储处,而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的信息体系。在这个信息体系中,信息资源组织是通过网络动态地围绕用户特定需要来进行的,信息的检索、获取、处理和利用也是根据用户的需要,通过灵活联结、调用各类资源和系统集成完成的。用户只要将自己的电脑与网络连接,便可不受时间限制、不受信息存放地点影响,方便地在网上检索、选择、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在全世界的迅速扩展,标志着网络环境正在形成。Internet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联系起来,提供一系列的信息资源联结、组织、检索机制和信息传递,服务形式,如电子邮件服务、电子公告牌服务、远程信息系统检索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电子文献出版和检索服务等。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中国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CHINAPAC)和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讯网已经启动。全国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内联全国主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信息机构,外联国际互联网,与全球范围的现代信息网接轨。这一切表明,网络环境已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信息网络使图书馆的资源基础突破了传统的“馆藏”局限而扩展到整个网络,从而使可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网络环境提供了图书馆拓展信息服务的广阔空间,如通过电子文献传递来提供图书馆资源,开展馆际互借,接受和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可以在大量的联机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论坛和电子布告栏中寻找、收集适用的信息,再利用网络为用户服务,也可在自己的系统上建立电子公告牌,收集发布各类公共信息,使图书馆成为校园信息发布的场所。网络环境还给图书馆提供了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文献采访,基于中央书目数据库的共享编目,基于OPAC检索的流通服务以及基于数据通信的其他各种信息服务。然而,网络环境也给图书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图书馆保守封闭的办公思想、重藏轻用的藏书观念、以馆藏文献的流通阅览为基础的服务模式以及落后的技术设备和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等等,已难以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面对挑战,图书馆采取怎样的对策,将直接关系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一)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且使信息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是经过图书馆收集、整理、储存并拥有“所有权”的文献。现在,人们从网上存取的信息,虽然不同于馆藏资源具有“所有权”的属性,但它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因此,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可以分为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两部分。对读者来说,需要获得的某一信息,无论是图书馆收藏的,还是通过网络存取而获得的,信息本身的质量并没有区别,只要信息方便存取,易于获得,读者就无须顾及这些信息存放的位置离自己有多远。因此,对图书馆来说,网上资源与馆藏资源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且,网络资源极为丰富,存取便捷,它将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基础。
(二)对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图书馆传统的获取文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文献入馆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然而图书馆对网络资源的获取情况就不一样了,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取的电子信息,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本体,而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信息的获取,则有购入、入网、联机使用权、租用、交换和免费等多种方式,这些新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需要新的技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
(三)对图书馆资源质量评价的影响。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馆藏建设,而对馆藏质量的评价,则主要围绕馆藏的数量、结构、重点、利用率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象就是馆藏文献本身。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价就不能仅以本馆的实际收藏为评价对象,还要看其在网络上获得全世界信息资源的能力,因为用户更加期待的是图书馆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而不在于沧海一粟般的一馆之藏。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馆藏质量将被检索质量取代。这里,检索质量是指能满足读者的程度,评价的对象是文献(信息)的提供率。
(四)对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的影响。建立信息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图书情报界多年来致力的目标,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图书馆基本上仍是自给自足的保障模式,这种保障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已不适应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要求,因为当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转化为电子文献并能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时,其他图书馆相同的收藏书目再加工、上网就成为多余的。网络环境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图书馆能相互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网上信息资源的全面系统性,减少冗余和浪费,客观上就要求各图书馆必须摒弃自给自足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根据网络的要求和用户需要去收集、加工文献资料,使各图书馆上网的信息资源各具特色,从而建立起功能强大的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保障体系。
(五)对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的影响。购书经费短缺是多年来困扰图书馆文献收藏的一大难题。除了书刊价格上涨的客观因素外,就图书馆自身而言,主要是缺乏馆际协调。在藏书发展中,各馆不仅要入藏本馆读者常用的文献,以满足最大量、最经常的信息需求,而且要入藏那些较少使用的资料,以满足读者偶然的特殊的需要。网络环境为解决这道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网络环境中各图书馆可以便捷地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从而使图书馆有了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由于有了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各图书馆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本馆最常用的有特色的文献,而其他信息需求则依靠网络资源去满足,所以,网络环境为图书馆购书经费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王翠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