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由于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结构、国际化程度以及生产力提升速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人民币实际汇率是动态演变的。而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二)使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如果名义汇率稳定,则要靠通货膨胀率来疏通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然而价格的被动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会扭曲资源的配置,对经济结构调整构成天然障碍。因此,我们认为合理的选择也许是允许人民币汇率充分浮动。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经济结构;实际汇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4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安排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总体来看有:
第一阶段(1979~1984年),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第二阶段(1985~1990年),1985年1月1日,我国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
第三阶段(1991~2005年),我国先是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同时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共存,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政策。
第四阶段(2005年~现在),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为了更好地确定人民币的均衡汇率,我们需要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一、人民币实际汇率决定机制分析
我们可以建立如下修正的购买力评价方程:
E■=■×K■ (1)
对方程(1)稍作变换,即得到关于K■的方程:
K■=■ (2)
其中E■是t时刻以直接方式标价的名义汇率,P■■是本国t时期的价格水平,P■■是外国t时刻的价格水平,K■是t时刻两国之间的价格水平之比。下面我们讨论K■的变化机制。
为便于分析,我们首先做以下假定:
第一,两国一篮子商品中包括可贸易和非可贸易两类商品,其代表分别为商品A和B,非可贸易商品在本国与外国价格水平的编制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琢和?茁,可贸易商品所占比重分别为1-?琢,1-?茁,且?琢、?茁保持不变。
第二,一价定律对两国的可贸易商品成立。
E×P■■=P■■ (3)
第三,国内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可以在不同行业和区域自由流动,因此同质劳动力的价格趋同,商品价格是劳动力成本的齐次函数,即P=C(ln),C(?姿ln)=?姿C(ln),其中?姿>0,ln代表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力数量。
第四,假定本国非可贸易商品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不大,本国的贸易品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迅速,外国可贸易和非可贸易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均不显著(当然外国贸易品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也会有所提高,但相对本国贸易品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言不太明显,为简单计,假设其劳动生产率不变,这不影响问题的实质分析)。在以上假设条件下,我们对方程(2)进行分解,可得:
K■=■
=■
=■ (4)
令P■■/P■■=C■■(ln)/C■■(ln)=v■■,P■■/P■■=C■■(ln)/C■■(ln)=v■■,把方程(3)代入方程(4)可得:
K■=■
=■ (5)
同理可得t+1时刻的K■:
K■=■ (6)
由以上假定可知,随着本国可贸易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国可贸易部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同时非可贸易部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力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或者尽管有所减少,但相对于可贸易部门而言,减少比例仍然小),所以我们有C■■(ln)/C■■(ln)=v■■>v■■=C■■(ln)/C■■(ln),又因为?琢、?茁保持不变,?自■■=?自■■,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K■=■<K■=■
也就是说,随着国内可贸易商品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国的实际汇率会出现升值。
外汇本质上是用于交换两国劳动产品的媒介,因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可用于两国之间交换的产品,也就是可贸易产品的相对价值主导决定的,同时通过国内可贸易和非可贸易商品之间价格的相互作用,使得购买力平价发生作用。因此是可贸易商品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决定了实际汇率的大小和走势。另外,本文所选取的用以构成购买力篮子的商品和服务是一种理想的组合,只具有理论上的分析意义,而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而且商品或服务的单位也可能不是常见的用以表明量或质状况的单位,而是能够比较充分地放映购买力状况的一种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消费单位。
二、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途径
我们知道K■=■,这里E■是直接标价的名义汇率,为了更方便地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情况,使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汇率的变化方向与其升、贬值方向保持一致,本章使用间接标价法。与此同时,实际汇率表达式变化为:At=■,At+1=■,用第二个表达式除以第一个,我们有:
■=■=■×■×■ (1)
对方程(1)两边分别取对数可得:
Ln■=Ln■+Ln■-Ln■ (2)
由对数含义我们知道,方程(2)左边的表达式为实际汇率的变化率,右边的表达式分别为外国物价的变化率、本国的物价变化率、间接标价的名义汇率的变化率,对其简化有:
■=■+■-■ (3)
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实际汇率由于统计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获得准确、可靠、充分反映购买力平价的数据,直接分析实际汇率的变化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可信度也不高。而各国的物价变化率与名义汇率的变化率则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并且两国制定的物价指数也很好地反映了购买力的变化情况。
由■=■+■-■,我们知道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二)使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当然,短期内也可以采取干预外汇市场维护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的同时,采取冲销措施使通货膨胀率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升值呢?如果使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的通胀率,一旦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比较高,中国的通胀率必然是一个难以让人接受的数字。正常情况下,我们假设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1%左右,要想使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升值,也要使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左右。这一通货膨胀率如果持续的话,仍然会对实体经济有非常大的破坏作用。所以,我们最合理的选择是让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给予名义汇率更大的浮动区间,使人民币汇率变化充分反映市场出清、经济结构自动调整的内在需求。■
(作者单位: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
|
|
|