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46期/企业创新/正文

发布时间

2004/5/18

作者

-

浏览次数

4034 次

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产业将直接面临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双重挑战,能否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取决于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与升级。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及特点
  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很大,从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结构变化看,第二产业增长最快,比重增加较大;第一产业的产值有较快增长,但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增长较快,比重略有增长。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三次产业的结构由1990年的27.1:41.6:31.3变为2001年的15.2:51.1:33.6。第一产业减少了1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2.3个百分点。
  从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略有提高,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第一产业减少了1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9.2个百分点。1990年至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动趋势见表。
  从上述资料可知,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速度明显加快,这是产业结构初显高度化的重要标志。
  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产业结构演变呈现非均衡性;第二,产业结构演进随时间推移而趋于良性循环;第三,产业结构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
  二、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九五”以来,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尤其是产业结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存在较大问题
  1、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前,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一直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三者的比例失调导致了我国经济的大起大落。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性大大增强,但第一产业仍然相当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业落后,产业化和现代化速度缓慢,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结果导致第一产业GDP比重下降过快;而第一产业占GDP份额的回升,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应归结于第一产业产品价格的调整,就是说,10多年来农业总产值的增加,部分原因是农产品价格提高带来的。(2)第三产业在农村的发展不足,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就业弹性自8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大幅度下降。
  由于我国农业还相当薄弱,尚不足以指导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就为今后的经济增长留下了隐患。
  2、第二产业中基础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加工工业效益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产业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投入力度,基础工业得到了加强,瓶颈约束有所缓解,但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基础工业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相比几无优势。因此,在涨价效益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基础工业是否还能保持与加工工业协调的发展还有待观察。
  从加工工业来看,虽然近年来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和产量也增长较快,但从总体上分析,我国加工工业不仅质量和效益水平低,而且人均数量水平也不高。尤其从目前的供求关系来看,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按人均产量我国的水平仍然较低。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质量不高。我国的第三产业在就业中已经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上得不快,目前只有30%多一点,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第三产业投入少,见效快,近几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体制和政策障碍逐步得到克服,但其创造的产值增长还不够快,比重提高的幅度还不够大。
  (二)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我国产业“同构化”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趋同化。“九五”期间,国家提出将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这成为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样板。据统计,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选择机械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电子工业的有24个;选择石油化工业的有23个;选择汽车工业的有21个。这不仅不能提供支柱的集中度,还使产业同构化现象日趋严重。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过度竞争,使国内产业难以融会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去。
  (三)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矛盾较突出
  由于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生产能力超过了正常的需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市场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原来的“短期经济”转为“过剩经济”,即大部分商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在目前我国人均GDP不高的情况下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充分反映出现有产业结构的低水平、低质量,与逐渐发展变化的需求结构形成尖锐矛盾。供求结构矛盾表现为:一般商品过剩与高档产品畅销并存,大量商品房积压与广大工薪阶层无房缺房、居住拥挤现象并存,工农业产品相对过剩与众多第三产业行业发展滞后并存,等等。这说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四)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技术含量低,而高新技术的优势产业比重偏小。而且,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较低,只有12.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目前国内几乎所有重要产业的主体技术都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我国新兴产业尽管发展较快,但毕竟太弱小,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所以,提高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含量非常必要,这对于我国加入WTO后产业升级,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总体来看,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技术水平上看呈“低度化”态势,说谓产业结构“低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升级的动态过程中,升级速度缓慢和在低水平上重复的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从区域分布上看呈“同构化”态势。所谓产业结构“同构化”。是指在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和“低度化”,加剧了各地区产业发展失衡,产业政策失效,新的结构断层不断出现,从而导致了各地区经济“小而全”、“大而全”发展,形成产业保护与抑制竞争,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形成。以上分析说明,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结构性矛盾。
  三、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及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为刺激需求,国家采取了降低利率、增加公务员工资等措施,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主要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属于结构性需求不足,现存产业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人们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因此,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才是关键。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趋势,我国又成功加入WTO,这就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的应是面向国际市场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入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如下的战略选择:
  1、扶持幼稚产业。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保护发展中国家幼稚产业的有关条款,采取恰当的手段保护我国的幼稚产业,如金融、保险、电讯等产业。这是有关我国国家积极安全的重要部门,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2、强化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我国的国际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给予的最惠国待遇的机遇,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品的出口创汇,提高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增加产业升级的外汇积累。
  3、巩固支柱产业。进一步提高汽车、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这些产业暂时并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有的甚至仍然是幼稚产业,但对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放弃这些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只发展具备竞争优势的轻纺工业,虽然在短期内我们可以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但从长期来讲,我们将在未来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失去竞争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根本无法赶超发达国家。
  4、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知识产业。这些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它们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产业技术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兴起,知识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很快,都期待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二)三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具体方向和对策
  加入WTO以后,我国将改革进口管理体制,放宽进口控制措施,降低关税,为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也将吸引更多的世界著名公司、跨国公司以及具有实力的企业携资金、技术和产品来中国大显身手。面对这股汹涌而来的经济浪潮,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针对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小而不新”的问题,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稳定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继续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我国目前仍然是传统农业,基础较薄弱,因此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必然会遇到重大的挑战。为迎接这个挑战,减轻加入WTO对我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把农产品开发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关键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用好用足对我国有利的规则,保护好农业发展;二是要加强和提升农业,使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稳定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加快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宽农民进城限制,制定实施合理的城市化战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这既是农业产业调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办法。
  2、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把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结构升级,培植优势产业群。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是在高关税条件保护下发展的。加入WTO以后,各种工业品的关税将大幅度的下调,势必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对处于幼稚期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将更是不小的冲击。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汽车、机电、医药、环保等行业的开放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些产业中的落后企业只要加紧准备,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形成“后发”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
  3、全方位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加入WTO以后,我国第三产业市场的开放度将大大提高,国内第三产业市场将引人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第三产业企业将面临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会受到严重挤压,将丧失原有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为了更好的把握市场机遇,尽可能地减少外部冲击所带来的损失,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房地产业发展,是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逐步开放金融、保险市场,引进竞争机制,进一步鼓励并规范证券业的有序发展。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培育旅游名牌产品,努力提高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都有较强的战略选择能动性,虽然其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但这仍然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中国未来开放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尊重产业进步客观规律性和产业协调性的基础上,仍然要充分发挥战略选择的能动性,既要充分利用国际比较优势,又要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为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文/周晓娟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44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