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40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12/4/28

作者

□文/司传宁1,2

浏览次数

627 次

出口、劳动类型差异与劳动需求——基于我国制造业企业
 [提要] 出口对企业不同类型劳动的需求具有不同的影响。文中从生产函数出发,推导出劳动需求的理论方程。在此基础上,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我国2009年制造业行业内资企业相关数据,将企业员工分为生产类员工和非生产类员工,实证分析企业出口对这两类员工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出口增加了生产类员工的需求,但却抑制了对非生产类员工的需求。因此,出口能够增加我国生产类员工就业,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企业出口还是以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现实。
  关键词:出口;劳动需求;生产类员工;非生产类员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一、引言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在开放条件下,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出口,而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进口。如果一国劳动相对丰裕,那么该国将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并出口。相应的,该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在行业将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同样,该行业中的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也会相应增加劳动需求。
  实证方面,Milner和Wright(1998)对毛里求斯行业数据的分析发现,出口行业的劳动需求在长期中发生了明显的增加;但同时也发现进口竞争行业的劳动需求也增加了。Greenaway,Hine和Wright(1999)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分析了英国167个制造业行业的贸易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降低了劳动需求。Fu和Balasubramanyam(2005)采用我国29省市1987~1999年乡镇企业统计数据构成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出口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出口量增加1%会显著提高就业水平0.10%;出口强度(出口在产出的比重)增加0.01会显著提到就业水平0.06%。
  国内实证方面,俞会新和薛敬孝(2002)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1995~2000年34个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出口导向比(即出口强度)增加1%会显著提高就业水平0.10%。周申和廖伟兵(2006)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从服务贸易和工业贸易角度实证分析了我国1997~2004年间贸易对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服务出口带动了就业水平,并且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大于工业贸易。周申和杨传伟(2006)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验研究也表明出口促进了我国总体和行业的就业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数据的限制,上述实证研究并没有考虑劳动的异质性,即没有考虑贸易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需求的影响。其次,由于我国现有统计数据没有内资企业所在行业的贸易数据,因此上述国内学者的分析无法说明贸易对内资企业所在行业就业的影响。
  本文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我国2009年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数据,采用企业数据,考虑了劳动的异质性,将企业员工分为生产类员工和非生产员工两类,实证分析了出口对这两类员工的就业有什么不同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出口能够增加对生产类员工的需求,但是并不能增加对非生产类员工的需求。以下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说明以及数据说明;第三部分为实证结果及解释;第四部分为结论及启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本文参考Milner和Wright(1998)的模型,假设企业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事生产:
  Y■=AK■■L■■ (1)
  Y是实际产出。A是技术因子,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效率;K和L分别表示企业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i表示企业。
  企业利润函数为:
  ?仔■=AK■■L■■-rK■-wL■ (2)
  π为企业利润;w和r分别表示企业面临的实际工资和实际利率。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选择劳动和资本投入,以使得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实际工资并且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实际利率,即取式(2)利润函数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AαK■■L■■=rAβK■■L■■=w (3)
  由上述式(3)的两个方程之比,可得到:
  K■■=■•■ (4)
  将式(4)代入生产函数式(1),进一步得到:
  Y■=A•■•■■•L■■ (5)
  对式(5)取自然对数,并经过整理,可得到企业劳动需求函数:
  lnL■■=■+■lnY-■lnw+■lnr■ (6)
  在式(6)中,实际利率r和产出Y的提高将增加企业的劳动需求;而实际工资w上升,将减少企业的劳动需求。为了分析企业出口对其劳动需求的影响,在理论方程(6)的基础上,纳入相应的出口变量来说明出口对劳动需求的影响,由此得到了如下有待估计的实证模型:
  lnLi=?酌■+?酌■Intensity_EXi+?酌2lnYi+?酌3lnwi+?酌4lnKi+?渍Xi+ui (7)
  在式(7)中,Intensity_EX为出口强度(出口收入与企业总销售收入之比),纳入此变量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出口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由于无法知道每个企业所面临的实际利率r,在此采用企业的资本存量K作为实际利率的代理变量,X是一组控制变量。根据实证模型(7),下文分析企业出口对生产员工和非生产员工需求的影响。如果出口强度的系数γ1显著为正,则说明出口提高了对相应劳动的需求。
  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的竞争、技术和企业联系研究项目中关于中国企业的调研数据。这一调研数据涉及我国包括大连、本溪、长春、哈尔滨、杭州、温州、南昌、郑州、武汉、长沙、深圳、江门、南宁、重庆、贵阳、昆明、西安和兰州在内的18个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本文中采用的是其中的制造业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服装皮革业、化工制品和医药业、生物技术制品及中草药、冶金制品、家用电子、电子设备业、电子零部件以及汽车及零部件等9个行业的企业。本文实证分析的是内资企业。如果所在企业没有国外企业股份时,则认为该企业是内资企业。其中,国有独资企业是指国有股权比例达到100%的内资企业,其他的内资企业为民营参股企业。
  Y是企业产出,以企业增加值表示。由销售收入减去材料成本得到。将企业员工分为生产类员工和非生产类员工,分别作为企业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的代理变量。前者包括基本生产员工和辅助生产员工,后者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和经管人员。Lp表示企业生产类员工人数,Lnonp表示企业非生产类员工人数。wp表示企业生产类员工工资,wnonp表示企业非生产类员工工资。这两个指标直接使用2009年相应工资数据。EX是企业出口量,Intensity_EX为出口强度,以企业出口值与销售收入之比表示。
  在控制变量中,R&D为研发强度,以企业研发支出与其销售收入之比表示。纳入此变量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企业技术水平对劳动需求的影响。CU为产能利用率,直接选用数据集中的该项指标,用来反映产能利用率的高低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此外,在控制变量中还考虑了企业所在行业和城市的虚拟变量,用来说明行业和城市的特定效应。
  三、实证结果及解释
  这里首先分析企业出口强度对其生产类员工需求的影响,然后分析企业出口强度对其非生产类员工需求的影响,最后分析出口量对这两类员工需求的影响。
  (一)出口强度对企业生产类员工需求的影响。表1中的回归分析均纳入了行业和城市虚拟变量,用以控制企业所在具体行业和城市的特定影响。表1中前两列针对的是全部内资企业。第二列是滞后一期出口的回归结果。由前两列分析可知,出口强度对生产员工需求表现为不太显著的正向影响。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用工机制有可能不如民营企业灵活,因此表1中后两列对民营参股企业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出口强度的系数都在10%以内显著且为正。此外,相应的产出和工资变量的正负号均与理论方程(6)相符。(表1)
  可见,企业出口对生产类员工的需求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对所有内资行业来说不太明显,但是对民营参股企业来说,出口提高了对生产类员工的需求。这一点也易于理解,因为相对于国有独资企业而言,民营参股企业在雇用工人方面有着更大的自主灵活性,因此可以根据出口的需要及时地调整对生产类员工的需求。
  (二)出口强度对非生产类员工需求的影响。表2中所列的是出口对非生产类员工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由前两列对所有内资企业的实证结果可知,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的出口强度变量其系数都在统计上显著且为负值,这说明企业出口对非生产类员工的需求都有显著的负效应,即,内资企业出口增加会明显的减少对非生产类员工的需求。也就是说,企业出口并没有伴随着对非生产类员工需求的增加。对民营参股企业来说,实证结果相似(列在表2的最后两列中)。此外,研发强度变量统计上显著且为正,这说明企业研发投入与对非生产员工的需求两者之间是互补的。(表2)
  (三)出口量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表3)从前两列可知,当期和滞后一期的出口量都明显增加企业对生产类员工的需求。由相应系数值(需求弹性)可知,企业出口变动1%,会增加生产类劳动需求约2.5%。但后两列的实证结果反映出口并不会明显增加对非生产类员工的需求。由于对民营参股企业的实证结果与表中分析类似,没有列出。
  总之,无论是采用出口强度还是出口量来分析出口对企业劳动需求的影响,都能够看到,出口并没有增加对非生产类员工(熟练劳动)的需求,只是增加了对生产类员工(非熟练劳动)的需求。这从侧面反映了这样的现实情况,即我国内资企业的出口以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提高了对非熟练劳动的需求,但是并不需要相应增加熟练劳动的数量。
  四、结论及启示
  文中从生产函数出发,推导出劳动需求理论方程。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2009年制造业9个行业的企业数据,实证研究内资企业出口对其劳动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抑制了企业对非生产类员工的需求,但是出口会明显地提高对生产类员工的需求,这反映出了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现实状况。尽管出口不能提高对熟练劳动的需求,但是出口能够吸纳非熟练劳动的就业,这一点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对于像我国这样非熟练劳动丰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解决其就业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出口可以部分解决非熟练劳动的就业问题。尽管我国出口仍以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为主,但是这与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现状是相符的。作为政策导向来说,强调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无可厚非,但是对那些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不能产生什么政策上的歧视,毕竟这些企业能够部分解决非熟练劳动的就业问题。至于熟练劳动,相对于非熟练劳动而言,掌握着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其工作转换相对容易,在不同工作岗位和不同行业之间更容易找到工作。况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内资企业的不断努力,出口产品的等级和质量自然会提高,那么对熟练劳动的需求很可能会有所增加。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山东政法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79549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