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语言测试的真实性问题这一热门问题。对真实性及其在任务型语言测试中的内涵进行解析,以期对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有所裨益。
关键词:真实性;任务型;语言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5日
一、引言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适应新世纪社会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需求变化,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建立起一套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体系。但是,由于这种考试对考生的笔试分数有很高的要求,它的普及面和影响面非常有限,不仅多数学生无缘参加,而且对英语口语教学无法起到很好的反拨作用;而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口语表达能力是考核学生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指标之一。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势在必行。我国许多地区的许多学校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制订了形式多样的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但是在试题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许多因素,除反拨效应外,还有效度、信度、区分度、难易度和可行性,等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语言教师很难通过一个信度、效度均很高的口语测试来检验学生的交际能力。因而在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对测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足等因素,所设计出来的试题往往存在种种问题,既给教学带来负面反拨效应,也会妨碍测试功能的正常执行。随着这类考试的日益推广,对这类考试及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的研究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会遇到如下问题:“本次期末考试,应该采用何种形式的口语测试呢”,“口语测试应该如何评分呢”,“如何减少面试偏见呢”,“本次口语测试的效度如何”,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往往因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异,因此没有唯一的、最佳的答案。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但是本研究将就口语测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为基于任务法的英语口语能力测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个好的大学英语口语水平测试应该能直接检测受试执行真实的交际任务的行为能力;这种测试应该是一种行为测试,检测的是受试的产出性技能,而非领会性技能;好的测试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它所固有的不足,如成见效应、面试偏见、评分员自身的一致性、评分员之间的一致性等。正如Hughes (1989:101)所说的那样,“我们所要设计的任务旨在为受试所完成的大量的口语任务提供代表性的样本。这些任务能促使受试的行为真实地反映出受试的能力,对其评分也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而基于真实性任务的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出现,Widdowson(1978)提出了语言教学的真实性问题。Hymes的“交际能力”说使人们认识到语境及社会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1972:21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语言交际测试法的出现,Morrow(1991)和Bachman(1990)等人再次提到了语言测试的真实性问题,此后真实性问题成为语言测试的热门话题之一。语言学家和测试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Widdowson 1978,1990),其重要性可见一斑。Carroll (1985)指出,应通过考查考生在非测试(non-test)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行为全面衡量考生个体的语言水平。Morrow(1991)也认为“真实性问题是语言测试的一个重要方面”。Wood (1993)进一步指出,“语言测试的两个主要问题,效度与信度,可以归结为真实与不真实一个问题”;Bachman&Palmer(1996)认为真实性是语言测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国内,诸多学者也谈及测试的真实性问题,如李筱菊(1997)、韩宝成(2000)、邹申(2001)和李清华(2001)分别探讨过口试及交际测试的真实性问题,但对任务型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真实性问题,目前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二、真实性含义
Bachman和Palmer在《语言测试实践》一书中进一步拓展了该观点,使其内涵更加一目了然。他认为,真实性即“某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一致性的程度”,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
Bachman和Palmer的这一定义使真实性在测试中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对测试实践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既然特征的一致性是真实性的关键,那么只要使测试任务尽可能具有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该测试就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其次,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主要涉及交际能力、语言环境及其他测试方法层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可以根据Bachman的模式加以总结;第三,真实性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一项测试的真实性或高或低,但一般没有百分之百的真实性或完全没有真实性。此外,Bachman和Palmer拓展了目的语使用域的范围。他们认为,该范围不仅包括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任务,而且包括以交际为目的的(或以任务为根据的)外语教学的课堂用语。这一见解加深了人们对真实性本质的认识,也丰富了真实性测试的内容。
三、任务型语言测试的真实性
任务型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不同于传统的口语测试,它着重考查考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完成真实的语言任务的能力,“真实性是语言测试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首先,根据真实性测试的结果才能推测考生在目的语使用域中或其他非测试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能力;其次,真实性测试影响考生对测试的接受程度及其测试行为,有助于激发考生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最佳水平;再次,测试的反馈作用能促使学生学习真实的语言材料,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交际语言能力。
考试是考核和评估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测试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进步,相应的口语测试也不断地在完善,然而如何开展可信而高效的口语测试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对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用直接的口语测试方式来检测大学生执行真实的交际任务时所表现的口语能力,这仍然是一个挑战。无论是国内比较权威的CET四六级考试,还是大多数院校的期末口语考试,都还存在某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口语测试缺乏真实性,测试的效度就无法保证,而效度和信度都很高的口语测试能对教学起到非常良好的反拨作用,因此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任务型语言测试(简称TBLA)并非单纯地用现实中的任务激发受试者语言系统的某个方面,对其进行测量或评估;而是基于受试者完成任务的表现(韩宝成,2001)。它旨在检测考生的产出性技能,与传统的语言测试有很大区别。其核心是任务,重点在于考查学习者的语言意义方面。由此可见,任务设计是TBLA中的重中之重,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学习者能力评定的效度。同时,任务型测试与评估的设计应该能够诱导和评价学习者在以意义为中心,并有明确交际目的的语言使用环境下的交际行为(Ellis,2003)。
任务型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就是“某一语言测试任务与实际语言运用任务在特征方面的对应程度”(Bachman&Palmer,1996)。真实性是语言测试的核心问题,也是语言测试设计中最难的问题之一,它是现代交际法语言测试区别于传统语言测试的一大标志。命题人在设计测试任务时,首先要确定现实生活或未来目的语使用中考生的语言使用范围及特征,然后尽可能地使考试任务与之对应,对应的程度越高,真实性就越高。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包括两种方法:现实生活法与交际/能力法。现实生活法强调通过设计能够再现具体语言使用环境的考试来测试真实性。考试的真实性体现在语言运用实景的真实性上面。它主张尽量模仿非测试语言使用实际行为,把该语言行为本身看作评价真实性的标准,强调了考试的表面效度、预测效度与内容效度。而交际/能力法则强调交际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显著特点,如语言使用者、情景与篇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某一具体的语言运用行为。从这种观点来看,真实性体现在考试是否真正测试了构成语言能力的那些特征。它所关注的是语言能力或能力结构,即结构效度,主张考虑考生本身的语言能力水平,强调利用影响测试行为的诸多因素的理论框架来编写包括语言使用特征的测试,从而有效地激发考生与测试环境、语篇之间的相互作用。
任务型语言测试法要求受试用其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真实的交际、完成某项任务,它与其他测试法的不同点在于检测考生的产出性技能,而非领会性技能。任务测试法所要求的真实性行为折射出了当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领悟其语言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在特定的场合下如何运用恰当的目的语进行交际”(Bachman&Palmer,1996)。这种任务可以是让受试充当角色扮演任务中的某一个角色,或者描述某个问题的优缺点等。它所考查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是多种技能的综合,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任务。
在任务型语言测试中,偏向于设计语言运用实景来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任务的设置同时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层次。一方面真实是语言运用的必然,真实性是必然的。“如果不真实地运用语言,那么我们就无法实现有效交际、有效思考等语言行为”(鲁子问,2003)。测试任务如果缺乏真实性,那么测试的效度就无法保证;另一方面真实性又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真实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考生、不同层次的语言能力以及不同的考试目的,又具有不同的内涵。此外,真实性的相对性与学习者的类别、考试的目的、情景及施考条件都有关系。一项测试的真实性有高低之分,但一般没有百分之百的真实性或真实性完全为零的情况。真实性是必然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Bachman,L.1990.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achman,L.and Palmer,A.1996.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Ellis,R.2003.Task-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Hymes,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Sociolinguistics[C].Eds.Pride and Holmes,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5]Hughes,A.(1989).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Morrow,K.1991.Evaluating Communicative Tests,In Anivan,S.,editor,Current Developments in Language.
[7]Widdowson,H.G.1978.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9]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0]李清华.论交际测试中的“真实性”[J].外语界,2001.6.
[11]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2]邹申.试论口语测试的真实性[J].外语界,2001.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