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42期/财会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4/4/3

作者

-

浏览次数

3039 次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原理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活动获得的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据统计,它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可见会计信息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纷繁复杂,本文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初步分析。
  一、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角度分析
  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行为。产权在组织中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个体的行为,决定了其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可能导致经营者物质上的不满足、心理上的不平衡,成为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而约束机制的缺乏则导致所有者给经营者让渡过多的权力且缺乏有效监督,从而使经营者违规的收益大于其付出的代价,就会降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同时社会监督机制的推行不力,会进一步助长虚假会计信息的滋生。可见,违规收益的存在和监督机制的约束不力为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提供了利益的驱动和可能的空间。
  二、运用契约理论分析
  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在企业的契约关系中无论是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消费者,还是政府以及注册会计师,他们均有自私的一面,只要可能,他们便会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该理论的基础上,由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了代理理论,即委托人以契约的形式将资产的使用权转让给受托人(代理人),代理人可依据掌握的经济资源,采取行动,使其资产增值最大化。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是双方博奕均衡的结果,也就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得以协调并且签订了相互认可的合约。在契约关系中,因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不协调,不可避免出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行为不一致的情况。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委托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代理人却未必如此,他们在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还追求一些非物质性因素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如要求增加休闲时间、谋求更好的工作条件等等,这些目标都是为实现代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服务的,很可能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所以在签订契约时,委托人必然规定各种条款限制代理人的行为,但是契约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即有限理性),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度的,所掌握的信息不可能完全,他不可能对所有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这就使得契约人对是否签订契约以及判断契约的遵守情况不可能做出绝对精确的判断,于是这就为会计信息虚假披露提供了可能。面临利益冲突时,经营者为追求契约利益或契约外自身最大利益,即为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未必会提供所有者决策所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甚至不惜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另外从企业内部看,经营者和员工也存在着契约关系,尽管员工直接对经营者负责,但二者利益目标也并不完全一致,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员工同样可能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在这种多层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动因的作用下,最终企业向外部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很难得到保证。
  三、从会计信息有效需求的角度分析
  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会计信息需求市场的主体,会计信息市场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行为是否遵循了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是否真正成为市场环境下的能动主体。会计信息与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供给者从商品的供给中可以得到经济利益,所以,其有创造需求和引导需求的主动性,会计信息在目前主要呈现出公共产品的特征,供给方不能从信息的供给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甚至不能补偿信息披露的成本。所以,信息供给缺乏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主动性,造成了信息有效需求的匮乏。
  在我国,政府作为最大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制约了其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首先,政府作为国家管理机器他是会计信息最大的使用者。他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同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政府又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的控制方,能够有效的控制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会计信息的供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市场主体依据各自的利益运行,并在利益的驱动下达成某种均衡,而政府的这种双重身份严重制约了其有效需求的形成,陷入了会计信息供给与使用的“自给自足”怪圈。
  而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是股东。在我国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需求者一般都是作为发起人的大股东,由于股东大会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进行表决,因此在大股东的绝对控制之下,董事会与股东大会的效果是完全等价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都变成完全按照大股东的意愿履行决策职能的机构。在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事实上成为公司内部控制人的情况下,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已从外部信息需求者蜕化成为会计信息的内部生产者,大股东变成了会计信息的幕后操纵者而非真正信息需求者。作为中小股东,他们实际上大多是投机者,他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短期的资本利益,通过股价的波动获取差价。他们对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的内幕消息的关注甚于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注。中小投资者的出资额在企业中所占的份额微不足道,不可能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公用性,所以他们只希望其他股东去积极行使监督权利,自己以最小代价甚至是零代价获得最大的顺便收益,他们更热衷于采取各种关系和手段套取大股东或公司的内幕消息,从中获取投机收益。因此,结果是同样导致了资本市场的有效真实信息的需求不足。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有需求才有供给,对真实会计信息有效需求不足,必然造成真实会计信息的供给不足。事实上政府某些部门及其官员出于自利动机,会与企业合谋,共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强制或暗示企业提供预定的数据;企业大股东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企业小股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听之任之,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会计信息的全面失真。
  综上,本文仅从有限的几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进行了经济学探讨。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大计,还具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文/张 陇 钟骏华)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0088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