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42期/天台专版/正文

发布时间

2004/4/3

作者

-

浏览次数

2149 次

东方之奇济公院
    
  济公故里,位于天台县城北郊2公里的赤城山南麓。赤城山则是济公少年的读书处。目前已竣工的天台山济公院就建在这座山上半山腰的瑞霞洞、华阳洞和白云洞。
  乘国(清)赤(城)公路或7路公共汽车,在赤城宾馆下车,沿着弯曲的石阶上山,蓦然抬头,济公院玲珑挺拔的前山门和济公堂就在眼前。
  天台山济公院是1987年初政府委托县老年人协会和旅游局牵头,由离休干部陈日贵、李东方、张兴魁等,借了400元钱白手起家的。经过16年的艰苦奋斗,到2002年底,筹集资金350余万元,于1987年12月、1993年6月和1995年10月分期建成的,共有建筑面积4952.6平方米,其中济公院2671.65平方米,悟月小筑576.25平方米,济公堂1704.7平方米。
  济公院是延清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南京建筑研究所所长、著名建筑学家、科学院院士齐康无偿设计的。前山门(袈裟台)形似袈裟,顶部凌空挑起两串佛珠,主院(八盖阁)形似僧帽,后山门(只履门)形似僧鞋,管理用房(松月轩)形似破扇,小餐厅(葫芦斋)形似酒葫芦。济公六大物具,即袈裟、僧帽、芒鞋、佛珠、破扇、葫芦尽融于砖瓦廊柱中。游廊迂回,山墙贯连,其建筑整体形散而神不散,小巧而不失典雅,古朴而不落呆板,“悟月小筑”的“水镜”,每逢古历15~17日,在悟月楼可以看到上(天)下(水镜)两个月亮。乡土特色,风格别具。“济公古洞”的济公坐像体态自然,庄严慈祥,“八盖阁”的济公主像,高3.04米,面部表情十分生动,从三个不同角度欣赏,有三种不同表情,从左边看,满面笑容,叫“满面春风”;从右边看,满脸愁容,叫“愁眉苦脸”;从正面看,则更有意思,半边脸儿哭,半边脸儿笑,所谓“半嗔半喜”、“哭笑不得”、“啼笑皆非”。高超的雕刻艺术,巧妙的构思,充分体现了济公的性格和“哪里有不平哪有我”的为人哲理。在主像前的廊柱上,还有一副绝妙的对联,“不诵经,不谈禅,不守斋规,专管世间不平事;无挂碍、无恐怖,无边法力,要救天涯无辜人。”其中4个“不”与4个“无”字,写法个个不同,妙趣横生,足令书法爱好者如痴如迷。“悟月小筑”,楼轩临岩如悬,亮爽明豁。楼前“水镜”,别有情趣,大有“楼高但任飞云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之感。济公堂宏伟高大,其坐像恢复了“千古圣僧”的原貌,高4.8米,其中底座1.8米,呈八角形,雕刻着“天台山八大景”,背依天台山,充分体现了济公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石柱的8条和中间的石龙,是降龙罗汉投生和“九龙造天台”的神话传说。济公百态也逐步付诸实施,已雕就80余尊。其中3尊主像高4.2米~4.5米,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国泰民安”的精神风采,其余都构成济公的各个神话故事。线条流畅,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济公院在建设中,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1990年8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沈国亮来济公院采访,9月上旬以《在中国风景名胜区济公出生地兴建济公院》为题,由新华社向海内外播发,20日和21日,国内省级以上报纸和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泰国《新中源报》、新加坡的《商报》及美国的几家英文报纸都作了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1991年7月,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来济公院视察,称赞呕心沥血的老年人:“万古赤城心似火,朝迎红日晚堆霞;天台亦有痴情老,重振名山不回家。”1994年5月《中国老年报》副总编李红毅来天台考察,参观济公院说:“县老年人协会集资创建济公院,是一种有胆量、有远见、有魄力和无私奉献的表现。”
  济公院于1988年底建成,1989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至2002年止,先后接待游客162万余人次,其中来自5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0.95万人次。收到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各界人士与国际友人的好评。1991年11月《风景名胜》杂志记者洪尚之来济公院采访时说:“老年人办旅游,在全国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创举。”该刊第二期发表了《爱国爱乡,众志成景,活佛故里募捐建设济公院》指出:“钱毕竟可数可见用的完的,募捐重建济公院在广大群众中激发的弘扬民族文化,推动精神建设,爱国爱乡,众志成景的热情和可歌可泣的实际行动,其意义影响都难以估量……。这个山区穷县的决心、策略和经验,无疑为全国各地如何克服财政困难,加快风景名胜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92年5月国家建设部分管旅游的副部长储传亨来济公院考察说:“重建济公院是一件好事,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开拓旅游事业走出一条新路。”并欣然命笔题词:“募捐重修古迹,发展旅游景点,振兴地方经济,走出一条新路。”1994年5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处长李维一(现为对外发言人)来济公院视察说:“济公院是对台应该开发的一个资源。”这对推动县老年人协会的壮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的知名度,引进和扩大海内外尤其是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增进友谊和祖国的统一大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91年5月,原中共台州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洪莲芳(女)来济公院考察说:“济公院目前已成为赤城景区的核心景观,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利于吸引外资和扩大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同年5月,天台旅台(湾)同乡会会长洪炳炉说:“……。此行虽然是宗教探源,但其意义之深远已超过宗教的表象,不仅凭借济公的灵验,将海峡两岸人民的心联系一起,促进民族团结,缩短国家统一路程。”1995年7月,台湾省彰化县磺溪济公堂堂主曾明鑫来济公院寻根探源说:“济公为海峡两岸架起金桥,我们可以常来常往了(先后已来过10次),现在祖国大陆是欣欣向荣,台湾则在走下坡路,我相信台湾一定会统一到祖国怀抱中来的。只要利用港、澳的信息,台湾的资金,大陆的资源,中国是大有希望的,我们也不怕人家欺侮了。”1996年11月,台湾省台北市修元禅院主持李正瑞来济公院谒祖进香时,在谈到海峡两岸关系时说:“台湾独立是危险的,大陆会打过去,老百姓是不会答应的,1997年香港回归,澳门也解决了,台湾与大陆是同祖、同文,也一定会统一到祖国来的。”据统计,台湾省的21个县、市,除澎湖外,其他20个县、市都来过济公院,并公开承认天台山济公院是他们的祖庭。
  济公院是齐康教授设计的。1991年12月再次来济公院视察时表示满意,他说:“你们不但没有改动原来的设计,而且有些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还有所创新,你们是赤脚设计师,我们是院校设计师,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作更好的作品。”并告诉我们,今年英国一家建筑学报(月刊)以济公院前山门为彩色封面,韩国《世界设计》杂志(月刊)以“醉僧亭”为封面而刊出。深受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赞赏。1992年4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编辑部在“建筑师杯”全国中小型建筑优秀设计中获优秀奖。1993年4月,县老年人协会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创新奖”(全国县级仅此一家)。1994年6月为《台州日报》和《浙江日报》记者誉为“东方之奇”。同年10月,台湾台北一位建筑学家随团来济公院游览,在听了我们的介绍,详细察看了济公院的各个建筑,拍了三个胶卷后赞不绝口地说:“我是搞建筑设计的,跑过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看到过设计这样奇妙构思的小型建筑,好、好、太好了!奇、奇、太奇了!妙、妙、太妙了!”1997年被浙江省建设厅授予“浙江风景名胜区优秀建筑。”■(    东方之奇济公院
  济公故里,位于天台县城北郊2公里的赤城山南麓。赤城山则是济公少年的读书处。目前已竣工的天台山济公院就建在这座山上半山腰的瑞霞洞、华阳洞和白云洞。
  乘国(清)赤(城)公路或7路公共汽车,在赤城宾馆下车,沿着弯曲的石阶上山,蓦然抬头,济公院玲珑挺拔的前山门和济公堂就在眼前。
  天台山济公院是1987年初政府委托县老年人协会和旅游局牵头,由离休干部陈日贵、李东方、张兴魁等,借了400元钱白手起家的。经过16年的艰苦奋斗,到2002年底,筹集资金350余万元,于1987年12月、1993年6月和1995年10月分期建成的,共有建筑面积4952.6平方米,其中济公院2671.65平方米,悟月小筑576.25平方米,济公堂1704.7平方米。
  济公院是延清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南京建筑研究所所长、著名建筑学家、科学院院士齐康无偿设计的。前山门(袈裟台)形似袈裟,顶部凌空挑起两串佛珠,主院(八盖阁)形似僧帽,后山门(只履门)形似僧鞋,管理用房(松月轩)形似破扇,小餐厅(葫芦斋)形似酒葫芦。济公六大物具,即袈裟、僧帽、芒鞋、佛珠、破扇、葫芦尽融于砖瓦廊柱中。游廊迂回,山墙贯连,其建筑整体形散而神不散,小巧而不失典雅,古朴而不落呆板,“悟月小筑”的“水镜”,每逢古历15~17日,在悟月楼可以看到上(天)下(水镜)两个月亮。乡土特色,风格别具。“济公古洞”的济公坐像体态自然,庄严慈祥,“八盖阁”的济公主像,高3.04米,面部表情十分生动,从三个不同角度欣赏,有三种不同表情,从左边看,满面笑容,叫“满面春风”;从右边看,满脸愁容,叫“愁眉苦脸”;从正面看,则更有意思,半边脸儿哭,半边脸儿笑,所谓“半嗔半喜”、“哭笑不得”、“啼笑皆非”。高超的雕刻艺术,巧妙的构思,充分体现了济公的性格和“哪里有不平哪有我”的为人哲理。在主像前的廊柱上,还有一副绝妙的对联,“不诵经,不谈禅,不守斋规,专管世间不平事;无挂碍、无恐怖,无边法力,要救天涯无辜人。”其中4个“不”与4个“无”字,写法个个不同,妙趣横生,足令书法爱好者如痴如迷。“悟月小筑”,楼轩临岩如悬,亮爽明豁。楼前“水镜”,别有情趣,大有“楼高但任飞云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之感。济公堂宏伟高大,其坐像恢复了“千古圣僧”的原貌,高4.8米,其中底座1.8米,呈八角形,雕刻着“天台山八大景”,背依天台山,充分体现了济公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石柱的8条和中间的石龙,是降龙罗汉投生和“九龙造天台”的神话传说。济公百态也逐步付诸实施,已雕就80余尊。其中3尊主像高4.2米~4.5米,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国泰民安”的精神风采,其余都构成济公的各个神话故事。线条流畅,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济公院在建设中,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1990年8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沈国亮来济公院采访,9月上旬以《在中国风景名胜区济公出生地兴建济公院》为题,由新华社向海内外播发,20日和21日,国内省级以上报纸和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泰国《新中源报》、新加坡的《商报》及美国的几家英文报纸都作了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1991年7月,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来济公院视察,称赞呕心沥血的老年人:“万古赤城心似火,朝迎红日晚堆霞;天台亦有痴情老,重振名山不回家。”1994年5月《中国老年报》副总编李红毅来天台考察,参观济公院说:“县老年人协会集资创建济公院,是一种有胆量、有远见、有魄力和无私奉献的表现。”
  济公院于1988年底建成,1989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至2002年止,先后接待游客162万余人次,其中来自5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0.95万人次。收到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各界人士与国际友人的好评。1991年11月《风景名胜》杂志记者洪尚之来济公院采访时说:“老年人办旅游,在全国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创举。”该刊第二期发表了《爱国爱乡,众志成景,活佛故里募捐建设济公院》指出:“钱毕竟可数可见用的完的,募捐重建济公院在广大群众中激发的弘扬民族文化,推动精神建设,爱国爱乡,众志成景的热情和可歌可泣的实际行动,其意义影响都难以估量……。这个山区穷县的决心、策略和经验,无疑为全国各地如何克服财政困难,加快风景名胜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92年5月国家建设部分管旅游的副部长储传亨来济公院考察说:“重建济公院是一件好事,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开拓旅游事业走出一条新路。”并欣然命笔题词:“募捐重修古迹,发展旅游景点,振兴地方经济,走出一条新路。”1994年5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处长李维一(现为对外发言人)来济公院视察说:“济公院是对台应该开发的一个资源。”这对推动县老年人协会的壮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的知名度,引进和扩大海内外尤其是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增进友谊和祖国的统一大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91年5月,原中共台州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洪莲芳(女)来济公院考察说:“济公院目前已成为赤城景区的核心景观,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利于吸引外资和扩大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同年5月,天台旅台(湾)同乡会会长洪炳炉说:“……。此行虽然是宗教探源,但其意义之深远已超过宗教的表象,不仅凭借济公的灵验,将海峡两岸人民的心联系一起,促进民族团结,缩短国家统一路程。”1995年7月,台湾省彰化县磺溪济公堂堂主曾明鑫来济公院寻根探源说:“济公为海峡两岸架起金桥,我们可以常来常往了(先后已来过10次),现在祖国大陆是欣欣向荣,台湾则在走下坡路,我相信台湾一定会统一到祖国怀抱中来的。只要利用港、澳的信息,台湾的资金,大陆的资源,中国是大有希望的,我们也不怕人家欺侮了。”1996年11月,台湾省台北市修元禅院主持李正瑞来济公院谒祖进香时,在谈到海峡两岸关系时说:“台湾独立是危险的,大陆会打过去,老百姓是不会答应的,1997年香港回归,澳门也解决了,台湾与大陆是同祖、同文,也一定会统一到祖国来的。”据统计,台湾省的21个县、市,除澎湖外,其他20个县、市都来过济公院,并公开承认天台山济公院是他们的祖庭。
  济公院是齐康教授设计的。1991年12月再次来济公院视察时表示满意,他说:“你们不但没有改动原来的设计,而且有些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还有所创新,你们是赤脚设计师,我们是院校设计师,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作更好的作品。”并告诉我们,今年英国一家建筑学报(月刊)以济公院前山门为彩色封面,韩国《世界设计》杂志(月刊)以“醉僧亭”为封面而刊出。深受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赞赏。1992年4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编辑部在“建筑师杯”全国中小型建筑优秀设计中获优秀奖。1993年4月,县老年人协会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创新奖”(全国县级仅此一家)。1994年6月为《台州日报》和《浙江日报》记者誉为“东方之奇”。同年10月,台湾台北一位建筑学家随团来济公院游览,在听了我们的介绍,详细察看了济公院的各个建筑,拍了三个胶卷后赞不绝口地说:“我是搞建筑设计的,跑过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看到过设计这样奇妙构思的小型建筑,好、好、太好了!奇、奇、太奇了!妙、妙、太妙了!”1997年被浙江省建设厅授予“浙江风景名胜区优秀建筑。”■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0181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